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記者的回鄉之旅
十一月十二日深夜,一封email傳進我的iPhone,標題是「我故鄉的鴨子會殺人」,發信人是資深撰述呂國禎:
昨天晚上搭機從廈門回到台灣,看到了我的老家上了各電視台的頭條新聞。沒錯,那個養鴨池就在我出生的村莊,大寮鄉新厝村的紅蝦山。七年前,我的四伯父得了癌症過世後,就埋在正對著那個池塘的公墓上,那時候那裡就是個養鴨池。
二十多年前,池塘不是池塘,而是山丘,埋的不是環保團體說的爐渣,而是燒廢棄電纜……,接著燒廢電纜被限制,於是山丘被挖成了大峽谷。每當颱風天後,那裏就像是大湖泊,非常壯觀。後來,取而代之的是汞汙泥、醫療廢棄物、廢電瓶,一車車的汙染物被運來,把湖水染成鮮豔的顏色……。
國禎故鄉這片土地上,不止養一群鴨子,還栽種鳳梨、紅豆、飼養台灣鯛。向來理性的國禎,這次落筆感性十足。
本期特別企畫,由國禎兼程回鄉,深入毒鴨現場。閱讀此文,心情隨之起伏。不止高雄大寮,台灣的許多土地上,正發生著類似的事件。
柏克萊大學教授麥可‧波倫,在《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s Dilemma)一書中提到,人類身為雜食性動物,與生俱來的恩賜,就是幾乎可無所不吃,不像無尾熊只能吃尤加利樹葉,蜜蜂只需採花粉。但也因此,人類面對了艱難的抉擇。
你,剛剛入口的食物來自哪裡?哪一片稻田?有沒有污染?用什麼肥料?廚師如何烹煮?超級市場如何運送?哪些食物安全?哪些危險?這,都成了大問題。
然而,既享受上天的恩賜,就要付出代價。此刻,正是我們重新檢視食物背後問題的時候了。
如果什麼都不做,可以預期,毒鴨、鎘米事件不會消失。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用手中的鈔票,當作選票,決定是否接受該食物。政策面,我們主張「使用者付費」,根據經濟學原理,要求企業零污染是不可行的,唯有讓污染市場化,對企業課徵污染稅,由企業、消費者視各自的成本、偏好,決定最適污染量,才能治本。
此外,在兩岸MOU簽署、科技大廠購併利多等氣氛下,你的投資還在原地踏步嗎?本期,我們特別挑選十位素人,他們不用每天看盤,也不懂技術線形,照樣可以抓對趨勢賺到錢。忙碌如你,這種簡單、中長期的投資學,一輩子學會一兩招,也就受用無窮了。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