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肉包與小菜包

「肉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是中國北方一句詼諧的順口溜,這句俚語所描繪的情境,不禁讓人聯想,那裹覆著麵皮的肉包,究竟多好吃?中國人走到哪都有包子吃,廣東人愛叉燒肉,便把叉燒肉包進包子裡;江浙人在包子餡中混了雞湯凍,吃包子還兼可用吸管喝湯;雲南人的包子皮薄如紙;山東人做包子不搞花稍,絞肉拌蔥花,連包子也不失率真味。

台北捷運南勢角站附近,有家賣早點的山東饅頭店,每天下午四點到六點間,一籠籠現蒸的肉包開賣,隨山東老爹學藝的老闆,謹守師傅強調的訣竅,加老麵入麵糰輔助發酵,並用豬前腿夾心絞肉加蔥花調餡。剛出籠的肉包熱氣蒸騰,白泡泡的麵皮浮現著揉工到家的光澤,咬它時得小心翼翼,防止滾燙的肉汁四溢;一次吃不完的包子就算隔天加熱,壓捏下肉汁依稀可見,驅車外帶這肉包尚有一趣,老麵發酵的麵香一路在車中飄盪……。

客家菜包的外形有如農家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由糯米加蓬萊米混合的米漿製成。傳統做法是先將米漿裝入布袋綁緊,置於長板凳上以重石壓出水分,再把壓乾的米糰取出少部分煮成粄母,續將粄母加回生米糰中,共同和成菜包皮需要的米糰。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