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中美關係

共有 245 則相關文章

國際

彭博經濟研究估計,台海若爆發戰爭,全世界將付出約10兆美元(約新台幣311兆元)代價,相當於全球GDP的10%,高於烏克蘭戰爭、COVID-19疫情及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模擬了兩種情境:一是中國入侵台灣使美國捲入區域戰爭,二是中國實施封鎖斷絕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貿易。 彭博經濟研究使用一套模型,估算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影響,並考量對半導體供應的打擊、區域航運中斷、貿易制裁和關稅,以及對金融市場的衝擊。 ● 在台海爆發戰爭情況下: 台灣經濟將遭受重創。根據近期的類似衝突,彭博經濟研究估計,第一年台灣GDP將減少40%。由於台灣人口和工業基地集中在沿海,人力和經濟成本將會增加。 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將中斷,且無法取得先進半導體,其GDP第一年將遭受到16.7%的打擊。 美國GDP第一年將下降6.7%,儘管離戰火中心很遠,但因蘋果公司(Apple Inc.)依賴亞洲電子供應鏈,美國風險仍高。對全世界而言,GDP第一年將減少10.2%,韓國、日本及其他東亞經濟體受到的衝擊最大。 ● 在中國封鎖台灣一年情況下: 小型開放經濟體台灣透過貿易而繁榮,第一年GDP將下降12.2%。 對中國、美國及全世界而言,第一年GDP將分別減少8.9%、3.3%及5%。 根據彭博經濟研究製表,若台海爆發戰爭,對全球GDP造成的損失恐超過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1991年波斯灣戰爭、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及2023年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 而一旦台灣遭到封鎖對全世界GDP造成的損失則會介於全球金融危機和波灣戰爭之間。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4.01.10

國際

紐約時報分析,美國總統拜登在中東戰火再起訪問以色列,俄羅斯總統蒲亭則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凸顯俄烏戰爭造成國際政局劇變,陣營對抗在加薩之戰日趨鮮明。 紐時新聞分析寫道,去年2月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俄中及伊朗在外交、經濟、戰略甚至意識形態上形成「新軸心」。俄羅斯仰賴伊朗武器、中國外交支持;伊朗原本被孤立,如今擁有新的貿易夥伴和國際合法性來源;中國從俄羅斯、伊朗等遭西方制裁的國家進口大量石油,省下大筆銀子。 上述3國以改革二戰以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為名,譴責、反抗美國,從中找到共同目標,毫不掩飾積壓已久的怨忿。兩個陣營都認為對方虛偽,世界各國日益被迫選邊站。 巴勒斯坦伊斯蘭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7日突襲以色列多個村鎮,造成重大傷亡。以色列隨後猛烈轟炸哈瑪斯控制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地面攻擊箭在弦上,加薩人道危機加劇。 紐時分析,這場戰爭與隨之而起的人道危機凸顯西方國家、俄中之間分歧不斷加深。分歧不只在於哪一方該為中東衝突加劇負責,還牽涉國際關係背後的規則定義權。 德國分析家史派克(Ulrich Speck)說,如同俄烏戰爭,以色列與哈瑪斯之戰是另一場刺激西方民主與俄羅斯、中國及伊朗專制陣營間對立的衝突,也是各國須表明立場的地緣政治澄清時刻。 俄羅斯在中國撐腰下,將侵略烏克蘭描繪為抵抗西方破壞莫斯科在文化、政治面的傳統勢力範圍。美國與烏克蘭觀點一致,將俄羅斯發動戰爭描繪為違反國際準則且侵犯主權的再殖民侵略行為。 這種分歧在中東更加鮮明。 俄羅斯與中國至今拒絕譴責哈瑪斯,而是批評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特別是以色列切斷加薩走廊水電供應、連日轟炸造成平民傷亡。當地一座醫院17日遭襲擊,造成數百名巴勒斯坦人喪命後,俄羅斯與中國預計加強敦促聯合國做出決議,要求立即停火。 以色列雖否認攻擊加薩走廊醫院,巴勒斯坦與阿拉伯社群仍一片憤慨,拜登(Joe Biden)18日造訪以色列表達支持顯得尷尬。 拜登此行會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等阿拉伯領袖的計畫泡湯,即使宣布援助巴勒斯坦人1億美元,仍不易扮演真誠調停者角色。以色列官員說,拜登可能試圖避免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過度反應,傷害美國在中東更大的利益。 文章寫道,俄羅斯與中國站在爭取解放與自決的巴勒斯坦人這方,但在華府眼裡,俄中卻不讓烏克蘭、西藏、維吾爾族甚至台灣人擁有相同機會。 紐時認為,俄中不願譴責哈瑪斯,試圖與巴勒斯坦站在同一陣線,帶有討好南方世界(Global South)與歐洲多數地區廣泛情緒的味道。在他們眼中,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鼓勵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土地屯墾、隔離加薩走廊230萬名自由嚴重受限的巴勒斯坦人,等同實行殖民政策。 加州詹姆士.馬丁禁止核武擴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歐亞計畫主任諾特(Hanna Notte)表示,代稱開發中國家的南方世界是西方與中俄陣營間競爭的關鍵場域。 她說,從南方世界許多成員觀點出發,美國在對抗欲占領烏克蘭的俄羅斯。但在以色列問題上,美國與占領者為伍,這點讓俄羅斯有機可乘。 諾特分析,俄羅斯一向厭惡華府主導中東事務與和平進程,將樂見以色列與哈瑪斯戰事拖長,或是打亂拜登可能以共同防禦條約等方式鞏固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換取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如意算盤。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3.10.19

焦點

英國週刊「經濟學人」專欄文章寫道,台灣本月13日舉行的大選不只將選出未來4年的領袖,可能也將讓人看清政治是否仍能解決「台灣問題」,或只有武力能逼台灣屈於中共統治。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欄「茶館」5日發表「台灣大選對中國來說是近在眼前的危機」(For China, Taiwan’s elections are a looming crisis)一文,內容寫道,習近平在2023年12月31日演說中提到,兩岸統一是「歷史必然」;照理說,他會比較希望在不用把政權賭在全面入侵台灣的情況下兌現這項承諾,因為這可能要冒著與美國開戰的風險。 比較安全的選項是在經濟和軍事上結合哄騙和箝制,讓台灣政界和商界菁英投降。長期以來,和平建立在美國嚇阻中國侵略和中國嚇阻台灣宣布獨立的基礎上,也取決於中共高層能否堅稱問題仍有可能透過協商來解決,尤其是對中國人民,畢竟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相信多數台灣人渴望回歸祖國。 文章寫道,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勝選,將再次令人懷疑兩岸以協商達成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賴清德若勝出,將是民進黨連續第3次贏得總統選舉。中國官員和學者相繼警告,尤其向美方示意,他們不信任賴清德,認為他是個危險、畢生主張台獨的人。根據中方的警告,賴清德若勝選,將不會有「觀望期」。 若賴清德當選,為了嚇阻他採取任何激進行動,據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以新的方式舉行威脅台灣的演習,目的是向中國大眾展現決心,並讓台灣選民知道他們拒絕了和平道路。 新的挑釁可能包括中國派遣無人機飛越台灣,或中國海軍、海警找藉口搜索駛向台灣的船隻。如果賴清德當選,「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可能徹底中止實施。 文章寫道:「令人擔心的是,中方抱持(或假裝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美國總統拜登及其政府會幫忙約束賴清德的總統職權。某種程度上,這顯示中國輕蔑地堅信民進黨(實際上是台灣選民)是美國在超級強權爭奪戰中用來壓制中國的倒楣棋子。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中國覺得美國也不信任賴清德。」 文章指出,賴清德2023年8月以副總統身分訪美,美方嚴格控制他的會面,中國外交官事前也聽取了關於賴清德行程的簡報。但中國應該認清現實。誠然,美國官員過去20年間曾公開嚴厲告誡民進黨領袖不要挑釁中國,但華府政治已經改變了。如果中國欺壓賴清德,美國必須挺他。 中國將台灣大選視為檢驗美國誠意的一次機會。上海政法學院學者相藍欣說,拜登堅稱不支持台獨,卻將此訊息與美方在危機發生時捍衛台灣的無條件承諾混在一起,對中國來說,台灣大選是「美國澄清其真正立場的機會」。 不過,另有數名中國學者認為,在美國11月總統大選之前,中國幾乎沒有動機要為了台灣引發重大危機。習近平需要知道拜登是否連任,或是嘴上不饒中國但對台灣也沒什麼感情的川普再度上台。 文章寫道,賴清德還未必勝選;事實上,若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當選,也可能讓一些人不滿地看清和平統一的前景。侯友宜呼籲兩岸對話,但台灣已經變了。如今的國民黨無法如10年前一樣向習近平讓步。對中國而言,侯友宜勝選可能和民進黨繼續執政一樣令人沮喪,只是方式不同。 除了總統大選,中國高層也將關注立法院選戰。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很可能掌握國會多數,並左右新總統的施政,即便是賴清德當選。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喧鬧的民主將讓中共繼續期望不靠戰爭就能強行支配台灣,至少目前是如此。 學者預期,如果國民黨同時輸掉總統大選和立法院選舉,將在中國掀起國民黨是否還有未來的激辯。近百年來,中共與國民黨曾是戰友和內戰敵人,現在是兩岸對話中有點彆扭的夥伴,因共同反對台獨而綁在一起。 但熟悉沒有帶來尊重。當國民黨領袖訪問中國並抱怨中方的強硬政策難討台灣選民歡心時,中共高層聽到的是國民黨在為自己的政治無能哭訴。中國正意識到選舉會有後果。對中共來說,這永遠是別人的錯。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