新銀行前仆後繼

購併信合社問題一籮筐

自民國八十六年起,已有十多件新銀行購併信合社案, 儘管「後患」無窮,新銀行仍前仆後繼,這其中究竟有何利基?

中興銀行即將合併台中四信。在一票已有合併經驗的前輩們付出逾放比節節升高的慘痛代價後,中興銀行此舉,不禁令人好奇,究竟這塊肉有多肥?

長久以來,信用合作社一直扮演著基層金融的角色,但隨著新銀行開放設立,激烈的競爭使信合社面臨嚴酷考驗。民國八十六年九月,華僑銀行首先以股權交換方式購併北港信合社,之後陸續有泛亞、台新、中興、大眾等多家銀行合併信合社,在一片「信合社的未來是黑白的」聲中,銀行概括承受信合社似乎是時勢所趨。但曾有合併經驗的銀行也表示,信合社不論在放款品質、人員或客戶素質上,和銀行的落差都很大,再加上地方勢力糾葛,銀行所承擔的風險相當大。

曾有合併台南一信經驗的台新銀行企劃部經理孫致中認為,對信合社的資產品質沒有把握,是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他指出,這種購併案財政部多會居中做媒,銀行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正確評斷,加上許多信合社放款靠的是人情,人頭戶又不少,授信品質並不穩定。更有甚者,部分信合社知道要被合併了,索性把錢一古腦地貸給熟人,爛攤子留給銀行來收,「有的銀行光單家分行的逾放比就高達七○%至八○%,」孫致中苦笑著說。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