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台灣》半導體、太陽能、傳產急修「循環經濟」

不做就沒訂單 日月光一滴水用三次

日月光砸10億蓋全台最大中水回收廠,每天回收9,500噸水,回顧高雄廠兩次停工、颱風後停水、廢水污染被開罰,這投資,省的不只水費。

日月光砸10億蓋全台最大中水回收廠,每天回收9,500噸水,回顧高雄廠兩次停工、颱風後停水、廢水污染被開罰,這投資,省的不只水費。(攝影者.程思迪)

二○一三年底,日月光K7廠因排放廢水造成污染,被勒令停工約一年,復工約半年之後,他們試著把水從危機,變轉機。

二○一五年中,日月光中水回收廠啟用,特地立起LED螢幕,將每十五分鐘檢測水質的結果,對廠外公布,按日月光半導體高雄廠資深副總經理周光春的說法,放流水水質一旦超出標準,將自動停止放流,與過去人工容易造成「疏忽」不同。

國際接單最新指標

不光報價,環境保護也成給單關鍵

我們原以為,蓋出包括全台最大的三座中水回收廠,兩年省下兩千座游泳池水量的日月光,連串改造物流系統、省下一百萬個紙箱,及砸兩千萬元研究智慧電網的舉措,只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沒想到,比省錢更重要的,是風險管理。

「你沒有訂單,降什麼成本?」周光春開門見山,點明企業的處境。

「我們在做全世界最頂尖客戶的時候,客戶會從各方面來看你公司的表現,(看的)不是只有你的報價比別人低。」周光春說,給不給單,衡量標準包括對待外勞的方式、工廠管理、環境保護等,「(因為)有一天你停工,會造成它的問題。」

如今日月光,一滴水要用三次,花五年時間研發物流系統,不再使用紙箱,周光春抽屜裡還放著各種日月光製程所產生的廢棄物,能不能把廢棄物轉成產品、賣出去,是周光春的首要任務。

當循環經濟成為國際標準,代工為主的台灣製造業,也躲不開生產鏈上的壓力,若再加上台灣島內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滿載的兩年大限,難怪,從太陽能產業到半導體封測,全都動了起來。

「現在這題目,大家都願意談,都想知道該怎麼做,」長期耕耘廢棄物資源化、循環經濟的亞邦科技董事長陳皇志形容,不只是八月底台灣將擴大舉辦國際循環經濟展,連九月初的半導體設備展,也第一次出現循環經濟專區,二十幾個攤位回應產業需求。

█組織名稱: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

□優先目標:
‧2018年成立
‧解決2020年台灣1.4萬公噸的廢棄太陽能模組
□代表廠商:成亞科技、春池玻璃、金益鼎、中台、北科大、成大、工研院、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組織名稱:台灣永續供應協會
□優先目標:
‧2017年成立
‧共上百家廠商,包括半導體封測業者,推動半導體能資源整合,共同處理廢容器、污泥問題
□代表廠商:日月光、華泰電子、南茂科技、矽品、菱生、力成等上百家

█組織名稱:綠色電子資源再生聯盟
□優先目標:
‧2018年成立
‧從訂定技術標準、集中處理電子廢棄物,瞄準蘋果「Apple to Apple」政策下的再生原料需求
□代表廠商:光洋科、綠電再生、大豐環保、優勝奈米、瑞大鴻、中台資源

整理:劉致昕

處理廢棄物成新競爭力

有價化再利用,成產業共識

過去各自委託下游業者處理,有的收費便宜,卻換來違法傾倒的後果,廢棄物的成本轉嫁給了環境;如今,面對兩年後的大限及國際品牌的嚴格監督,業者必須把廢棄物處理視作產線的競爭力。「把廢棄物資源化,對接到需要的產業,讓廢棄物有價化、高質化,這是大家的共識。」旗下擁有四家公司的陳皇志,過去幾年已成功讓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廢棄物,成為鋼鐵業生產的原料;而違法掩埋物的廢泥,竟成為外銷歐洲的新產品。

「台灣的許多問題,水、空污、廢棄物,其實就是資源錯置的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主任李翰林說。但比起工業總會掛在嘴邊的五缺(水、電、工、土地、人才),談起台灣競爭力,檢討資源使用的方式,卻少之又少。

只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台灣,要轉型須打團體戰。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指出,「台灣都是中小企業,沒有一個企業、政府部門可做好、做滿,必須要合作。」

即使是六萬五千名員工的日月光,也必須成立台灣永續供應鏈協會,才能讓轉型真正發生。周光春以垂直與水平合作形容現況。垂直,是上下游的整合。他以物流系統的改善為例,光是從紙箱改成可重複使用的物流箱,周光春就花了五年時間,說服客戶。「一開始,他們看不到價值在哪裡,」周光春說,「現在,是大家主動要求有沒有什麼對環境好的方案、對社會回饋的做法。」

兩種模式加速改造

辦協會、建平台,讓百家廠商對話

垂直的合作,最終是物質流的追蹤,讓循環經濟的資源利用化成為可能。要追蹤物質流,挑戰從外到內都有。從政府相關法令的規定、產業採購時的成分揭露,到數位即時監控平台的建置,一直到日月光內部廢棄物處理與研發部門的合作等,過去半世紀,台灣產官學按照線性經濟長程的樣態,如今必須靠產業集體、跨部門的合作,才能夠真正實踐物質的追蹤,成立協會,就是為了讓一百多家廠商,有個平台能夠對話。

水平的合作,如幾家半導體業者醞釀中的能資源整合中心,要一起面對污泥與廢容器的處理問題。

「台灣鋼聯是最好的案例,」陳皇志舉例,早期,為了處理煉鋼廠集塵灰問題,多家鋼鐵業者展開合作,但沒想到煉鋼的廢棄物,竟能化作其他產業所需要的氧化鋅,進而成立台灣鋼聯,遇上國際原物料上漲,在去年創下稅後淨利七億六千萬元的佳績,準備展開擴廠。

這是日月光內部研究計畫,要把左側兩罐廢料煉成周光春手中的二氧化矽,再商品化。

這是日月光內部研究計畫,要把左側兩罐廢料煉成周光春手中的二氧化矽,再商品化。(攝影者:程思迪)|放大原圖

把五缺問題變機會

等於打造一道紅色供應鏈防線

過去台灣少有像鋼鐵業穩定、量大的廢棄物,因此廢棄物資源化的案例,也就難以發生,但循環經濟中跨產業、上下游物質交換的特色,可能是新的機會。

「台灣真要認真做,會比歐洲更有機會,」留歐的陳惠琳觀察,歐洲雖是循環經濟發展領先的區域,但製造業大量出走的情況下,很難真正實現製造過程中的資源循環。台灣保有製造業且聚落型的分布樣態,更適合讓資源循環發生。

陳皇志補充,台灣在三、四百公里內就有多元的製造業,「如果台灣能夠把多元工業的循環經濟做好,就是難以取代的優勢。」

「我常自我安慰,我們現在環境有夠好,因缺水、缺電、缺什麼⋯⋯,我們自己本身有些資源供應上面的問題,這問題怎麼把它變成機會,不要老羨慕以色列。」周光春以半導體業為例,為了風險而展開的轉型,除了有陣痛,也可能是奠定新競爭優勢的機會,「面對對岸的大戰略,半導體能建構起另一個防禦的防線,來讓我們的基礎往上提升。」

沒有原物料,沒有市場優勢,台灣企業在這一場資源淘汰賽,必須趕緊追上,才有機會用循環經濟煉出自身的附加價值,增加企業韌性,在動盪的全球經濟環境中,保有一席之地。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