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好孩子的陷阱

日前我應邀擔任「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評審,看著台上的孩子,每個人眼中都有熠熠亮光,他們是從二百五十多個隊伍的激烈競爭中,打入決賽的五個隊伍。

當別人都放暑假,他們卻花了三個月時間,試著理解一家企業所拋出的商業命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還到街頭實作,其中有些還只是大一的學生。光是這個認真的態度,就令人讚賞。

為了回報這份熱情,我放棄了扮演仁慈評審的角色,決定當起毒舌評審:為什麼這家企業一定要成立樂活網?就算這網站成功,對企業的營運有什麼效益?要達成這樣的行銷效益,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件事真的非做不可嗎?我不斷拋出類似問題,協助孩子們釐清問題的本質,甚至鼓勵他們質疑企業的命題。

譬如有一個命題是:「讓花博成為大眾的圓夢使者,創新創業,由你來實現!透過創新創業模式,並結合各方資源,應用於花博公園三大園區,促進園區發展,培養優秀人才。」這問題是否問對了?

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們花了多少時間跟企業討論這個命題?」這才是策略的源頭。當一個問題太過發散,要解決的問題不夠精準,層次沒有被釐清之前,那麼,再認真而有能力的人,恐怕都會做白工。

我無意澆熄學生們的熱情與創意,但我更知道,認真的孩子最容易踏入一個陷阱:使命必達的「What陷阱」。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我自己也是某種程度的乖寶寶、好孩子,其特色就是目標導向、有榮譽感、在乎成果,只要一被交代任務就戮力前衝,想著該做什麼事情,才能達到目標。這個「What模式」在考試時看不出盲點,進入職場後卻發現,事情的發展常不如預期,因為上級的任務或指令並不總是正確。因此,凡事先問Why,變成很重要的習慣。

在人生的路上,每一個時刻,我們都面臨太多的選擇,先想清楚問題的正確性,遠比低頭找答案重要多了,而這也是本週封面故事「成功者的清單思考術」中,最重要的觀點。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