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企業盲目跟風,為減碳而減碳⋯中國2060碳中和,恐是張空頭支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減碳ESG | 新商業

企業盲目跟風,為減碳而減碳⋯中國2060碳中和,恐是張空頭支票?

企業盲目跟風,為減碳而減碳⋯中國2060碳中和,恐是張空頭支票?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何思思
獨立觀點 2021/10/05
摘要

1.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北京近來為節能減碳喊出的「30.60」方針。

2.堪稱「碳排大戶」的中國工業,占整體碳排放85%。如今為達到監管單位的能耗指標,不得不在碳中和的路上摸索前行。

3.研究顯示,30.60方針提出後,大部分中國企業開始跟風,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只是為了減碳而減碳。

4.為達成碳中和,企業需具備長期系統思維,其中包括三點:理念先行、融合主業、技術助力。

中國的綠色節能,轉眼之間化身社會主旋律。汽車被貼上了「新能源」標籤、建築樓宇被貼上了「節能」標籤,交通出行被貼上了「綠色」標籤......海量標籤背後皆隱藏著一個共性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白話來說就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數量,和因為人類活動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數量應該達到平衡。30.60目標的橫空出世,也無疑給中國工農服三大產業帶來了一記暴擊。

相關數據統計,上述中國三大產業中,農業碳排放量佔比1%左右、服務業佔比14%左右、工業碳排放佔比85%左右。顯然,工業作為碳排放大戶,轉身已成碳中和鋼閘下的「出頭鳥」。在人們固有認知中,工業發展的優劣與碳排放之間成絕對正比關係。那麼,對於「大而全,雜而多」的工業來說,若想實現碳中和目標,是在空口說大話,還是底氣十足幹實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業碳中和的必要性與困難點

「工業碳中和,歸根究底是全球氣候不斷變化的必然舉措。地球只有一個,在不犧牲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節能減排是每個國家的責任。」施耐德電機中國區戰略和業務發展總監申紅鋒告訴《雷鋒網》。

眼下,包括法國、德國等在內的49個國家都已陸續實現了碳達峰,29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還有不少國家早已實現碳中和。
而這,無疑給碳排放增速長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中國帶來了巨大壓力。在申紅鋒看來,氣候變化及國際壓力等外部因素之外,工業碳中和最大的推進要素,或為國家自身經濟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增長採用的是「三高一低」的粗放型模式。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由於投入高、耗能高、低品質、低產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顧後果的發展方式也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鑑於此,摒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推動經濟高品質的永續發展,成為了國家、各地政府及企業的主攻方向。

今年第四屆中國企業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譚作鈞便表示,「要推進能源資源高效節約利用,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產能方案投資,深化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引領帶動綠色低碳技術突破應用,確保能源供給安全、生態環境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碳中和已然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工業作為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代表性產業,該領域的碳中和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隨著各地政府監管部門對所轄區內企業的能耗指標、環境監管愈發具體,對企業的各項考評獎懲措施愈發明確,碳指標的交易市場愈發成熟,工業企業不得不進行碳中和。

即使說碳中和為工業企業必行之路,但這個去年才興起的新事物畢竟仍處探索階段,聚焦到工業領域,由於其工業門類多,產業鏈長,工業碳中和更是一項持續性、系統性、複雜性的長期工程。

據《雷鋒網》結合其特性來看,由於其規模小,管理欠規範,融資難度大,以及能源管理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等特點,中小企業主動進行碳減排的意願,相比領軍企業沒有那麼強烈。也就是說,不同規模的企業對碳中和的態度不一,主要在於小型企業在發展初期只考慮經濟利益,沒有長遠的發展目標,這是企業的通病。但在碳中和方面,行業的共識是:越早動手、越早佈局碳中和,收益反而會越高。如果前期沒有基本的儲備,到時候可能會花費更高的成本去做。

企業盲目跟風,碳中和「知易行難」

與此同時,工業碳中和可謂知易行難。一方面,由於系統減排對企業是個新事物,企業從能耗衡量、建立減碳模式,以及路徑自身很難獨立完成;另一方面,不同階段,工業碳中和也會對企業提出不同的要求。初期要求企業的基本營運不能帶來大量碳排放,包括企業使用的能源,均使用自於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潔能源;中期要求企業不僅日常營運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是零,並且企業業務部分的碳排放量也應該為零;後期要求則更加嚴苛,要求企業進一步確保營運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服務等等,也是在碳中和的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各種條件的限制加重了工業碳中和的難度,還有一大部分人將困難點歸結於技術和人才的缺失。

據施耐德電機商業價值研究院的調查顯示,85%中國企業認為,技術是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首要內部因素,約70%中國企業認為研發和人才是第二重要因素。申紅鋒告訴《雷鋒網》,在30.60目標提出後,大部分企業開始盲目跟風,他們並沒有找到正確減碳的方式,也沒有適合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只是為了減碳而減碳。「碳中和不是直接一套雙碳解決方案就行,遠比企業想像的複雜。」

它和企業數位轉型是一樣的道理,由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遇到的問題不同,需要先根據自身情況做一個全方面的體檢和診斷,然後再來制定路線圖,分階段、分批完成目標,這才比較切合實際。「眼下要解決的是改變當前運動式的減碳方式,打造一條可持續的減碳道路。」申紅鋒補充道。

總結來看,碳中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企業要有長期的系統思維。

1.理念先行:企業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從組織層面、文化和人才等各層面為企業注入低碳化的思維方式。

2.融合主業:把可持續基因融入到業務的方方面面:從諸如研發設計、生產、包裝、運輸、產品等各個環節,不斷完善營運標準、提高操作水平,同時將關鍵指標向下分解,將營運能力與績效掛鉤,改善營運流程,打造端到端綠色供應鏈。

3.技術助力: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對於新技術與新方案,要從戰略與組織層面加速佈局,迭代更新;對前景尚未明朗的顛覆性技術,緊密團結外部生態夥伴開展系統性分析,研判新興科技對行業整體和企業本身的影響,對未來的能源管理和精益營運做好準備。換句話說,理念先行是王道,主業融合是靈魂,技術加持是推動力。

寫在最後

申紅鋒認為,企業眼下已經到了必須要轉型升級的階段。談到雙碳,大多數人認為其是一件投資成本高且回報時間長的事情。申紅鋒直言,不應把碳中和看作是一項挑戰,實際上它是一件雙向驅動的事情,也蘊藏著更大的機遇。「短期來看,碳中和實踐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從長遠來看,企業通過進行量化節能、精益改造將會帶來成本的節約。」

尤其是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中國各行各業經濟遭受重創,經濟下行使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紛紛希望通過數位轉型的手段達到「降本增效」,而碳中和就成為了企業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譬如,太古地產從2016年開始就通過能源技術革新控制碳排放,目前其正致力於將各營運項目數據傳到雲端,並引入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監控能耗變化以識別可供改善的空間,從而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在取得社會價值的同時,每年產生近1000萬元人民幣的能效收益。

碳中和不僅是驅動未來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此外,還將帶動先進能源,清潔能源,包括智能電網、核電、電動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傳統的商業格局。

30.60目標是中國向世界的一個莊嚴承諾,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作為碳排放大戶的中國來說,工業的迅速發展無形之中增加了碳中和的難度,但是其帶來的利益是可預見的。所以在雙碳目標的刺激下,工業必將把碳中和作為重點工作推進。

目前,也不少企業當上了碳中和道路上的先行軍。諸如,半導體廠商英飛凌在無錫的工廠改變用能方式採用光伏發電等方式,最大限度的達到綠色節能的效果,華南地區特大型鋼鐵企業柳鋼集團將綠色節能作為公司的發展理念並不斷深入實踐;海爾在全國多家工廠均採用了數位化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的效果。可以說,工業碳中和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片光明。

*本文獲「雷鋒網」授權轉載,原文:工業「碳中和」,空頭支票還是行之必果?

責任編輯:李頤欣

限電 工業 碳中和 減碳 中國 能耗雙控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