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25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創意思考

共有 7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思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思考的主要目的是不再思考。心智的運作是要從混亂與不確定中理出頭緒,是要從外在世界中辨識出熟悉的模式。辨識出有這樣一個模式存在,心智運作立即套入並遵循其模式——不需要再有進一步的思索。這有點像開車,一旦開到了熟識的道路,你就不再看地圖、丟開羅盤、停止問路,甚至連路上的交通標誌都忽略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思考就是持續的在尋找這些熟識的道路,最終達到不需思考的的地步。 不過,究竟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心智又如何運用它們?這一切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我們又該怎麼面對? 為了了解思考,必須知道心智在發揮資訊處理系統的功能時如何運作。這就是我接下來打算闡述的議題。 會爬牆不如爬對牆 在《思考探奇》這本我的著作中提到下面的故事。 到牛津的第一天,下班後我得去參加倫敦的一場聚會,回來時學院大門一定關閉了,因此我問一位老鳥怎麼爬牆回學院。他說很簡單:「先爬過一道牆,再爬第二道牆,接著再從腳踏車棚的棚頂跳下學院方庭。」我大約在凌晨三點回到牛津,開始爬高約十五呎的第一道牆。跳下牆的另一面後,來到差不多高度的第二道牆,爬上去再跳到另一面。 好一陣子之後我才明白,我又回到外面的草皮上了:如下圖所示,我爬進又爬出了一個牆角落,只好從頭再來一次。這一次我更小心勘查第二道牆,我發現了一道鐵門,看來比較容易爬。但當我爬上鐵門頂端時,鐵門卻緩緩地旋轉開來——門根本沒鎖。我就這麼回到了學院。 在一次會議中,我對著電腦事業群的人敘述上面這個故事時,其中一人說他也有類似的經驗,而且就在相同的地點。然而他似乎酒喝得比我更多一點,他爬到牆上後失足跌落。不過這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礙,所以他站起來繼續爬牆,不幸的是,他跌到牆裡面去了。所以他發現,他和我一樣爬回外面的草皮上。 這兩個故事的教訓非常清楚:高超的爬牆技巧,不足以保證你會爬對牆。這個教訓對思考極為重要,因為「爬牆」代表「處理」,而「牆的認定」代表「知覺」。所以我們學到:優越的處理無法彌補知覺的不足。 知覺是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處理是有了那樣的知覺後我們要做什麼。在我們的思想中已經接受了三個謬論:第一,你從哪裡開始都無所謂(亦即你的知覺),因為如果你的思考夠優秀,你會找到對的答案;第二,由身處的情勢以及藉由更多的處理程序,你可以確認應該從哪兒開始;第三,傳統的知覺足以應付,因為它是長時間的嘗試錯誤得來的成果。這三個謬論使我們關注於處理程序,而我們也確實發展出許多了不起的工具,例如數學。我們忽略了知覺層面,因為我們能做的似乎不多。 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發生在知覺層面:我們如何看待事情。只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才會著手複雜的處理程序。因為愈來愈多的處理工作未來將交由電腦完成,知覺方面的思考則留給人類,我們在這方面必須做得更好。 知覺的目的是要建立模式,然後使用它們。就如同我所說的,思考的目的是要找出類似的模式,免得我們還得再度思考。我們可以在很多標題當中看到這樣的模式應用。 一、辨識:人類心智最了不起的特質看到潦草的字跡時,一開始辨認起來可能很花時間,但突然之間就會變得比較好認;而在閱讀印刷字體時,我們只會快速瞄過,幾乎不會察覺到這種「模式辨識」。只有在發生困難時(譬如在電話通訊不良的情況下,辨認熟悉的聲音),我們才會察覺主動辨識的程序:辨別模式的努力。 成年人常常會花上好幾個小時或好幾天才拼得好魔術方塊,小孩子卻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最快紀錄約二十五秒左右。顯然這裡解決問題的重點不是多少時間,而是模式辨識。辨認出特定的模式會引發連續的行為反應,觸動另一個模式,接著再引發其他的連續行為反應,如此直到最後。 這種模式辨識,是人類心智最了不起的特質,讓我們能夠招呼朋友和使用語言,讓我們能夠吃喝和生存。整個有意識的生活都根基於此,在知覺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辨識出熟悉的模式。 二、 抽取:隱藏的模式 心智擅長辨識整體模式,例如臉孔、字母或單字。它也非常善於萃取或抽取隱藏的模式。假設你隨機選出八樣東西,將名稱寫在紙上,很可能看到這個名單的人就會將它們以某種模式區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即使這些詞彙都是隨機選出的。想想下列的名單: 狗雨傘魚汽車牙膏桌子帽子錢 你有多少種可以將它們均分成兩組的方式?你可以隨便選八個詞彙做練習。如果你與一群人一起做練習,你會更驚訝於有多少種抽取方式。 抽取的模式是以題材、還是以我們所選擇的方式來考量?這些模式是受到題材的啟發,最後再以它來檢驗題材;不過模式必須先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才有可能拿來運用。 三、 歸類:要歸併,也要分化歸類的程序讓生活變得容易許多。我們不會去一一認識每輛汽車,而是把它們全部歸為一大類「汽車」,並且根據某些目的(例如過馬路),將它們全視為同性質的東西。 歸類和分級也能讓我們對事物做一些預測。我們辨識出某樣東西屬於一個類別(譬如車輛屬於「汽車」類別),於是接著推斷那樣東西具有該類別的特性(車輛具有方向盤)。這是正統哲理的根基。我們真正要說的是,我們期待某些特性的組合能搭配在一起,使我們一旦辨識出某些特質後,就能利用已建立的模式預測其他的。 所謂「歸併者」(Lumper),是那些著眼於共同特點而將東西歸併為同一類的人;「分化者」(Splitter)指的,則是那些著眼於差異點而將東西分門別類的人。歸併與分化的明智組合是科學的根基。 四、 分析:拆解,檢視 分析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我們努力將複雜的狀況拆解成熟悉而可辨識的模式,我們假設這些元素實際組合起來後會還原成當初狀況:它們是構成的組件。第二類分析則更像解釋,我們檢視該狀況、嘗試辨認出我們熟悉的模式,只是不會假設它們實際上是構成組件。後者的分析方式,非常接近抽象化思考。 中國的科學相當先進,遠早於西方科學的發展。為什麼後來此消彼長?西方理論學家開始研究並提出各種解釋:心靈層級的差異和好談怪力亂神,促使事件以特定的方式發生,讓科學消失了。這是一種解釋形態的分析。西方科學試圖遵循「組成」形態的分析,避開怪力亂神的方法。然而面臨的兩難處境是:太多的概念會拖累議題(因為所有事情都有可能),而太少的概念一樣拖累議題(因為證據是由概念導出的)。 五、 覺察、覺察再覺察 我們必須覺察到思考的知覺部分極為重要。 我們必須覺察到心智的運作在知覺中有如自我組織資訊系統(主動系統),它可使新體驗自我組織、編入模式中。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系統,使我們能理解世界,少了它根本不可能生活。我們必須覺察到,思考的目的是要搜尋這些熟悉的模式,然後停止思考快速進入模式中。 我們必須覺察到自己或許常會陷入錯誤的模式中。 我們更必須覺察到,存在於我們心裡的模式指令將會決定我們的辨識、抽象化能力、分類的分析和思考。 六、 藝術:經驗的特殊管道 藝術的目的之一,是要幫助我們的心智囤積額外的模式。藝術使經驗的模式定型,我們因此能夠吸收它們,無須親身經歷再藉由緩慢的歸納程序才能習得。藝術還能給予我們一連串別處無法得到的經驗。在某種意義上,藝術是一種加速的生命機器。 養成思考的習慣 倘若我們能夠養成習慣,先退一步,再試著挑出特定情境下可能會使用到的模式,將有莫大的助益。舉例來說,目前有許多心理治療法依舊沿用佛洛伊德學派的模式:深入內心挖掘,找出對感情和行為的潛意識解釋。在教育上的模式,則是提供資訊,再讓心智在處理資訊的同時養成思考習慣,這樣就夠了。政治上則是當事人進行主義(adversary system),反對黨主張其思想意識的正當性,透過選舉取得多數同意後,將其思想意識強加在每個人身上。 《狄波諾思考力實踐手冊 :讓思考成為第二天性,「六頂思考帽」創意大師經典11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6356}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11.14

職場

有一次我應邀到澳洲雪梨,為一群教育專家示範CoRT思考課程。在開始上課前,我跟在場的30位男童(10~11歲)說,只要他們乖乖上學,每個人一週都能拿到5澳元,這個主意他們覺得如何?他們全都愛死了這個構想,然後開始告訴我他們打算如何花用這些錢(買糖果、漫畫等等)。我於是解釋PMI方法,接著要求他們五人一組分組討論,針對這提案中的5澳元設想正面、負面和有趣面。 PMI:思考工具也可以很簡單 PMI是個強而有力的思考工具,而且簡單到不需要學習。因為每個人都自認為早就在做了。我特別選擇好發音的字首縮寫,讓我們方便要求自己或其他人「來做個PMI練習吧」: P代表「正面(Plus)或有利點。 M代表「負面」(Minus)或不利點。 I代表「有趣面」(Interesting)或有趣點。 PMI是個引導注意力的工具。在做PMI練習時,你要刻意先將注意力集中在有利點,接著轉到負面點,最後考量有趣點。這個練習要以非常審慎和有紀律的態度在2~3分鐘內完成。PMI也有助於將心境調整成客觀和全面審視的心態,這一點我會在稍後解釋。 3分鐘後,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報告結論,出現了許多論點: ●個頭大的男孩會痛打他們,把錢搶走。 ●爸媽就不會給禮物或給零用錢。 ●學校會提高營養午餐的價錢。 ●誰有權決定每個年齡層的學童該給多少? ●這筆錢會引發爭吵和肢體衝突。 ●這些錢從哪來? ●付給老師的薪水就少了。 在此練習的最後,我再問一次他們是否喜歡這主意。之前百分之百的孩童喜歡這構想,現在,顯然30個裡面有29個完全反轉看法,不再喜歡這個構想了。最值得留意的是,光是一項簡單的審視工具,而且還是學童自己操作,就能產生這樣的變化。我並沒有多加介入,而對這議題本身也從沒說過任何一句話。 如果你想針對「所有的汽車都應該漆成黃色」這個議題做PMI練習,你的結論可能會像這樣: P:正面 ●夜晚時比較容易看得見。 ●省得你還得決定車子要漆成什麼顏色。 ●節省等待汽車漆成你所要顏色的時間。 ●汽車製造商會省事許多。 ●汽車會回歸單純的交通工具本質。 ●發生小擦撞時留在你車上的烤漆顏色相同。 M:負面 ●無趣。 ●難以辨識自己的車子。 ●在停車場裡很難找到自己的車子。 ●偷竊汽車變得容易。 ●警察在追逐歹徒汽車時會有困難。 ●意外事件的目擊者會更難辨別。 I:有趣面 ●看看是否會出現各種色調的黃應該很有意思。 ●看看人們是否對安全因素有好評應該很有意思。 ●看看人們對車子的態度是否會改變應該很有意思。 ●看看是否出現不同顏色的邊飾應該很有意思。 ●看看這構想是否可行應該很有意思。 ●看看誰會支持這項提議應該很有意思。 完成這些步驟相當容易,難的是,即使一開始你的偏好就已經替你決定對該構想有什麼感覺,仍然得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地引導注意力。這種查看某個方向的「意願」正是其中的關鍵。 過了這一關,接下來對智力的必然挑戰,就是盡可能發掘更多的正面、負面或有趣面。所以這當中有個轉變:聰明才智不再用來支持你的偏愛,而是用於探究議題。 探究結束後,你的情緒和感覺可以用來決定事情。這中間的差別在於,情緒的運用是在議題探究之後而非之前,也因此避免了阻礙議題的探索。 清楚看見周遭情勢,你需要先「戴上眼鏡」 我們有時候稱CoRT思考法為「戴眼鏡法」。如果有個人近視,給他一副眼鏡,他就會看得更明白、更清晰,而且會開始適應這較佳的視野。他依然能夠根據舊的價值觀行事,只是現在對周遭形勢看得更清楚。像PMI之類的思考工具就扮演著眼鏡的功能,讓我們能夠看得更明白、更清晰,然後依照我們所見做出反應。 曾經有位13歲的女孩表示,一開始她覺得PMI很做作,因為她清楚明白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感覺。然而當她逐步做完正面、負面和有趣面後,發現自己對得到的結果有反應,先前的感覺改變了。這正是你期待的結果:一旦某個念頭浮現腦海,並將它列於某些標題底下之後,這個念頭就再也無法抹去,而且終將影響最後的決定。 在PMI練習中,我們不考量觀點本身的價值,目的不是價值判斷。我們期望的,是從不同方向查看時能看到什麼觀點。這個差別非常重要。有個女孩朝南看到教堂的尖塔,另一個在鄉間不同地點的女孩,朝北看時也看到相同的教堂尖塔。那麼這座教堂是南邊的教堂,還是北邊的教堂?顯然兩者都是。 PMI練習正是這樣。「正面」代表一個掃瞄的方向,就如同朝北看。我們檢視這個方向,看到我們所看見的,並且記下我們所看見的,然後再看下一個方向。這麼做的唯一目的是有效的掃瞄,而不是在認定價值。 不管正反面,盡情的用「有趣面」判斷吧! PMI中的「I」或「有趣面」要素擁有幾個功能,可以納入所有既不正面也非負面的觀點和意見(若有某個觀點不管從正面或從負面看都有支持者,或許就該同時列入兩大項之下)。 這個「I」也會促使你養成審慎的習慣,除了以判斷為基礎的考量去探索事物,也發掘該構想的有趣面或探查可能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有個簡單的句子可有效應用在這有趣面的掃瞄上:「看看會不會……應該很有意思」。思考的人得以擴展概念,而不是僵固地看待它。 「I」方向的另一個面向,是想知道這個概念是否會引發出另一個構想。概念的「行動價值」(movement value)這個想法。 最後,「I」能鍛鍊我們的心智去感應某個概念的趣味本質,而不光是判斷我們對這個概念的感覺。思考的人應該能夠說:「我不喜歡你的主意,不過其中倒是有……這些有趣的觀點。」我們大家都已經很有經驗,這樣的反應並不尋常。 來做個PMI好嗎? 許多人會說,他們多少都還是有在做PMI練習。在某些難以決斷的情況下,這或許是實話,但這不是PMI的主要目的。事實正好相反,在我們毫無疑問而且當下就可以決定喜歡或不喜歡時,才更應該做PMI練習(如同雪梨學童對每週得到5澳元的反應)。你得把PMI當成心智活動的習慣,因為它原本就是特別設計來強迫我們在這類狀況下掃瞄事物,否則你很可能會認為是多此一舉。 舉例來說,假使有人認為你的提議沒用,當場駁回時,你就可以要求他做PMI練習;當有人在某種情勢下似乎倉促就決定,你也可以要求他做PMI練習。 PMI有用是因為它比較迂迴,不直接爭論或反對。在PMI程序中,你要求別人的是展現他們最高的智能,掃瞄檢視某個議題,這完全不同於要求別人推翻自己的主張。通常對方不會抗拒PMI練習,因為他們認為,做了只會更證明他們的觀點是對的。 做PMI練習並不完全等同於列出「贊成與反對」的觀點,因為那樣比較像在做判斷練習。另外加入的「有趣面」方向,使得原先排除在外、不屬於正反兩方的觀點都可以納入考量。 練習引導知覺 千萬別因為PMI看似非常簡單就低估它的成效,我見過有個本來充滿情緒性偏激成見的會議,只因為做了PMI就轉變成對議題的深思探討。一旦將知覺引導至某個方向,你不由自主的就會看見;而一旦看見了,就無法假裝它不存在。 練習是關鍵的所在。自己練習做PMI,也練習要求別人做PMI。你可以把練習簡化成速寫式的提示。 ※隨堂練習下列6個項目可用來做PMI練習。每個項目的PMI練習時間是3分鐘,可以個別練習或小組討論。1. 對於每個人都應該帶個徽章以顯示心情的提議,你的看法如何?2. 每個孩童都應該有個老人來照料嗎?3. 讓犯規的年輕人週末監禁,是個好主意嗎?4. 是否應讓每個人都可以表明他們的稅金希望用在什麼地方?5. 城市的中心區是否應該禁止汽車進入? 《狄波諾思考力實踐手冊 :讓思考成為第二天性,「六頂思考帽」創意大師經典11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6356}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10.27

職場

「批判性思考」最常犯的5種錯誤包括:拿蘋果和橘子相較、根據小樣本而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忽視相關的證據、因果混淆,以及未能預期到把計畫付諸行動時的瓶頸。批判性思考出現錯誤,主要與我們的5類型假設有關。 1.比較與類比型假設 我們拿2個雖然不同,但邏輯上相同的東西相較。 研究人員做生物實驗時,把在動物身上做的實驗結果,拿來相比於人類時,就是類比。有時候,我們可能在父子或母女身上看到一些特質,便據此相信他們也有其他相似的個性。有時候,我們拿不同時期的2種情況或事件相較,例如:許多公司決策基於一個觀念,認為以往奏效的做法,未來也會奏效。國際法大部分也是以先例為依據。 ● 如何評估、攻擊比較與類比型假設的正確性? 針對比較或類比,一般攻擊策略是:在評估或攻擊比較時,若2個事物被視為相似,我們的攻擊目標是找出不同點,以說明這2個事物不同。 看看這個例子:「瑪莎在銷售刀叉餐具的工作上表現優異,我們打算晉升她,讓她負責銷售獨立產權公寓。」這論證的背後假設為,銷售能力是賣出東西的關鍵要素,至於賣什麼產品則無關緊要。要如何攻擊這論證呢? 方法之一是指出,銷售刀叉餐具(商品型產品)與銷售獨立產權公寓(奢侈品)大不相同,擅長銷售一種產品的人,未必擅長銷售另一種產品。 若2個事物被視為不同,我們的攻擊目標是找出相同點,以說明這2個事物可以比較。例如:兩個熱愛運動的男人在一起喝啤酒閒聊,一人對另一人說:「不能拿現在的運動員和以往的運動員相較,馬克.史皮茨(Mark Spitz)在1967年墨西哥奧運游泳項目中贏得7面金牌,但他當年游出的成績在今日還進不了奧運泳賽殿堂呢。」 為了駁斥這論證,另一人可以找個例子說明,在一些層面上是可以拿現今的運動員和以往的運動員相較的。例如:在1965年於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Augusta)舉行的美國名人賽中,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以總成績271桿奪冠,這可以相比於亞當.斯科特(Adam Scott)在2013年於同一個球場上以總成績279桿奪冠。 在比較2件事時,尤其是橫跨不同時間範圍的2件事,我們必須小心,別假設資訊收集方法以及取得的資料品質是相似的。且我們必須確保一個論證中使用的字詞含義與範疇是一致的,例而言,市郊現今的污染程度是20年前的10倍,現今市郊的污染程度可能確實變差,但若污染的定義變成包含空氣、水、噪音和垃圾呢?這難以進行有效比較。 2.代表性假設 這類推理錯誤涉及根據小樣本或有限的經驗,作出過度概括化。 我們都聽過類似這樣的陳述:「我從未遇到過令我喜歡的Z國人」,或「我高度推薦ABC餐廳,因為我去那裡用餐過3次,它的食物很美味」。這2個例子都是樣本代表性假設,第一個人顯然沒有遇過所有的Z國人,第二個人顯然沒品嘗過ABC餐廳的所有菜色。 一個樣本想具有代表性,必須在量與質都具有代表性。在量的方面,必須選取夠大的樣本,只選取1、2個,顯然不夠大;在質的方面,選取樣本時必須夠隨機或多樣化。 一個旅行社說:「平均每4名觀光客中有3人推薦去摩洛哥」,但就我們所知,只有8名觀光客接受調查,在這假設的例子中,選取的觀光客樣本太小。若調查數百名觀光客後,統計結果說「平均每4名觀光客中有3人推薦去摩洛哥」,這樣本就夠大。 但若這些接受調查的觀光客全都來自非洲呢?或者,這些觀光客全都是專門安排非洲之旅的旅行業從業人員呢?這麼一來,我們就會懷疑接受調查的幾百名觀光客是否能代表一般觀光客,結論的陳述就會受質疑。 ● 如何評估、攻擊代表性假設的正確性? 在評估或攻擊涉及代表性的情況時,我們的目標是說明一特定的人、地或事物不能代表更大的「全體」,使論證弱化或站不住腳;另一方面,說明一特定的人、地或事物可以代表更大的「全體」,能夠強化論證。 通常,問題不在於樣本是否夠大,而是樣本是否夠多樣化;若樣本不是來自具相關性、具有代表性的子群,樣本的大小就無足輕重。 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設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它用以預測全國性政治競選的勝出候選人。為使調查結果能概括化的推斷全國人對一特定候選人或政治議題的意向,必須收集來自各年齡層、教育水準、性別、地區、職業、種族,甚至信仰的子群資料。一個國家可能有數千萬人,蓋洛普民意調查只需要約1800人的樣本,就能做到統計上的正確性。 請注意,代表性假設不同於類比型假設,我們可以把類比型假設想成並列比較2個事物,把代表性假設想成一種垂直比較,陳述「少數」就像更大的全體。 3.「好證據」假設 這種推理錯誤是指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選擇的證據是充分的證據。 論證應該有證據作為根據,證據本身應該要令人信服。但是,出於人性,我們會選擇支持自身立場的相關證據,忽視反駁我們立場的相關證據。 舉例而言,若我們想繼續吸菸,可能只會看那些迎合自己的證據,例如:「吸菸幫助我放鬆、看起來很酷、保持較輕的體重」,忽視與這觀點相反的證據,例如:「吸菸有害我的健康」或「吸菸太昂貴」。 想客觀思考,我們應該收集與考量跟議題或決策相關的所有證據。若我們尋求的是「真相」,就不該忽視任何證據,或傾向特定證據。世界多數國家的法律制度採行的是對抗制(adversarial system),這種對抗有助於資訊與證據的傾斜,被告及原告的庭審律師分別提出能夠提高己方勝訴機會的證據。但是,若要做到公正,法官及陪審團必須保持客觀公平。 4.因果型假設 這種推理錯誤發生於當我們錯誤的匹配因與果時,或是在沒有充分證據下,假設一事件導致另一事件。 一件事真的會導致另一件事嗎?因與果考慮的是2件事之間的關係,或無關係。我們稱第一個事件為因,第二個事件為果;把它寫成公式時,我們用「A」代表因,用「B」代表果:A→B。 巧合、關連性及因果關係。來源:《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商業周刊出版 若2件事之間存在關係,我們接下來該問:它們之間是因果相關,或只是有關連性?若只是有關連性,我們就尋求研判這關連性是低或高;若2件事存在因果關係,我們就尋求研判是否為公認的因果關係,或是一種因果解釋,或是把因果倒置了。 1)純屬巧合 「在季後賽,每次我坐在我喜愛的椅子上觀賽,我們的球隊都會獲勝。」你的「幸運椅」導致你的球隊獲勝,這是難以置信的事;一張普通或「不幸」的椅子將導致你的球隊輸,這同樣難以置信。 2)低關連性 「你居住的城市新開一間健身房」,以及「這城市全體市民的體適能水準」,這2者之間可能存在低關連性。就算這座城市全體市民的體適能水準呈現變佳趨勢,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更常步行、騎自行車或健行,不是健身房會員的人們也能從事這些活動。  3)高關連性(但無因果關係) 一些因素或特徵具有高關連性,可能被說成彷彿是因果關係,但與因果關係不同。例如:不是所有NBA球員都是高個子,但絕大多數NBA球員是高個子,所以,身材高和NBA球員這2者之間存在高關連性。企業界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公司的銷售與廣告支出,公司的廣告支出越多,其銷售越高(廣告與銷售之間的關連性約為+0.8)。 4)公認的因果關係 萬有引力是一種因果關係,我向上拋一顆蘋果,它會掉下來。有些事件的關連性高到使得它們被認為是因果關係,例如:咖啡消費量與咖啡豆用量、嬰兒出生數與嬰兒尿片用量。但是,以下事件不可能是因果關係:咖啡消費量與咖啡豆種植量、嬰兒出生數與嬰兒尿片產量。 5)另類解釋(另類因果解釋) 另類解釋又可稱為另類因果解釋,我們贊同一個結論(果),但對於導致此結果的正確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當2件事看起來好像有因果關係時,我們必須小心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例如:公司可能提高了廣告預算,也看到其銷售增加,但廣告可能對銷售的增加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少,銷售增加的原因是公司的一個大競爭者結束營運,退出市場。 以下是一個更複雜的例子:「我們很痛心的看到,觀看暴力電視節目導致高中槍擊案件在近期激增。」但是,高中槍擊案件的增加會不會是導因於槍枝法寬鬆、教育標準降低,或信仰宗教者減少呢?或者,高中槍擊案件增加和暴力電視節目增加,都是因為家庭破碎。 6)因果倒置 你喜愛的商業小說作家因為名氣大,故他的書很暢銷,或是因為他的書很暢銷,因此名氣大?因果倒置有點棘手,你以為X導致Y,但其實是Y導致X。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你注意到年輕同事莎莉總是辛勤工作,你心想:「莎莉工作努力,難怪我們的上司把最難的工作交給她」,因此,論證是:「由於莎莉很努力,我們的上司把最難的工作交給她。」但是,事實會不會正好相反呢?也許莎莉懶散,並非天性努力工作,只是碰巧被指派了最難的計畫,她才會那麼賣力呢?這下論證就變成:「因為莎莉被交付了這麼難的工作計畫,她被迫辛勤工作!」 我們可能在小孩那邊看到因果倒置的有趣例子。年幼的孩童可能以為是消防員導致火災,因為他們每次看到火災的照片或影片時,都會看到場景中有消防員。後來才知道事實恰恰相反,是火災引來消防員救災。 研究人員最早開始檢定「吸菸致癌」這個假說時,他們首先的考慮點之一是把這假說倒置——罹癌者可能嘗試吸菸,亦即癌症導致吸菸。不意外的,這倒置的假說被證明為毫無根據。但是,在許多其他情況中,難以區別因與果。 以「你擅長你喜歡的事」這句陳述為例,因果論證變成:「你喜歡這些事(因),因此,你變成擅長它們(果)。」但是,有沒有可能是你發現自己擅長這些事,因此變得喜歡它們呢? 5.實行面假設 這類推理錯誤源於未預期到把計畫付諸行動時的瓶頸,我們假設可以把計畫轉化為行動而不會遭遇重大阻礙。 多年前,一份西方的旅遊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寫道:「由於航空旅行變得如此方便,且人們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過不了多久,人人都將已經去非洲看過獅子了。」 但直至今日,非洲以外地區的人,去非洲看過獅子的仍不多。這篇旅遊雜誌文章和實際上去非洲看過獅子的人,這2者之間有何差別?這篇文章說飛機旅行變得更方便,或人們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這些陳述也許沒錯,但它預測「人人」(或者,「許多人」)會去非洲看獅子,則是不正確的。 假設條件俱備,必定會達成結果,但計畫未必導致實際行動。為何計畫無法落實?基本上,計畫無法落實的主要理由有4個: 1)個人或組織缺乏欲望、幹勁或毅力。 2)個人或組織欠缺實行計畫所需要的技巧或技術能力。 3)欠缺著手或完成某項工作所需要的機會或財務資源。 4)計畫實行過程中出現未預料到的瓶頸或後果(實體、財務、技術或後勤方面的瓶頸或後果)。 「實行面假設」是基於認定不會有上述的缺陷,因此,一個計畫將會實行。 《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DS_BOX_35382}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5.11

職場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現在要開始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如果我是小學生」。 當科技進步的速度,已經快到完全違反常識時,有一個應對的策略:歸零思考。 如果你是剛剛開始學習的小學生,要面對一個已經充滿先進AI的世界,你現在要做些什麼?並且要學些什麼?怎麼學?跟誰學?跟AI學?還是跟人類學? 這個作文題目並不容易,因為對於多數已經成年的我們來說,我們的腦袋是過去幾十年訓練出來的、是一個充滿慣性思考的產物。我們思考的方式,和邏輯背後的所有假設,都沒有包含這麼快的科技迭代速度在內。 但是這個思想實驗非常重要,它不只關乎你要如何教育下一代,它也關乎你接下來要如何調適自己的技能及職涯規劃。 舉例來說,很多人在ChatGPT出現之前,極力鼓吹全世界的人都要學習寫程式,我認為這個方向現在已經錯誤了。AI的能力很快會跟中階的工程師一樣,甚至於不斷往高階工程師接近。未來如果僅具備初階和中階工程師的能力,在職場上並無太大意義,也無法將該工作當作主要的收入來源。 如果我現在是一個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就不會是未來的必備技能,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技能,反而是如何用自然語言更好控制AI。所以我會先在語言,而且是自然語言下更多功夫,目標是讓自己具備頂尖的表述能力,能跟AI互動,也能跟人互動。 程式設計反而被我列為第二優先的順序,暫定未來作入門學習的通識課,了解世界的背後是程式語言在發揮作用、了解AI已經可以把程式寫得很好,但可能不會是我列為主要的學習技能。實際上,我現在對女兒的規劃就是這樣。 我一點都不著急要教她寫程式,因為軟體工程的業態,在接下來也會因為AI出現極大的轉變。AI海嘯還沒過去,還得觀察近期持續迭代的一些變化。既然如此,身為小學生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倉促的應對。 小學生終身學習的時間還很長,先等最近的AI海嘯過去再盤算,不要貿然決定任何中長期的方向,因為現在沒有人可以預測中長期會長怎樣。 試著寫這個作文題目吧!這是一種歸零思考的策略,也是一種設計思考的策略。隨著科技變化,思維也不斷迭代,我們不必太擔心會不知道怎麼去規劃下一代的教育。 至少我是這樣應對的。 *本文獲「程世嘉」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更多精彩內容】每個工作者都要會用AIChatGPT狂潮下的美中新大戰!AI變星巴克廚師、烏克蘭情報員它讓記者自問「以後會消失嗎?」看6個AI潛入職場、校園的改變現場當ChatGPT像9歲孩子一樣聰明!未來職場80分才及格!AI的iPhone時刻,正決定你10年後能否立足發展台版ChatGPT?簡立峰:客製化AI大腦是下一波商機「會用AI的人,將取代不會的人」Google前資深副總,獨家揭露它布局10年慘輸微軟內幕行銷人不用再煩惱SEO了?Google前高管直言,關鍵字決定流量時代恐結束AI將製造「無用階層」,職場劇變中 鍛練想像力和靈魂,為何比學技能重要?2023投資市場關鍵字:AI 誰受惠最廣?贏家股有哪些?獨家專訪》他發現ChatGPT 1年長到9歲且加速成長!人類如何應對?微軟、Google大裁員背後秘密 AI人才換血潮來襲! ...

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