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需要照顧的幼童,請先自己戴好氧氣面罩,再為孩子戴上⋯⋯,」以前坐飛機時,看到這一段說明,常感困惑。因為這段話聽起來很「自私」,也和一般父母的慣性牴觸。大家都覺得,應該先替孩子戴好,再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才是稱職的父母。後來想明白了。在飛機上需要戴氧…
雖然很不捨,還是要和大家說再見。從創刊時寫「發刊辭」迄今,我在《商業周刊》和大家相遇,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如今我有自己的人生功課,必須全心投入,而且覺得該說的、想說的,都已經說完了,剩下的,只有感謝和祝福。最後一次,請容我再嘮叨幾句。近年來,由於在教育機構…
九合一選舉大翻盤,各方檢討甚多,莫衷一是。唯一清楚的是:人民對政府不滿,要求改變。大家到底在不滿什麼?這可就說不清楚了。綠營有綠營的不滿,藍營有藍營的不滿,不藍不綠的,更加不滿。弱勢者當然不滿,既得利益者也不滿,環保人士不滿,勞工不滿,白領階層不滿,公務員…
本刊一四○五期的封面故事「隱形照護」,提到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數據:如今台灣老人臨終前需要長期照顧需求時間為七‧三年,未來的平均臥床時間將會更長;而面臨失能長輩照護壓力的上班族,則高達二百二十萬人,占全台勞動人口的兩成。文章中談到此一現象對總體經濟、企業競爭…
近日常聽餐飲業友人訴苦,苦不堪言,苦到撐不下去了。我認識的這些人,都是認真經營、善待員工、重視顧客的人,一直備受肯定。但他們現在卻深陷困境、孤立無援、甚至充滿驚恐,對自己一生奉獻打拚的台灣,深感不解:台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再做下去?這塊土地還有…
頂新魏家出事,一夕之間,成了全民公敵,所作所為,竟然一無是處。捅到馬蜂窩的正義食品,占魏家事業版圖不到千分之五,真不知所謂何來?一定有很多人義憤填膺之餘,也不免納悶:何以顢頇至此?我倒不難想像,圍繞在大老闆身邊的幕僚和專家們,常常說這樣的話:這件事雖不完全…
日前我在文章裡談到,自己過去身處媒體和企業界,受到薰染,因而價值標準不高。近日爆發的食安風暴,出事的都是大企業,算是又添了新案例罷。大家都說,這一連串的風暴,重創了台灣的形象和競爭力,導致沉淪。在我看來,卻是其來有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看一個社會,究…
一位許久不見的企業界老友對我說:他看我的專欄,有時心有戚戚焉,有時卻覺得「反省」的有些超過,好像沒必要如此。他這番話,又讓我「反省」起來。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是否真的陳義過高?甚至藉自省之名,搞沽名釣譽?過去的我,算是「自我感覺良好」一族。也不是不知反省…
最近有一個小小的發生,讓我更清楚的看見自己。我請老婆幫忙打一份文件,她又快又好的完成,交給我的時候,居然兩眼發亮。這讓我想起,自己很久沒開口請求她替我做任何事了。早已忘記了,請她為我做些什麼,她是如此樂意、如此開心。人有「被需要」的需要,尤其是被自己親近的…
日前我在文章中談到:要能放下別人不捨的,提起別人不敢的,才算有作為的人。有人請我再說清楚些,謹此照辦。「提起」和「放下」是人生兩門大功課,一輩子都做不完,而且這兩門課,說到底,其實是一件事。因為你只能放下你曾經提起的、你已經完成的,否則就叫「放棄」,而不是…
《商業周刊》一三九四期封面故事:超獨居社會來了!我讀了甚有感觸,在此分享。報導內容,大體是說全球經濟大國,獨居人口大幅成長,日漸成為「家庭形態」的主流。因為科技和商業的發達,讓人「有能力這麼做」,越來越多人也選擇這麼做。這趨勢我一點也不意外,只是沒想到它來…
《商業周刊》一三九三期封面故事,談到人生三個關鍵時點:十八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其中三十五歲的重點,是「用什麼姿態展開職場黃金十年?」正巧,我創辦《商業周刊》時,就是三十五歲。這麼說來,好像自己在人生關鍵時刻,做出了英明的抉擇?其實不然!必須承認,當時的…
一三九○期《商業周刊》報導王品集團選訓台灣年輕人赴上海擔任店長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這批年輕人平均二十五歲,沒有一位念國立大學,全部來自中南部,經過一年考驗,幾乎全數通過考驗,領到稅後新台幣五萬多元的薪資,並準備三十歲前承擔年薪超過兩百萬的職位挑戰。一年前…
下屆美國總統呼聲最高的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日前接受《商業周刊》專訪,主題環繞在兩岸關係,她從美國利益出發,對台灣提出「中肯」的建議,反映出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對兩岸關係的微妙立場。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她寫給《商業周刊》讀者的一句話:「盡力做到…
經營環境越來越不可測,企業的安身立命之道為何?我的答案只有兩個字:簡單!我對這兩個字的體會,來自多年前的經驗。當時公司裡有一位重要主管,經常私下找我彙報工作,內容不外乎他管轄部門裡發生了多少疑難雜症,他如何渾身解數的一一處理,最後終於化解了可能爆發的危機云…
日前遇到一位企業家,他的工廠剛在大陸鬧過工潮,又在越南碰到示威群眾打砸搶。接連發生的重大風波,都是過去數十年未見的,讓他深感困擾。尤其是,他已年過七旬,接班人只有三十幾歲,面對未來,更難放心。未來還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我也不知道,但建議他最好假設:一、任何事…
浙江老家的二姑媽過世,大女兒貓靈(畫家)陪我前往奔喪。葬禮後,父女有一段對話,令我感慨至深,願與天下為人父母子女者分享。女兒說,她這輩子首度踏上祖籍故土,置身於一群言語不通(溫州話)的陌生親人間,跟大家一同披麻帶孝、在山間田野抬棺送葬……,感覺那應是遙遠陌…
近年來,每逢和朋友討論子女教育問題,我都奉勸一句:「除非孩子愛念書、會念書,否則不要送他們上大學,早早出社會『做中學』比較好。」我的立論基礎是:一、社會環境變化太快,學校教育越來越脫節,學位越來越沒用;二、在網路時代,知識已經越來越像自來水,隨處都可取用,…
對於台灣近期許多公共議題事件,相信許多人都感到困惑,甚至牽動不少情緒起伏。因為不同事件中,都有部分值得認同之處,希望能透過行動讓它更好;卻也有部分無法認同之處,擔憂它對未來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我也是這樣,所以想分享一下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在我的人生閱歷中,學…
日前和幾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聊天,他們去過學運現場,並不全然認同學運訴求,但卻深受震撼而被感動。他們說,每個人來到現場的理由都不一樣,也看到其中有一些肆無忌憚、荒謬、甚至不單純而可能鑄下大錯的因素,然而,大家共有的對現狀不滿、強烈的想以行動去改變現狀的意識…
發生未預期錯誤,請洽管理員
親愛的讀者您好:
即日起,原 「商周知識庫」改名為 「商周線上讀」, 收錄內容、更新時間、功能服務等皆維持不變。
感謝一直以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