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衍生性商品 掌控風險才能當贏家

被美國債券之神葛洛斯〈William H. Gross〉形容為「金融界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在台灣被越來越多企業在財務操作上納入,尤其是信用衍生性商品〈credit derivatives〉,是銀行、保險與基金公司的熱門投資標的。正確使用類似工具能降低與轉移風險;但是因為類似商品一般投資人比較陌生,心術不正的企業相對的就比較容易上下其手。博達拿來瞞天過海的工具,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信用衍生性商品。

什麼叫信用衍生性商品 ?它的基本形式是:以商品合約的方式,買入保障授信違約時的可能損失,信用保障的承買人可藉此轉移信用風險與降低風險性資本計提;而誰來提供合約?多半是重視收益的保險公司、避險基金跟銀行。這應該是個互蒙其利的交易,對信用保障承買人來講,信用商品會改善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而信用保障提供人〈亦稱風險買方〉也可以收到高額的手續費。從全球金融市場觀點看,信用衍生性商品不只在學理上具有分散及降低風險的功能,事實上它每年的交易金額已超過三兆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四兆八千億元〉,一、兩年之內整體市場規模更可望進一步擴大、直逼十兆美元。

搶購熱潮 埋下虧損失衡危機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