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菜裡的台灣味
又到歲末,回顧二○一五年,台灣飲食圈活力十足,而在異國類別,最風起雲湧者莫過於西菜了。海外習藝學成的年輕廚人及功成名就大廚一波波大舉歸國開店或任職,新餐廳、新主廚、新思潮、新技法紛紛嶄頭露角,一時壓倒獨大多年的日本料理。而頗值得玩味是,此波浪潮裡,「台灣味」明顯是其中表現與討論核心。從去年十一月末,名廚江振誠的Raw開幕前夕,率先以一場「台灣味論壇」活動轟動點燃引信後,幾乎各明星餐廳菜色裡或多或少都可察覺到熟悉的台灣影跡。
在地食材當然是基本:黑豬肉、櫻桃鴨、桂丁雞、烏魚子、櫻花蝦、玉米筍、三星蔥與各種近海魚類海鮮、本產蔬果物都成菜單要角。許多則更進一步從調味、醬料以至手法糅合台灣元素;與過往高舉「道地」大旗、宣稱素材一律原汁原味頂級高檔歐洲進口的前代西廚,路線明顯大相逕庭。這些新作,樣貌形式毫無疑問仍是原本正統法式神髓,卻因種種在地風味的融入,吃來備覺會心親切。
引發的各方討論,有些認為是本土意識與認同的升揚,有些則以標新立異、媚俗討巧稱之。但從我的角度,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發展。事實上,在地元素的融合與運用,原本就是當代西菜頗重要的核心精神之一。這「在地」包含兩個面向:餐廳所在地,以及主廚出身地。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