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它讓上萬街邊小店獲國際投資 金融界的淘寶時代來了

曾任港交所前CEO的滴灌通共同創辦人暨主席李小加(圖),談到該新創機制考量人性與利益,「創新的基礎是人性。」(攝影者.楊文財)

「當你把這個產品設計成這樣,就已經把人性包在裡面。」這位身著牛仔褲、中英流利的創業者,向商周道出,創業2年的成功之道。

出生:1961年
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
現職:滴灌通共同創辦人暨主席、滴灌通澳門交易所主席
地位:連結中國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推手

這位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把縱橫華爾街數十載的經驗,濃縮成一隻快速成長、2年內估值近20億美元的獨角獸(編按:指成立10年以下,市場估值逾10億美元),紅杉中國、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等,都是他的投資人。

這個速度,可不簡單。用網路改變運輸方式的優步(Uber),達到獨角獸估值門檻花了6年;用共享經濟顛覆旅遊的Airbnb,用了4年;連估值世界排名第一的獨角獸、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都等了5年。

有人稱它為堪比支付寶的金融創新,它藉由金融科技、巧妙商業模式,拿海外的大資金,注資中國的小經濟,2年內投資上萬家門市,目標成為小微經濟的華爾街(編按:小微經濟主要是小型與微型企業的商業發展)。

這背後的操盤手是李小加。他執掌港交所11年,港交所市值翻了逾1.5倍、5度獲得全球IPO募資冠軍;不但推動滬港通、債券通,加強國際與中國市場的連結,還帶領香港上市制度重大改革,讓中國新創巨獸如小米、美團等,站上國際,與海外資金接軌,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推手。

現在,他脫掉西裝、拿下領帶,創辦金融新創「滴灌通」。他將小微企業和門市,比做小花小草,將資金精準的「滴灌」到植物的根部。以前華爾街看上的,只有大樹,能翻十倍、百倍,但他卻瞄準生命週期較短、卻長的最快的稻麥。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放大原圖

無現金社會+數位革命帶來機會
解決股債機制痛點,打造小微華爾街

「滴灌」是一種農業技術,以色列借助此技術,將一個缺乏水資源的國家發展成農業強國。對於小微企業,錢就等於水,他則藉由金融創新,讓國際資金也能投資街邊小店。

他如何看到這角落裡的機會,實現金融普惠之路?

為什麼傳統金融,對市場規模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6成以上的小微企業沒興趣?「不是說華爾街它自己天生愛富嫌貧,是它的基礎運營模式不允許它做。」李小加分析。

他指出,華爾街的2大功能是:保證資訊的準確和真實,和負責投資交割的安全和可靠。而這2者,都需要大量專業化人士操作,因此,如果融資量不大,根本不足以支撐此巨大的成本。

但當這2個問題一旦解決,「那就可以說是金融的Amazon(亞馬遜)時代,或者金融的淘寶時代到來了!」李小加興奮的說,因為中國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許多商家都有支付體系,容易判斷營收規律,解決了資訊問題;而數位革命後,也能用虛擬分帳體系,把投資拿回來,解決了交割問題。

當他發現中國已具備這樣的條件時,下一個想到的是,如何打造一個滿足小店、以及投資人痛點的商品。

對小店來說,好的資金是:生意倒了不用還錢,像股權,但生意好的時候不用分太多,像債權。但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向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品,還本付息的週期,還可能與營運週期錯置;找投資人募資,不但會稀釋股權,還要被股東管。

對投資人來說,好的投資標的則是:回報像股權一樣高,但風險最好像債權一樣低。但現實則是,債權,風險小,但無法享受龐大的收益、報酬低;股權,報酬高,卻需「同甘共苦」、風險高。

於是,李小加把股和債的幾個核心,重新打散重組,創造「每日收入分成」模式。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放大原圖

簡單來說,你可以透過滴灌通投資小微企業,收回的不是股權、債權,而是小店每天營收的某個比重,並在合約期限內,每日分成。滴灌通則負責查核小店經營狀況,談妥合約細節,包含投資金額、合約期間、分成比重(編按:即抽成比重)等。

對店家來說,店倒了不用還錢、有營收才付錢、合約期滿就不用付,等於分成有天花板,發出的是像債一樣的股權。

對投資人來說,每日有收益可再投資,等於每天複利投資,持有的是像股一樣的債權,「因為錢用的頻率更高,這時就已經開始是一種股權性質的回報。」李小加點出此模式的巧妙關鍵。

這機制,將人性需求、雙方利益考量進去,「創新的基礎是人性,」他說。

資訊蒐集、交割安全、產品架構有了之後,他開始思考,這個生意模式,如何才能由線到面?

成立交易所,不只給錢還給建議
店家合約變憑證,再打包成不同組合

於是,他連結關係人,並建立合作機制。

他找上品牌、連鎖加盟企業,與企業背後的軟體服務(SaaS)商,建立廣大的合作網絡。

他再找上房地產商,將房租租約與融資合約綁定,成為線下推廣大隊,有效找到最適合的營運者。用粽子頭的超強連結力,滴灌通從年初簽約不到2,000家,到8月已投資破萬家門市。

進一步,他認為商業化的關鍵在於,「你要想讓大量的錢來投這個事,你就要把這一個根本不是股、不是債、不是傳統金融的這種特別合同性產品,轉化成債和股。」所以,他在澳門成立了一個交易所,用標準化的方式,將小微企業對接國際投資人。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放大原圖

首先,他把每張小店的合約,變成國際憑證,存託和登記都在交易所裡,誰買了這張國際憑證,就能享受原本合約的現金流。不過投資人沒時間研究每家門市,因此要把這些憑證打包成不同主題的組合。

「中國要種麥子,可是投資者沒人直接吃麥子。滴灌通澳交所就是個磨麵粉的地方,把麥子轉成麵粉,但是大部分的投資者,也不知道買麵粉來幹什麼,他要買麵包、麵條。」李小加生動的用麵包做比喻,未來交易所會公布投資店家每天的營收表現,讓更多的人加入,將麵粉做成麵包、麵條,打包成不同主題的投資組合。

滴灌通在澳門第一家投資的商家——喜悅餐廳負責人顏文賢分享:「這是市場上最優的資金,除了能連通國際資金外,如果要到其他地方開店,還能參考其他門店的資料。」

原來,滴灌通提供的服務不僅是資金,還能透過數據分析給開店建議,例如分析商圈位置、行業趨勢等,加強投資精準度。

這種創新模式,是否要擁有雄厚政商背景,才能進行?

政大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副執行長李震華指出,掌握數據的人,例如做POS系統(銷售時點情報系統)的業者,都有實力來競爭,「這類業者發展融資業務的話,賺的是金融包裝的手續費,如果銷售做得好,沒有太多風險,類似承銷商的概念。」

李小加則認為,這種做基金、自營的模式,誰都可以做,成功與否,與融資能力有關;但做交易所,並非誰都能做,需要拿牌照、有經驗、有團隊,而滴灌通已有先行優勢。

雖然,以一個2歲的新創來說,滴灌通已完成許多事,但仍有許多挑戰:有些人聽到滴灌通模式,馬上聯想到P2P(個人對個人直接金融)詐騙、擔心是下一個次貸危機;中國房地產違約風暴未止,中國政府能否持續支持金融新創存有不確定性;美中關係緊張,西方品牌退出中國時有所聞,海外資金是否真的願意投入中國仍是問號。

但這些,都沒有動搖李小加將中國小店推上世界舞台的決心。

「金融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基礎),」李小加點出他的終極投資邏輯,「不是我特別選擇投資這些行業,而是這就是我們所有的生活。」

說到底,投資,並非一定得找最吸睛的創新、最炫目的科技。「在自然生命中,麥子、稻子、草,長的才是最快的。」不糾結於尋覓大樹,李小加用他的稻麥哲學,在一片投資紅海中,開發出遍地機會的新藍海。

2024年1月30日李小加親揭經營心法
請速報商周圓桌論壇
https://bwnet.psee.io/5c5tbs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