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26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郭奕伶

共有 1075 則相關文章

管理

「這個,我要請示一下長官」、「我得召開一個會議,把大家都找來,盤點一下,才能確定」、「根據集團規定,就是得這樣做,以前都是這樣的」、「這是上頭規定的」、「老闆說⋯⋯」。 說這些話的人,梳著一個油頭,帶著金框細邊眼鏡,中年發福的身材,讓他走起路來很穩。 他是一家跨國企業的後勤主管,很得倚重。凡長官交代的事,他使命必達;老闆講話,他總點頭稱是;會議發言,他從不僭越,言必稱老闆英明。 但轉身向下屬時,他就變了個臉,原本的熱情笑臉變成了冰塊鐵面。凡與現行規定不符的意見,一律被他擱置;各單位反映的民怨,他一概不理;部屬提出效率提升的案子,他毫無興趣。 他的官位很穩,人稱不沾鍋,因為他心如止水。 他的心中,只有官位;除了老闆,他對任何人都沒有興趣;怎麼助攻前線單位,他也不好奇。他從不到各單位走動,更不用說傾聽民怨了,因為老闆給他的KPI裡,從來沒有客戶滿意度,只有出錯率。所以他告訴自己,日子,越平穩越好,只要不出錯就好。 然而,這是一個艱難的時代,市場翻臉比翻書快,當前線營業將士浴血殺敵、奮力爭取業績時,回頭看到這樣的石化官僚,再熱血的心都要瞬間冷卻。 一位將軍看不慣,起身挑戰他,只見他書面冷回:「我的直屬主管是A,我的角色只是從旁協助貴單位。」 將軍一聽,氣到撂下這話,「我不是你的主管,但我是你的客戶,是我付錢買你的服務的!」回頭,將軍繼續上前線殺敵,但,心卻越來越冷。 打仗最怕豬隊友。 當經營者一心提升產品力、衝刺業務時,常忘了後勤單位可能正演變成組織裡的蠹蟲。一旦讓後勤單位活在平行時空,對前線戰況無感,他不但沒法給出前線最需要的補給,更糟糕的是,他極可能成為拖住部隊後腿的豬隊友。 有了豬隊友,還需要敵人嗎? 當一個組織的後勤單位出現「石化」現象,當後勤工作者的心中「只有長官,沒有客戶」的時候,組織敗象已露。因為營業單位拚命的轉型創新,轉頭卻看到,一成不變的後勤官僚,這將一點一滴的腐化組織活力,枯槁成員的前進動力。當前線不屑與官僚後勤為伍,組織要如何將士用命? 然而,官僚後勤是怎麼形成的?當然是被豢養出來的,當他沒有被給予客戶滿意度等相關助攻目標,而只單向的被賦予防弊目標時,豬隊友的出現,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

2024.09.12

管理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無法突破?」這是很多人(或企業)此刻面臨的困境。 然而在科技顛覆傳統的時代,努力,遠遠不夠,許多突破者還懂得「借力」。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就分享了一個童裝老闆的借力小故事。有一次,他問老闆,為什麼生意可以這麼好? 「我要感謝麥當勞,」童裝老闆說,麥當勞每開一家店,他就想辦法開在它隔壁或對面顯眼的地方,一開下去生意就好。 因為麥當勞精準聚集了一批有消費力的父母客群,他們帶小孩吃完薯條、冰淇淋,帶著麥當勞發送的玩具後,往往也順手到童裝店消費。「麥當勞有一套SOP,策略、人流都幫我研究好了,連行銷資源都幫我投了,我就踩在巨人肩膀上賺錢就好了。」 而Uniqlo的UT,更是借力的典範。一件簡單的T恤,怎麼玩出無限的力量? 如果它只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只賣「自己設計與自有品牌」的成衣業者,那麼,它的設計師就只能絞盡腦汁的在不同版型、顏色、材質機能進行差異化,十年、二十年,其創造的價值有限,而且很費力。 但它跳脫了傳統定位。首先,它重新定位了T恤的意義,它賣的不是衣服,它賣的是個性。一件T恤,展現了你是誰、你喜歡什麼文化。 但這個價值定位如何實現?世代不同、社群百花齊放、價值觀如此多元,靠自己企業內有限的設計師、自有品牌嗎? 不,即便它品牌如此強大,擁有堅實的設計師群,它深知自己是有限的,外部生態才是無限的。 它打破自有品牌框架,把自己視為一個「平台」,一個賦能別人的「通路」,把大面積的櫃位釋放出去,與上千個藝術、動漫、電影等文創品牌聯名;在自己的賣場裡,為別人的品牌推廣行銷,甚至把自己變成一個個品牌的廣告版位,借力使力,讓自己成為海納百川的T恤平台。 於是,我們看到吉卜力、史努比、芝麻街、哈利波特、紐約MoMA、塗鴉藝術家KAWS等,全世界最知名的IP都藉由一件件平價UT,與人們重新連結,產生新的價值。 而這個UT產品線的緣起,就來自二十年前,優衣庫面臨成長天花板而想到的突圍之策,把借力玩到極致,至今仍是最賺錢的產品線之一。 但知道借力的重要,卻沒法成功借力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很容易目空一切,無法真心欣賞他人,在合作時錙銖必較、捍衛自己的原則、死守短期利益,終將無法讓合作發生。唯有放下驕傲,才能真正懂得借力、敢於借力、善於借力。 ...

2024.08.01

管理

做品牌的人,跟只做產品的人,有何不同?那一天,我從研華創辦人劉克振身上看到了差異。 在林口的研華智能園區,面對近二十位商周Cooper接班梯隊的輪番提問,每一題,他不是從研華角度自說自話,而是設身處地從商周人的角度、以商周的生意模式來回答,間接帶出研華的轉型之道。以下分享幾個片段。 一、為什麼研華現在要從產品掛帥轉成市場掛帥?他說,產品掛帥的公司,賺不了大錢,發展有限。 一個企業要做品牌,最後一定要市場掛帥,因為市場在哪裡,知識就在哪裡。你每天在市場裡混,就會一直發現新的需求;如果你只懂得做產品,你的單價低,做不深,也生不出新東西,會遇到瓶頸。所以我們現在要轉成sector driven(市場驅動)。 以商周為例,你們的對象應該是商務人士,那商務人士最有錢啊,你只賺一本雜誌九十九塊,太少了,你為什麼不賺一個商務人士每個月兩萬呢?如果以商務人士為客群,客群還可以再切割成CEO、中階主管、上班族,往下挖就有許多需求,成為新產品的支撐。 二、為什麼要用十年、五十多億,蓋一萬多坪智能園區?他說,做品牌的人,空談沒有用,要常辦活動,尤其跟顧客和夥伴一起辦活動。這個園區就是為了辦活動蓋的,為了給客戶沉浸式的體驗,向全世界夥伴展示研華的solution。 我建議商周多辦活動,因為辦活動可以找到對的人,把他們聚在一起,把價值鏈串聯起來。活動會改變人的想法。在活動裡,他會被感動。你跟他溝通、吃飯、聊天互動,很用心的辦活動就會得到回饋,像我年紀這麼大,別人不管活動的細節,但我一定管,管幾點幾分吃飯,吃什麼。 三、比對研華現有五十個產品利潤中心,他建議,商周太少利潤中心,賺錢的引擎不夠多,因為你要複製什麼東西,就把它變成利潤中心,再來擴大它。 四、談到成長策略,他說,商周可以進入顧問業,這是你們擅長的。以你們的品牌強度,只要你把攤子擺出來,說出一個偉大、膽大包天的願景,人、資源就會靠過來,不用怕。 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交流」,而不是單方向的「參訪」,雙方華山論劍有來有往,整個行程嚴重超時,但夥伴們事後個個大呼過癮。一場面對面的沉浸式體驗,讓大家從此愛上研華這個品牌。 對比多數電子代工業的規模思維,為什麼研華可以做高毛利的客製化2B生意,賺品牌的錢? 劉克振身上這種極度市場導向、客戶中心思維的品牌DNA,是唯一解答。 ...

2024.04.11

管理

很多時候,我們常被周遭的聲音淹沒。 這些聲音可能來自市場動態、競爭對手:A大幅降價,明明成本持續上漲,「看起來」打算來場割喉戰。B推出新產品,還大撒行銷預算,找了許多網紅業配,市場聲量「好像」衝高了。C與D結盟了,他們聯合渠道換粉,短期「似乎」成效不錯。 這是領導者的日常,業績會議時常會聽到這類回報;他們一個個陳述的,都是別人做了什麼。 面對這類表述,我通常只有一種回應:你的用戶現在怎麼樣了?他滿意你的服務嗎?他有因為我們的產品而成長嗎?他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用戶有推薦或分享嗎? 通常,話題很快就會打住,因為,他對用戶的理解顯然比競爭者少了許多。 市場中人,保持對市場動態的理解,是對的。但若一個人把市場動態變關注的重點,就會自亂陣腳,甚至回頭貶低自己,列出一堆「我會輸」的理由:我的行銷預算比人家少、我沒有新產品、我沒有找盟友。 重點永遠是:我們是誰?我們可以為用戶創造什麼價值? 很多別人的行為,我們都只能看到「表面」,卻把這些表面動作編織成一根根綑綁住自己手腳與心量的繩結,這種自己嚇自己的行為實為不智。 社群上鋪天蓋地的市場資訊,確實會亂人心智,這時,更需要一個內觀自己的定力:往內看,看自己、看用戶,而不是看市場、看對手。 關鍵永遠是:我們打算怎麼服務用戶、我們怎麼協助用戶成功。 這時我想說說貝佐斯的故事。二十五年前,《霸榮週刊》是這樣評價他:亞馬遜炸彈!在封面上,他們印了大大的兩個字標題:AMAZON.BOMB;插畫則把貝佐斯的頭做成一顆炸彈,上頭有被點燃的引信。 它唱衰貝佐斯:「他開創的新商業模式是愚蠢的。他只不過是中間人,網路上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自己產品的公司。」 而二十年後,亞馬遜成網路巨擘,貝佐斯在推特上重提當年這篇報導,並加註他的心得:「傾聽,並保持開放,但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你是誰』。這篇報導只是唱衰我們的眾多故事之一。」 這個小故事很深刻。它說的是,眾聲喧嘩,因此我們更要警覺的放對關注焦點,從外轉向內,從別人轉回自己;不要再浪費時間活在外面的眼光中,更不要浪費精力緊盯外部的動態,更不要被外部的質疑擊潰自己。 尤其,「不要管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他們又不給你錢。」貝佐斯說。 回到自己、回到用戶身上,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焦點。 ...

2024.07.04

管理

台灣EMBA招生日趨艱困,「商周百億CEO班」卻在一個月內,號召了一百三十位CEO加入這個百萬課程,創下台灣商管教育與媒體紀錄。怎麼辦到的? 「邱老師親力親為,團隊士氣如虹,」商周CEO學院總經理劉蕙琪在報告上寫了這兩句話。 「即溶領導力」,則是我在邱奕嘉身上看到的成事關鍵。他從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借調到商周擔任知識長兼CEO學院院長,短短數月,我看到他如何無縫融入組織、讓眾人跟隨。 在課程規畫階段,我和產品長文琪兩人輪流扮演「奧客」:這堂課跟EMBA有什麼不同?媒體開課沒有教育部學歷證明,企業家為何要來上、而且一上還是兩年?你要交付什麼? 「你能讓學員畢業時帶走公司的成長藍圖嗎?」我挑戰邱奕嘉,我們能幫企業家從「知道」到「做到」,真的幫助他們改變嗎?「而且,我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檢驗成果。」 這是一個很難的承諾,沒有一家EMBA提供這樣的服務,這幾乎是顧問級的服務。出乎意料的,邱奕嘉竟當場毫不猶豫的修改價值定位,捲起袖子修正產品。不到一個月,他一一跟已談定的教授專家們調整課綱,還對外結盟BCG、安永等顧問界資源,搞定每一個難點。 一個教授,怎能如此接地氣,從善如流,還有迅猛的執行力? 端午節的下午,他陪著大家加班開行銷會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行銷節奏、文案與各通路的安排。「老師,你聽這些,不會覺得浪費時間嗎?」我擔心的問。 「不會啊,你們會的,我又不會。我學到很多,」這是他的態度,我看到他跟海綿一樣,隨時隨地在吸收、聆聽。 商周的年度策略會議,主管們各陳己見、出現衝突時,「我可不可以用這樣的架構去理解你說的?」邱奕嘉站到白板前,把各方觀點畫成一個象限圖,讓大家具體的討論,「我們想往哪一邊走?」 到台中開產品說明會,眼看高鐵快進站了,蕙琪還在付車資,「剛剛應該我來付錢,你們先走,因為我跑得比你們快,」邱奕嘉說。 在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中,我看到為什麼大家願意跟隨他,因為他想的都是「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別人應該做什麼」;他不計較個人私利,而以組織最大利益、此事能否產生impact為考量,然後找出自己與他人互補之處,一加一大於二。 這是一種如溫水般的「即溶領導力」,以一種柔軟而謙虛的姿態,讓自己無障礙的立即融入一個組織;它如無聲的涓涓細流,卻因深刻的同理,而讓眾人真心跟隨的領導力。 ...

2024.08.29

管理

這是一家被市場高度看好的新創公司,成立時吸引了產業教父入股,但五年後,教父與年輕創業家看法歧異,教父撤資,對公司形成重創。 覆盤此商業個案時,我百思不得其解,雙方都是聰明人,創業家要用SaaS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顛覆市場,教父有龐大資源,雙方強強聯手,為何最後公開決裂,甚至引發資金危機? 表面原因一是教父對SaaS不夠了解,二是年輕創業家對支出擴張輕率,雙方對成長路徑看法歧異。 但一位是身經百戰的教父,證諸亞馬遜、微軟等成功案例,他不可能不了解,規模經濟對這模式的重要性,而年輕創業家的開銷支出即便跟上一代習慣不同,這些歧異難道無法透過理性溝通化解嗎? 重建個案現場時,我訝異的發現了兩段關鍵對話。 「你能負責嗎?」董事會上,六十多歲董事質問三十出頭歲創業家。 「我當然可以負責!」創業家答道。他當然認為自己可以負責,這有什麼好問的?但想想看,教父聽了肯定覺得,毛頭小子不知輕重,還嗆聲反擊。 創業家覆盤時坦承,靜下心想,當時董事的這個問題,肯定不是字面上的問題,而是要表達對現況的焦慮。但詞不達意的話一出口,成了衝突的導火線;而他不經思考的直覺回答,也在雙方心中劃下了無可彌補的裂縫。 第二段關鍵對話接著,「今年要轉虧為盈,你的成本要砍半,」董事進逼。 「那不如收掉!」創業家不假思索秒答。當時的他,對這個問題非常不以為然,SaaS模式就是規模優先於獲利,如果一開始要獲利,那不如收掉。從理性來看,這回答沒錯,但教父聽了後怎麼想?這小子又嗆聲,不服管教。 兩段對話後,雙方正式決裂。這個案說了一件事,人們真的靠理性做決策嗎? 傳統經濟學說,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決策者,我們的大腦會精準計算利弊得失後,做出對自己效用極大化的決策。然而,真的如此嗎? 心理學家康納曼指出,人們的決策有很大一部分受情緒等非理性因素支配,這種反射性的直覺思考,由我們過去的經驗、感受形成一個快速簡單的思考系統,幫助人們更輕鬆的完成決策,他也因這個研究發現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行為經濟學派的代表。 研究了許多商業個案後,我也發現,每一個出乎意料的失敗個案都顛覆了理性決策的邏輯。這些非理性因素,左右了我們的決策,我們卻渾然不覺,我的心得是,要成為高效領導者,得先正視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才有克服決策盲點的可能。 ...

2024.07.18

管理

每個成功的組織,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招。但在某些轉折點上,獨門絕招也可能成為自我毀滅的致命程式。 黃仁勳夜宴賓客中獨缺仁寶,這一幕,讓人深思。為什麼AI伺服器爆發,電子五哥中,唯獨仁寶沒跟上? 「這一波,我們確實落後同業很多,」仁寶董事長陳瑞聰落寞坦承。 廣達與仁寶,競逐筆電代工寶座逾二十年,終於在二○一○年,仁寶打敗了廣達,成為筆電一哥;尾牙宴上,陳瑞聰高唱「We are the champions」。 當時的廣達,因轉向新興的AI伺服器賽道,新事業連五年虧損,市值三年腰斬。 這歷史性的一別,兩者截然不同的賽道選擇,造就了十五年後的今天,廣達市值飆升至近兆元,仁寶不及它的六分之一。 這個差距的背後,說的是技不如人,還是沒有遠見? 重回十五年前,攤開兩個賽道的現實,仁寶的選擇有錯嗎? 仁寶的獨門絕招是「快老二」,研發非它所長,所以它從來不求當先行者,但只要市場一成熟,它就能以規模經濟切入,以效率生產致勝。 而十五年前,AI伺服器的市場規模還小,連筆電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訂單金額也低,不像筆電訂單動輒十億起跳;這市場的客戶也不大,如當時臉書才成立五年,不像筆電客戶都是科技巨擘。 更重要的是,當時單一筆電客戶占仁寶營收比率高逾兩成,仁寶若轉投伺服器市場,將得罪品牌大客戶,這對營運衝擊有多大? 再者,AI伺服器的主導邏輯與筆電截然不同:一、製造邏輯須軟硬整合,非硬體主導;二、客製化需要敏捷協同的組織文化,非成本至上的集權文化;三、投資回收期動輒五年,需要更有彈性的財務紀律。 每一個不同的主導邏輯,都將挑戰組織的獨門絕招,也會製造營運模式的矛盾。 我自問,如果我是仁寶當時的執行長,即便知道AI伺服器市場必將起飛,會做出不同的決策嗎? 要知道,獨門絕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那是歷經了千萬次的反覆淬煉;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會強化獨門絕招的結構,形成堅不可摧的紀律與價值理念。 在順勢時,組織的獨門絕招被稱為「核心能耐」,是成功的要件;但若情勢大變,獨門絕招極可能變成「核心僵固」,讓組織動彈不得,無法因應變化。 所以困難的是,即便有了遠見,如何理解獨門絕招的限制,在過程中,一步步滴水穿石的,讓組織形成新的獨門絕招;而時間、耐心與警醒,是箇中關鍵,一如廣達這一役的十年磨劍。 ...

2024.09.26

管理

「使命必達,是管理上的大盲點,」一位千億總經理好友跟我分享這些年的體悟。 在職場上,他總是鶴立雞群;同輩中,他的升官速度永遠最快;創新敏捷、口才辯給,是他的品牌標誌。然而這幾年,他轉換跑道,置身截然不同的產業環境,他發現自己與團隊有著極大落差,他決定「閉嘴、多聽、少說」,一陣時日後,有了這番體悟。 他寫了一張memo分享給我,標題是:誓師大會激情後的迷茫。 他觀察,在許多企業誓師大會中,領導者們總是高喊「使命必達」(包括他自己),但實情是,「這個響亮的口號多半缺乏實際的執行策略、具體的路徑指引。團隊雖被要求達成使命,卻常不知該如何著手,最終計畫失敗。」 這是企業管理的大盲點:領導者沉浸在自己形塑的投名狀承諾,卻對眾人的迷茫置若罔聞。 何以致此?假設每個人的智商、能力相同,但當一個人踏上領導之路開始,各種資訊、人脈、知識等資源從四面八方向他匯聚,再輔以每天各種複雜的決策情境訓練,領導者的見多識廣呈指數增長,其決策參照點的豐富、思考維度的多元,早已超越一般同仁,「這個落差超乎想像的大。」 所以當領導者講出一句話,即便對方說「聽懂了」(他真認為自己懂了),請相信,兩者的差距超乎想像的大;更不用說領導者講出的話常讓一般同仁摸不著頭緒。 如果領導者沒有針對這個「認知懸崖」,設計一個可拾級而上的階梯,那麼雙方將持續在天與地的兩端喊話互看。 有此體悟後,他的結論是,領導者應該把自己的目標從「使命必達」改成「使命好達」,花更多時間把目標與理念說得更簡單、竭盡所能的把執行路徑設計的更精準、打造更好用的執行工具、創建更有效的跨部門合作方式,目標才可能被實現。 過去領導者們總向同仁喊話「think as a CEO」,期待同仁能站得跟自己一樣高、想得跟自己一樣遠,但這真的可能嗎?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反過來,領導者應該更主動的往同仁所處的位置奔赴,目標才可能成真。 我看著眼前的好友,從剛結識時行業裡鋒芒畢露的金童,經過時光的洗禮淬煉到如今的溫厚大叔,他對管理的見解更成熟、更剔透、更直指人心。 對領導者來說,從「使命必達」到「使命好達」,這個目標更高、更難,需要更多同理、更多苦思、更多設計,而不再只是激情喊話後就結束。但我同意,這就是現實,是所有領導者必要的修煉。 ...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