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新商業
策略落地靠溝通!看碳競爭力百強如何凝聚內部共識、策動供應商議和
今年商周碳競爭力大調查,依據企業近3年的減碳數據,以及調查問卷揭露之碳排資料,從近千間上市企業中層層篩選,選出百強企業。
11月17日,商周2023碳競爭力高峰會,邀請百強企業與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一同分享內部孵化碳策略的know-how。以下是本次百強企業對談的精華摘要。
momo跟緯創怎麼激發員工創意,帶動全公司的永續減碳力?
Momo跟緯創的做法則是從高階主管發起,組成永續委員會。丘高玲分享,2021年緯創改造願景為「創新而永續」,那時董事長帶著執行長、連同百餘位中高階主管,一起開會討論,辦工作坊、黑客松腦力激盪,邀請大師演講,去看國外標竿企業的做法。由此設計出短、中、長期的計劃,推著大家往這個目標邁進。
後來緯創提出六大策略回應「創新而永續」的願景,這每個策略都由一級主管擔任主導人。而這策略其實是虛擬的組織,如何將策略化為創新行動?緯創的制度是,主導人提出草創計畫(initiative)時,就必須提交計畫書、預計效益,接著由CEO親自核撥預算。「所以這就不是一言堂、不是老闆說了算,但老闆支持,」丘高玲說。
在2022年,緯創運用這種內部創新的制度,推行了六面向共16項專案。
而momo也類似,呂鈺萍分享,momo的永續委員會由董事長親自帶領,「由上而下的力道是很快又大的;但永續做到後來,你會發現要由下而上,讓永續成為公司內部的DNA。」
momo在內部組織部署了永續的種子,比如紙箱,物流同仁發想後提出做法,跟供應商合作、處理廢料等。對公司來講,往前走得快,危機也會轉換成推動公司思維成長的機會。
運用獎酬制度與種子部隊等制度創新,加強公司上下連結、激勵員工的參與,momo和緯創成功帶動全公司,放大減碳力。(看更多:利潤不高的小企業怎麼減碳?她:「從簡單的事做起」)
然而提出新點子時,怎麼做才不會傷到核心事業?
台泥:先做好內部溝通,凝聚共識
正如在個別分享時,葉毓君所描繪的,張安平董事長在內部會議上時時的靈魂叩問。台泥認為員工必須對減碳、對投身環保事業有共識,願意做。因此董事長除了邀請員工反思產業的環境面影響,也時常確認員工關注的目標是甚麼,確保大家走在同個方向。
葉毓君觀察,董事長上任時,水泥事業仍是原團隊,但是張安平自己到第一線去跟員工溝通。如此一來,降低了組織變動,又能循序漸進推動減碳的變革。(延伸閱讀:不談數字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思想才是未來)
碳策略設定了,內部也溝通過執行面,準備大顯身手嗎?小心外部聲音成為下一個壓力源!一邊是消費者,一邊是供應鏈/價值鏈,百強與外部溝通時,又遇到甚麼痛點、如何解決?
碳排熱點都在供應商身上,緯創如何帶供應鏈齊減碳、還說服品牌客戶做伙來?
緯創的痛點,跟很多企業一樣,就在於供應商,範疇三碳排量占97%,但供應商對減碳的認知不一,他們怎麼做?他們做「分類」。
緯創將供應商依照「碳成熟度」的程度,也就是減碳知能的程度,進行分類;找出高碳排的供應商,給予相對應的輔導。藉此引導供應商執行減碳方案。
第二個痛點,緯創身為B2B企業,除了面對供應商,還會遇到品牌方客戶。很多原物料的廠商,是品牌指定供應商,這些被指定的供應商,緯創本來沒辦法插手管理,更遑論驅動其加入減碳行動。
「於是我們就開始回頭來,跟重要客戶談,協助我們一起做,」丘高玲分享,因為客戶多已經有減碳意識,而且緯創主動提出要幫忙他們管理供應鏈,減省品牌方的人力與負擔。以著溝通贏得客戶的支持,也成為緯創順利推動供應鏈減碳的重要關鍵之一。
怎麼做 讓消費者也加入減碳行列?
身為電商平台,momo特別關注消費者感受。呂鈺萍分享,在疫情期間,momo開始嘗試推動減量包裝,首先遇到的是循環袋回收率不佳的問題。這個循環袋使用廢棄料開發而成,消費者拿到後,可以還給momo的回收據點,重複使用。疫情前還有2成多的回收率,到封城時,掉到不到5%。
這時momo內部決定先喊停,等疫情減緩再開始推。「做永續不能一直做,要懂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呂鈺萍笑說。這段暫停期間,momo永續團隊也沒閒著,他們與連鎖店、郵局、美廉社,還有超商、台哥大門市等實體通路業者談合作,協助代收循環袋,推廣超過1萬個據點。
最近啟動綠活會員計畫後,呂鈺萍再看循環袋回收率,果然成功回升到雙位數。換言之,Momo看見,在對的時機推永續,才能找到對的消費者族群,與之對話。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弈嘉教授分析,找到新的市場區隔、提出不同的價值主張,才得以讓momo快速找到關鍵客群。
台泥:我們直接找消費者對話 開啟減碳意識
葉毓君說,台泥原本的客戶端是營建商、是企業廠辦、是建設公司,可說是B2B企業。一般人也很少注意到,自家樓房使用的,是台泥的水泥、還是亞泥的水泥;因此,當台泥向客戶銷售低碳水泥時,可能會被反問:「誰會重視自己住的建築是不是低碳?」葉毓君說,同仁由此體認到,直接驅動消費者,才能推動客戶購買低碳水泥。
因此,台泥在台發布低碳產品時,就從大台北地區啟動全新綠色低碳混凝土預拌車,上街宣傳低碳水泥〈減碳不減強度〉。葉毓君說,這車子是要跑給一般民眾看,「我們希望,未來有一天,他(消費者)去買房子時,不只看衛浴品牌,還會問:『這棟用的是低碳水泥嗎?』」
總結來說,在對消費者對話時,momo選擇找合適的時機啟動綠活會員計劃,藉此找到對的客群來提供相合的價值主張;台泥則是運用大膽的行銷廣告,直接跟消費者對話,教育「低碳水泥」的認識,進而促進選擇。
從百強企業的分享中可以看到,減碳不是增加成本、也毋須大刀闊斧。從內部資源盤點出發,減碳會成為刺激企業啟發新商模、新商機的動能。今年科技業、營建業與電商站出來,分享自己的轉型過程,傳承減碳策略與經驗,在減碳路上,有永續者同行。(延伸閱讀:2023年碳競爭力100強大調查》入榜百強73%股價表現勝同業)
核稿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