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因為廣告支出越高、銷售成績越好,所以要多花錢行銷!這推論出了什麼問題?
1.批判性思考最常出現的5種錯誤包括:拿不同東西比較、以偏概全、忽視相關的證據、因果混淆,以及忽略把計畫付諸行動時會遇到的瓶頸。
2.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與我們推論時的「假設」有關。5種類型的假設分別是:比較與類比型、代表性、好證據、因果型、實行面假設。
「批判性思考」最常犯的5種錯誤包括:拿蘋果和橘子相較、根據小樣本而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忽視相關的證據、因果混淆,以及未能預期到把計畫付諸行動時的瓶頸。批判性思考出現錯誤,主要與我們的5類型假設有關。
1.比較與類比型假設
我們拿2個雖然不同,但邏輯上相同的東西相較。
研究人員做生物實驗時,把在動物身上做的實驗結果,拿來相比於人類時,就是類比。有時候,我們可能在父子或母女身上看到一些特質,便據此相信他們也有其他相似的個性。有時候,我們拿不同時期的2種情況或事件相較,例如:許多公司決策基於一個觀念,認為以往奏效的做法,未來也會奏效。國際法大部分也是以先例為依據。
● 如何評估、攻擊比較與類比型假設的正確性?
針對比較或類比,一般攻擊策略是:在評估或攻擊比較時,若2個事物被視為相似,我們的攻擊目標是找出不同點,以說明這2個事物不同。
看看這個例子:「瑪莎在銷售刀叉餐具的工作上表現優異,我們打算晉升她,讓她負責銷售獨立產權公寓。」這論證的背後假設為,銷售能力是賣出東西的關鍵要素,至於賣什麼產品則無關緊要。要如何攻擊這論證呢?
方法之一是指出,銷售刀叉餐具(商品型產品)與銷售獨立產權公寓(奢侈品)大不相同,擅長銷售一種產品的人,未必擅長銷售另一種產品。
若2個事物被視為不同,我們的攻擊目標是找出相同點,以說明這2個事物可以比較。例如:兩個熱愛運動的男人在一起喝啤酒閒聊,一人對另一人說:「不能拿現在的運動員和以往的運動員相較,馬克.史皮茨(Mark Spitz)在1967年墨西哥奧運游泳項目中贏得7面金牌,但他當年游出的成績在今日還進不了奧運泳賽殿堂呢。」
為了駁斥這論證,另一人可以找個例子說明,在一些層面上是可以拿現今的運動員和以往的運動員相較的。例如:在1965年於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Augusta)舉行的美國名人賽中,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以總成績271桿奪冠,這可以相比於亞當.斯科特(Adam Scott)在2013年於同一個球場上以總成績279桿奪冠。
在比較2件事時,尤其是橫跨不同時間範圍的2件事,我們必須小心,別假設資訊收集方法以及取得的資料品質是相似的。且我們必須確保一個論證中使用的字詞含義與範疇是一致的,例而言,市郊現今的污染程度是20年前的10倍,現今市郊的污染程度可能確實變差,但若污染的定義變成包含空氣、水、噪音和垃圾呢?這難以進行有效比較。
2.代表性假設
這類推理錯誤涉及根據小樣本或有限的經驗,作出過度概括化。
我們都聽過類似這樣的陳述:「我從未遇到過令我喜歡的Z國人」,或「我高度推薦ABC餐廳,因為我去那裡用餐過3次,它的食物很美味」。這2個例子都是樣本代表性假設,第一個人顯然沒有遇過所有的Z國人,第二個人顯然沒品嘗過ABC餐廳的所有菜色。
一個樣本想具有代表性,必須在量與質都具有代表性。在量的方面,必須選取夠大的樣本,只選取1、2個,顯然不夠大;在質的方面,選取樣本時必須夠隨機或多樣化。
一個旅行社說:「平均每4名觀光客中有3人推薦去摩洛哥」,但就我們所知,只有8名觀光客接受調查,在這假設的例子中,選取的觀光客樣本太小。若調查數百名觀光客後,統計結果說「平均每4名觀光客中有3人推薦去摩洛哥」,這樣本就夠大。
但若這些接受調查的觀光客全都來自非洲呢?或者,這些觀光客全都是專門安排非洲之旅的旅行業從業人員呢?這麼一來,我們就會懷疑接受調查的幾百名觀光客是否能代表一般觀光客,結論的陳述就會受質疑。
● 如何評估、攻擊代表性假設的正確性?
在評估或攻擊涉及代表性的情況時,我們的目標是說明一特定的人、地或事物不能代表更大的「全體」,使論證弱化或站不住腳;另一方面,說明一特定的人、地或事物可以代表更大的「全體」,能夠強化論證。
通常,問題不在於樣本是否夠大,而是樣本是否夠多樣化;若樣本不是來自具相關性、具有代表性的子群,樣本的大小就無足輕重。
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設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它用以預測全國性政治競選的勝出候選人。為使調查結果能概括化的推斷全國人對一特定候選人或政治議題的意向,必須收集來自各年齡層、教育水準、性別、地區、職業、種族,甚至信仰的子群資料。一個國家可能有數千萬人,蓋洛普民意調查只需要約1800人的樣本,就能做到統計上的正確性。
請注意,代表性假設不同於類比型假設,我們可以把類比型假設想成並列比較2個事物,把代表性假設想成一種垂直比較,陳述「少數」就像更大的全體。
3.「好證據」假設
這種推理錯誤是指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選擇的證據是充分的證據。
論證應該有證據作為根據,證據本身應該要令人信服。但是,出於人性,我們會選擇支持自身立場的相關證據,忽視反駁我們立場的相關證據。
舉例而言,若我們想繼續吸菸,可能只會看那些迎合自己的證據,例如:「吸菸幫助我放鬆、看起來很酷、保持較輕的體重」,忽視與這觀點相反的證據,例如:「吸菸有害我的健康」或「吸菸太昂貴」。
想客觀思考,我們應該收集與考量跟議題或決策相關的所有證據。若我們尋求的是「真相」,就不該忽視任何證據,或傾向特定證據。世界多數國家的法律制度採行的是對抗制(adversarial system),這種對抗有助於資訊與證據的傾斜,被告及原告的庭審律師分別提出能夠提高己方勝訴機會的證據。但是,若要做到公正,法官及陪審團必須保持客觀公平。
4.因果型假設
這種推理錯誤發生於當我們錯誤的匹配因與果時,或是在沒有充分證據下,假設一事件導致另一事件。
一件事真的會導致另一件事嗎?因與果考慮的是2件事之間的關係,或無關係。我們稱第一個事件為因,第二個事件為果;把它寫成公式時,我們用「A」代表因,用「B」代表果:A→B。
若2件事之間存在關係,我們接下來該問:它們之間是因果相關,或只是有關連性?若只是有關連性,我們就尋求研判這關連性是低或高;若2件事存在因果關係,我們就尋求研判是否為公認的因果關係,或是一種因果解釋,或是把因果倒置了。
1)純屬巧合
「在季後賽,每次我坐在我喜愛的椅子上觀賽,我們的球隊都會獲勝。」你的「幸運椅」導致你的球隊獲勝,這是難以置信的事;一張普通或「不幸」的椅子將導致你的球隊輸,這同樣難以置信。
2)低關連性
「你居住的城市新開一間健身房」,以及「這城市全體市民的體適能水準」,這2者之間可能存在低關連性。就算這座城市全體市民的體適能水準呈現變佳趨勢,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更常步行、騎自行車或健行,不是健身房會員的人們也能從事這些活動。
3)高關連性(但無因果關係)
一些因素或特徵具有高關連性,可能被說成彷彿是因果關係,但與因果關係不同。例如:不是所有NBA球員都是高個子,但絕大多數NBA球員是高個子,所以,身材高和NBA球員這2者之間存在高關連性。企業界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公司的銷售與廣告支出,公司的廣告支出越多,其銷售越高(廣告與銷售之間的關連性約為+0.8)。
4)公認的因果關係
萬有引力是一種因果關係,我向上拋一顆蘋果,它會掉下來。有些事件的關連性高到使得它們被認為是因果關係,例如:咖啡消費量與咖啡豆用量、嬰兒出生數與嬰兒尿片用量。但是,以下事件不可能是因果關係:咖啡消費量與咖啡豆種植量、嬰兒出生數與嬰兒尿片產量。
5)另類解釋(另類因果解釋)
另類解釋又可稱為另類因果解釋,我們贊同一個結論(果),但對於導致此結果的正確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當2件事看起來好像有因果關係時,我們必須小心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例如:公司可能提高了廣告預算,也看到其銷售增加,但廣告可能對銷售的增加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少,銷售增加的原因是公司的一個大競爭者結束營運,退出市場。
以下是一個更複雜的例子:「我們很痛心的看到,觀看暴力電視節目導致高中槍擊案件在近期激增。」但是,高中槍擊案件的增加會不會是導因於槍枝法寬鬆、教育標準降低,或信仰宗教者減少呢?或者,高中槍擊案件增加和暴力電視節目增加,都是因為家庭破碎。
6)因果倒置
你喜愛的商業小說作家因為名氣大,故他的書很暢銷,或是因為他的書很暢銷,因此名氣大?因果倒置有點棘手,你以為X導致Y,但其實是Y導致X。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你注意到年輕同事莎莉總是辛勤工作,你心想:「莎莉工作努力,難怪我們的上司把最難的工作交給她」,因此,論證是:「由於莎莉很努力,我們的上司把最難的工作交給她。」但是,事實會不會正好相反呢?也許莎莉懶散,並非天性努力工作,只是碰巧被指派了最難的計畫,她才會那麼賣力呢?這下論證就變成:「因為莎莉被交付了這麼難的工作計畫,她被迫辛勤工作!」
我們可能在小孩那邊看到因果倒置的有趣例子。年幼的孩童可能以為是消防員導致火災,因為他們每次看到火災的照片或影片時,都會看到場景中有消防員。後來才知道事實恰恰相反,是火災引來消防員救災。
研究人員最早開始檢定「吸菸致癌」這個假說時,他們首先的考慮點之一是把這假說倒置——罹癌者可能嘗試吸菸,亦即癌症導致吸菸。不意外的,這倒置的假說被證明為毫無根據。但是,在許多其他情況中,難以區別因與果。
以「你擅長你喜歡的事」這句陳述為例,因果論證變成:「你喜歡這些事(因),因此,你變成擅長它們(果)。」但是,有沒有可能是你發現自己擅長這些事,因此變得喜歡它們呢?
5.實行面假設
這類推理錯誤源於未預期到把計畫付諸行動時的瓶頸,我們假設可以把計畫轉化為行動而不會遭遇重大阻礙。
多年前,一份西方的旅遊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寫道:「由於航空旅行變得如此方便,且人們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過不了多久,人人都將已經去非洲看過獅子了。」
但直至今日,非洲以外地區的人,去非洲看過獅子的仍不多。這篇旅遊雜誌文章和實際上去非洲看過獅子的人,這2者之間有何差別?這篇文章說飛機旅行變得更方便,或人們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這些陳述也許沒錯,但它預測「人人」(或者,「許多人」)會去非洲看獅子,則是不正確的。
假設條件俱備,必定會達成結果,但計畫未必導致實際行動。為何計畫無法落實?基本上,計畫無法落實的主要理由有4個:
1)個人或組織缺乏欲望、幹勁或毅力。
2)個人或組織欠缺實行計畫所需要的技巧或技術能力。
3)欠缺著手或完成某項工作所需要的機會或財務資源。
4)計畫實行過程中出現未預料到的瓶頸或後果(實體、財務、技術或後勤方面的瓶頸或後果)。
「實行面假設」是基於認定不會有上述的缺陷,因此,一個計畫將會實行。
《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
作者:布蘭登.羅伊爾(Brandon Royal)
譯者:李芳齡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3/05/04
作者簡介
布蘭登.羅伊爾(Brandon Royal)
耕耘基礎知識、獲獎無數的暢銷作家
出生於加拿大,自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取得會計學士學位後,曾任職電腦產業、會計師事務所,於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後,任職《華盛頓郵報》旗下全球最大的測驗準備組織「開普蘭教育中心」(Kaplan Educational Centers)香港分部後,走上鑽研寫作、文法、數學,以及推理理論與技巧之路。後來,在哈佛大學上完寫作與編劇課程,開啟了他的寫作興趣,此後撰寫了十幾本書,獲獎無數,包括五度贏得國際圖書獎、7次總統圖書金獎、加拿大亞伯達省書籍出版商協會年度教育類書籍獎得主、獨立出版商圖書獎(IPPY Awards),以及美國書籍新聞(USA Book News)的最佳書籍獎等等。
他的著作分為3類:教育/參考書類,全部用顏色作為書名,包括本書《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The Little Blue Reasoning Book)、關於寫作技巧的《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關於數學與數字技巧的《The Little Green Math Book》、關於基本機率理論思考技巧的《The Little Purple Probability Book》等等;測驗準備類書籍,包括幫助申請商學院企管碩士班的《Getting into Business School》、《Ace the GMAT》等等;休閒類書籍,包括《Dancing for Your Life》等。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