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金融時報精選》「封城」救命卻傷害生計...經濟學家:數據算給你看,絕對值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武漢肺炎 經濟衝擊全解讀

國際

金融時報精選》「封城」救命卻傷害生計...經濟學家:數據算給你看,絕對值得

金融時報精選》「封城」救命卻傷害生計...經濟學家:數據算給你看,絕對值得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精選 2020.04.13
摘要

1.面對疫情,封城可以救人命,但必須犧牲經濟活動,破壞人民生計,防疫和經濟真的難以平衡?
2.如果從避免死亡的代價(即降低風險)思考,不需要複雜模型就可以從粗略數據推論出,「不封城」的代價極高:全球半數人口染病;即使死亡率僅1%,也會造成美國200萬人死亡。

本文作者為專欄臥底經濟學家,每週六在《金融時報》上撰寫專欄,用經濟學角度,解釋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時事。

COVID-19疫情蔓延,多國採取封城措施,封城是拯救了人們的性命,但也破壞人們的生計,值得嗎?有人指責我漠視折損生命的成本。對於一個經濟學家來說,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的工作就是思考這些權衡取捨。

有三個面向可以思考。首先,需要一個擺脫封城的方法,一個比川普說的「總有一天它會奇蹟般地消失」更好的方法。提升應急能力、發現更好的治療方法,加強篩檢和研究抗體,這些都可能是解決方案;長遠來看,當然還有「疫苗」這個選項。

其次,封城的經濟成本應該要和其他政策的成本相比,而不是與一個病毒不存在的情況相比。

廣告

第三,生命的價值不是一個可以議論的話題。這星期,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當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聽說一個我深愛的家人也即將結束他的生命之旅。他們的生命,和所有人的生命一樣,都是無價的。

然而,無論我們多想忽視這個問題,它仍然懸在心上:這一切值得嗎?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花錢拯救人命,修建消防站、實施安全法規、資助醫學研究。總有一些時候,我們覺得已經花夠多錢了。我們不喜歡思考這個問題,但與其不經過大腦就行動,還不如多想一點:我們願意犧牲經濟上的「什麼」,去拯救一條生命呢?

1950年一項美國空軍的研究迴避了這個問題,他建議採用一種自殺式的軍事戰略,將飛行員的生命價值幾乎貶為零。其他早期研究,嘗試用一個人「早逝」所造成的收入損失,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但這會讓退休的人(沒收入)變得一文不值。而每一個兒童的死亡「值多少」?端看他能否被另一個新生兒取代。

廣告

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對上述這種謬誤不以為意。他想像自己身為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人,不幸去世了,他的家人會想念他,也會想念他的收入,他不確定家人會更想念哪個,但假如他在年邁時離開人世,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應該要有更好的方法來衡量這些選擇,但是該如何辦到呢?

謝林建議,不要執著於計算生命的價值,而是關注避免死亡、降低風險的價值。一條人命是無價的,但我們的工作告訴我們,以統計概念來看,一個生命不是無價的。

工程師霍德(Ronald Howard)提出了一個單位「Micromort」,也就是百萬分之一死亡風險。毫無疑問地,我們透過不斷衡量死亡風險,決定一個決策是否值得。每個行為決定都存在矛盾和盲點,降低風險雖然不是全部,卻仍然很重要。

我們投票支持那些重視人民生活的政府。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估計,以當日的貨幣計算,一個人的統計壽命價值為1000萬美元,也就是一個Micromort價值10元美金。

我提供的數字都是約略的整數,COVID-19有太多不確定性,不太可能精準計算。但假設該病毒有1%的致死率,那它的流行就是1萬Micromort的情況。被感染的風險是分娩致死風險的100倍,是騎機車環遊世界造成意外風險的2.5倍。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來說,風險又更大。按照美國國家保護局,一個Micromort價值10元美金的標準,花10萬美金來預防COVID-19感染是值得的。

不需要用複雜的流行病學模型預測,只要想想,如果不採取嚴格的措施阻止病毒傳播,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可能會感染病毒,假設死亡率是1%,也就是說美國會有200萬人死亡,英國有50萬人死亡。

如果美國的經濟封鎖可以拯救多數人的性命,而且花不到2兆美元,似乎是物有所值(相較於國內生產總值減少20%,造成約1兆美元的損失)。有些人可能會對這個數字錙銖必較,認為有些人原本就病重,染疫後死於其他原因,或許COVID-19沒有那麼危險。但是在許多人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付出代價來保護他們。

另外,我們也要銘記一件事:犯錯的風險。人們難免會犯錯,為了控制疫情而採取的措施,可能會對人們的生計造成損害,但萬一我們放過病毒,讓許多人失去生命,面對大型流行病,後者會比前者更難修復。

對抗流行性疫情需要犧牲經濟,並沒無限上綱,總有一天也會結束。如果現在不做,什麼時候要做呢?

責任編輯:張庭瑋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武漢肺炎經濟衝擊全解讀 死亡 經濟 疫情 封城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記者群
展開箭頭

《金融時報》是全球領先的新聞機構之一,致力於向商業菁英和企業決策者提供商業、經濟、市場、管理和科技新聞,因其權威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而獲得國際認可。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