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五月份,我到紐約時,見一位移居美國多年、在IBM任職的台灣人。他住在郊區,住家後院擁有一個與遠山相接的私人大湖泊,與前美國總統夫人希拉蕊的住處相距不遠。閒聊時,這位知識分子談到平常鄰居互相的扶持,對他們這異鄉夫妻的幫助很大,他並提起非洲古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的觀點。這正是一九九六年,柯林頓總統夫人希拉蕊提出的呼籲:用部落的力量養孩子。朋友說,這觀念現在深深影響著美國許多地方,暖化家庭間的疏離。

我聽了甚為吃驚,因為這與商周今年「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訴求不謀而合。

過去半年期間,負責這專題的主筆陳雅玲不斷的提及「部落養孩子」的觀念,該引進台灣,解決目前家庭嚴重失能的問題。過程中,我還不清楚,九年前希拉蕊提出這呼籲後,已經在美國產生很深的回響。

事實上,在台灣,一些從美國回來的菁英們已把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的想法落實在行動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這次《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菁英部落」的主角:五十個新生雙語國小的家長們。他們不在非洲,但貫徹了非洲古諺的精神,擁有財富、知識、時間,而且共同攜手養孩子。他們有紀律,有理想,以現代社會不可得的方式在教育孩子。

我彷彿看到,一群家長在培養未來的哈佛MBA。

看完雅玲的文章後,我真羨慕,這群孩子的奢侈。他們擁有的不是一對爸媽,而是「一群」爸媽。而且,他們擁有的不只是父母的家庭地位,更是全心投入的時間。這是任何一個獨立家庭,做不到的,不論你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反思自己,我很心疼自己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奢侈。

承續上週「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主題——「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菁英部落」對比出台灣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調查顯示,十年間,家庭重度失能的比率已經上升二十五個百分點。也無怪乎,內政部兒童局長黃碧霞感嘆「很多小家庭,家庭功能都被購買服務取代了。只要生活能夠運轉,就每天走過去,根本不去想我的家庭有沒有什麼問題。」

當時代越來越進步,我們驀然回首,今天許多小家庭的危機,可能要回歸到原始部落的思維去處理。老東西,有其智慧。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