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碳費4年狠漲5倍 台達電碳排降了、營收還創新高
7萬人共襄盛舉的COP28(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屆締約方會議)甫落幕,台灣企業參與越來越積極,大家不只在大會找氣候解方,也在尋覓商機。
今年也是台灣企業歷來參與數最多的一次,包括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友達、光寶等都在會場與國際企業對談或發表自己的永續倡議。
但近幾年,台灣企業在COP的表現開始進化——相較以往提出倡議、發表單一產品,已能實際分享經驗案例,並提出完整的氣候解決方案。
秀經驗者,往往得跑得比別人更前面。而參與COP資歷最深、連續參與16年的台達電,過去每年都帶著自家的氣候技術解方與國際分享,從綠建築、智慧城市到電動車等,他們都領跑在前。
今年也不例外。但他們這次談的不是技術,而是談「錢」。
10年打造1億美元碳費基金
原來,台達從2014年開始推動「內部碳定價」,一路跑了10年,如今打造了規模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1億元﹚的碳費基金。
台達在這個時機點談錢,其實很實際。因為從2024年起,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就要開始試行申報,美國也醞釀類似制度,而台灣政府也要課徵碳費。
若你不想白白把錢繳給別人,就得先轉念投資自己。
企業在內部收取碳費,可以做為綠色轉型的投資基金,用以買綠電、投資低碳設備、綠色技術等。台達一億美元的碳費基金,規畫4分之1用來減碳、4分之1開發再生能源,2分之1做低碳創新投資。
「我在大會前遇到IBM的永續事務負責人,聊到這次要分享的碳定價主題,對方也覺得各國碳定價平均是5美元到20美元,對減碳效果緩不濟急;但他一聽到台達一噸碳要收300美元,嚇了一跳!」台達品牌長暨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說。
郭珊珊說,300美元的碳價,不是隨便喊價,而是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若要在2050年前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需要達到這樣的碳定價水準。
其實,企業內部碳費要怎麼定?定多高?怎麼收?財報上如何呈現?每一步都是學問。「這是翻天覆地的革命,要建立非常多的機制,每一步都可以開一門課,」台達永續長周志宏舉例,例如﹕會計要有不同做法、供應商也有要有新分類,台達為此建立了77個Cost Center(成本中心)共同管理碳費基金,徵收範圍涵蓋全球8大事業群、156個營業據點。
碳定價工具助碳排脫鉤營收
其實,台達並非一開始就在內部收取高額碳價。前3年,他們先讓台達各廠區計算碳排成本,讓大家心裡有底;2017年後,才實際收取每噸碳50美元;2021年,又把碳價調漲到300美元。
但,高額的碳價,到底對減碳有沒有幫助?會不會造成營運的負擔?
其實,2017年起,台達的碳排與營收就開始「脫鉤」了——營收成長,但碳排持續下降。
郭珊珊解釋,2017年碳排明顯下降,是因為採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2021年脫鉤幅度更明顯,是因為內部碳定價。光是2022年,台達減碳幅度就達13.5%,但營收成長22%,也創下新高。
她舉了內部案例,台達旗下生產零組件部門,在收碳價的第1年被收了2,400萬美元,後來發現可以申請2,200萬美元來投資節能減碳,讓他們隔年排碳量少了17%,要繳的碳費也少了38%。
除了台達電,還有提供完整解決方案者,如宏碁。
NB品牌大廠的碳排至少有八、九成都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供應鏈、運輸端、消費者使用端,統稱範疇三,這些是品牌商最難控、也最難減的碳排。為此,他們通常得拉著供應商一起減碳,例如蘋果﹙Apple﹚、戴爾電腦﹙Dell﹚,宏碁也是領跑企業之一,「我們15年前就開始推供應鏈一起減碳了,我們範疇三也設有目標,2030年的碳排要比2020年減少3成,」宏碁永續長劉靜靜說。
宏碁領跑,推碳中和筆電
宏碁過去陸續在筆電材料上採回收材、減量、減重,這次他們又更進一步在COP28提出更完整的碳中和服務。
除了消費者購買筆電時,可以隨機獲得碳權,買到一台碳中和筆電之外,宏碁連物流運輸的減碳也考慮進去。例如,若是在城市運送,他們盡量採用電動車;若是海上物流,則盡量採用永續燃料,後者最多可比傳統燃油減少92%的碳排。除了蘋果投資永續航空燃料之外,宏碁也是少數投資永續航運燃料的筆電大廠。
過去台灣在國際總是觀摩者,但在綠色競速時代,台灣企業其實已在國際上進化為領跑人,分享經驗、提供解方。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