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結亞洲新貴忘了老顧客 名牌迷航

由於中國和印度的都會新貴爭相追逐,名牌奢侈品最近幾年在亞洲的銷售數字令人瞠目結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兒(Chanel)和Prada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名牌專賣店也成為城市的新地標。但是在這片榮景的背後,卻有另外一批顧客||原本應該是奢侈品核心消費者的顧客||離開了這些名牌,投向其他品牌的懷抱。 紐約知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的創意總監保羅.班尼特(Paul Bennett)不久前到倫敦出差,想買一件外套,以便參加一場臨時獲邀的婚禮。他來到最著名的龐德街(Bond Street)名店商圈,首先選擇了亞曼尼(Armani)的專賣店,售貨員對他不理不睬,接著他轉到Bally's,那兒的店員態度更加傲慢。最後他兩手空空的回到旅館,用自己的手提電腦上網,從平價郵購成衣品牌J. Crew的網站上,以一百九十九美元買了一件綠色天鵝絨外套。J. Crew設在倫敦的特別服務中心還特地將熨斗燙得筆挺的外套,送至他下榻的酒店,供他隨時穿用。 班尼特表示,「名牌奢侈品對於不斷成長的新顧客太過興奮,以至於忘了要關注老顧客的需求,而後者才是可能一再回頭光顧的人。」

關注焦點轉往年輕族群

隨便翻開任何一本時尚雜誌,幾乎所有名牌奢侈品的廣告模特兒看起來都不到二十歲。事實上,包括路易威登、香奈兒、Prada、Gucci和其他主要奢侈品廠牌,現在都把關注焦點集中在年齡十八到三十四歲的消費者身上。這些人未必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添購全身名牌行頭,但是,「消費者願意超前消費,」Gucci集團主席、總裁兼執行長羅勃.波萊特(Robert Polet)指出,「儘管他們還買不起小禮服或晚宴包,也會想辦法買一瓶古龍水或香水來擦。」 幾乎所有名牌奢侈品的銷售主管都浸淫在這種自我陶醉的氣氛中。畢竟,手提包、手表、時裝和鞋類等奢侈品的銷售業績,不僅在亞洲,在全球都是節節攀升,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 不過,行銷顧問公司Harrison Group副董事長吉姆‧泰勒(Jim Taylor)卻發現,美國人口當中最富有的五%,儘管這些人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金額達到一兆三千億美元,卻已經不再喜歡「奢侈品」這個名詞,因為它現在意味著大眾一窩蜂追求的東西。這些人和所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一樣會追趕新鮮時髦的玩意,但他們追求的是與眾不同,他們更在意的是心無旁騖的專注服務。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