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一條大慢牛

這期封面主題,講的是美國如何以創新力為槓桿,成為全球獨強經濟體的故事。

當我們決定「未來五年,只看美國」標題時,全球股市正暴漲暴跌中,美股翻臉如翻書。或許讀者會問,難道現在就要進去買美股嗎?

讓我們跳脫短期波動,把思緒拉回過去五年,並想像未來五年。

二○○九年第一季,美國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失業率攀高,當時美國聯準會實施第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措施(QE),緊接著,歐債危機爆發,美國失業率飆高到近一○%,於是QE2、QE3、QE4在其後三年陸續出籠。

當時許多人跳出來反對,認為美國一連串寬鬆貨幣,勢必引發通膨、推升泡沫。

從QE實施到現在,歷經五年多,奇怪的是,通膨並未出現,先前擔心熱錢將推升原物料、黃金、石油價格,卻不漲反跌。

警世預言沒發生,很大原因是美國在這五年間,政府與民間大量投入先進技術的研發創新,而不只是「QE撒錢」而已。研發創新的成果,例如頁岩革命與自動化技術,讓生產成本大降,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頁岩氣提供便宜能源,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例如福特汽車、勞斯萊斯、奇異電器、英特爾都重新投資設廠,蘋果的iMac也已全數回到美國生產製造。

假設以一支iPhone 6分別在中國、美國製造為例,雖然美國人力成本高於中國,但電力、運輸成本遠低於中國,相加起來,在美國製造一支iPhone 6成本,比起中國製造,差距竟不到新台幣兩百元!

往後看五年,全球投資人關注的「未來科技四騎士」,包括特斯拉、蘋果、Google、亞馬遜,以及其背後的四大產業:電動車、物聯網、機器人、智慧型裝置,無一不在便宜能源與自動化技術的基礎上,獨步全球。

再看看歐洲、日本的例子,雖然繼美國之後,歐、日也推出寬鬆貨幣措施,但在研發創新與生產力改革方面,卻沒有顯著動作。這已預告下一輪的競爭高下。

台灣的邏輯也一樣。貨幣寬鬆並非競爭重點,有沒有創新能耐才是關鍵。

在專家眼中,以創新為基底的美國,是一條「大慢牛」,雖不會突飛猛進,但比起中、歐、日,更值得期待。

十月十五日落幕的「商周創新之夜」,邀請上萬名讀者,進入未來的美麗新世界。非常感謝讀者的熱情參與,讓我們共同打造台灣這條「大慢牛」,穩紮穩打的走向下一個五年。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