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領域達人分享:動手做!突破大腦的舒適圈

手的思考

初夏,台南一處安靜的老社區傳來陣陣聲響,探頭看,透光屋頂下有人忙著操作機台切割木頭、有人手持榔頭敲打組裝,木屑在光影中飛揚;轉向另個房間,一群人安靜的圍著長桌,反覆組合著手上的植物、在木框上鑽羊眼釘、用縫衣線固定苔球形狀,空氣裡泛著潮潤的植物氣息。偶爾,幾個老居民走過,好奇的問起:這幢荒廢許久的老屋,怎麼今天這麼熱鬧?

原來,這是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的一環,由長年在台南推動老社區活化的打開聯合建築師劉國滄推動。「老房子讓人感到溫暖,是因為充滿手作的痕跡。」劉國滄說,從磚瓦的疊砌、木結構、門窗雕花都是匠師以雙手慢慢打磨而成,蘊含的手作溫度是現代建築難以取代。

因此,在構思社區活化的方式上,除重現老工藝與時間的痕跡外,他也試著將「動手做」變成空間活動的一部分。劉國滄邀來建築師安郁茜規畫設計,透過木作、植物創作、毛氈、布編、篆刻、彩繪石頭等課程,讓參與者透過手作找回身體的感知力,由點而面的與生活的空間結合。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