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帶人

共有 567 則相關文章

管理

你帶團隊,是帶領一群人才實現目標?還是把人當成達到目標的手段? 關於團隊的領導力和協作影響力,這些學問又廣又深。想成為更優秀的主管,這幾個常見場景不能忽略:學習公開場合讚揚、肯定具體且到位、責罵時要四下無人且力道輕點。做得好的老闆得人才,做不好的老闆則會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 1.善用優點成果放大鏡 其實每天的工作中,都有很多小成果可以拿出來讚揚。 公開稱讚下屬的優點 我剛當業務時,當時的副總經理在大家的面前對我說:我們根本不用擔心Yuki,一個眼神她就能心領神會,馬上就去做。還有,根據她的個性,就算讓她做一個輕鬆的櫃檯行政人員,她也會找到一堆事情出來做。 其實我跟副總接觸並不多,至今還不清楚他是怎麼看出來我對工作的態度。但他這段話讓我發現,「原來我是個特別的人」。 後來我就更徹底的發揮這方面的能力,很多沒人願意做的事,都由我來做。 副總的優點成果放大鏡,激勵了當時業務資歷還很淺的我。 放大成果的價值 我前幾天寫了一篇臉書貼文〈10個業務基本能力,你有多少個?〉,留言處還附上線上課的連結,結果超過一百多人分享。 後來,線上課平台的行銷窗口很興奮的告訴我,那篇文章留言放的課程連結,有兩百多人點進去看,而且停留時間超過1分鐘,反映出這些都是對課程有興趣的人,代表寫這類文章會找到對的族群。 雖然以銷量目標來說,200人根本不足為提。但這刺激了我每天都時時做筆記累積靈感,看看還能寫什麼內容來增加自然觸及、幫助課程擴散。為了更瞭解宣傳成果,我還請知識衛星的窗口生成更多短連結,以便讓我知道每一種貼文類型的成效。這就是「優點成果放大鏡」,對我個人而言十分有激勵效果。 2.肯定要具體、到位 以下舉一段話作為範例: 「你以前都是做A業務,我很意外你也能開始負責B業務了。你一定要多做,因為這讓我受益良多,像是你做的C項目,我都有在看。我還因此借鏡你的做法。真希望你以後還能負責更多項目,這樣我就能好好向你學習。」 這段話具備了4個元素: 事實:他說過什麼或做過什麼? 影響:影響了你哪方面?原本是如何?影響後變成怎樣? 成果:我因為你而改變之後得到了什麼。 承諾:我會繼續關注。 以上的肯定就很具體且到位,用這種方式來正面評價下屬的某個行為,而不是只用浮誇的一句話「你真棒、今天很帥氣」讓人引起戒心。很虛的讚美只會讓聽者懷疑,你有什麼目的?還是在攀關係? 口蜜腹劍的人太多了,你最好學習用「事實與影響力」來肯定一個人,這樣成效會更好,也能讓人聽得更舒服、更信任你。 3.責罵時要四下無人且力道輕點 永遠記住「大街稱讚、小巷責罵」的原則。 保護一個人的自尊是為他著想,因為建立自信非常難,即使人的能力再好,偶爾還是會陷入自我懷疑。有時候剛好在狀況不佳的黑暗期,若又被一個具影響力的人公開點名、斥責,很難不陷入低潮。當人開始變得畏首畏尾時,更容易出錯。 因此,公開指責將直接毀掉一名人才。 如果你認為「職場上不能這麼玻璃心」,首先,你可能會無人可用,因為比你更懂保護他人自尊的管理者更多。人才是有選擇權的,越優秀的人,越會挑選尊重他的老闆作為夥伴。 再者,如果你的組織需要很多人才,任何人才都應該收編在自己的軍隊裡,何必剔除他呢?改掉這個習慣不會讓你太痛苦,卻能加強團隊競爭力,何樂而不為?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19

管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年輕人不喜歡的主管行為有以下3種: 掌握資訊落差,好展現權力。 話說不清楚,要下屬揣摩。 要對方照自己的方式辦事。 以往常常把這3種行為稱為「帝王術」,但到了現代職場,還在用這種方式真的很過時。畢竟現在的資訊十分容易傳遞,一個「轉寄」、「截圖/錄音」的動作就能把事情公開,想藉由「資訊落差」來創造權威,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於是出現另一種建議,主管應採取以下3種「走心」作為,就可以收買人心,讓員工埋單: 表達關心。 說到做到。 耐心傾聽。 但又有朋友抱怨,如今公司文化強調「公平」、「不擺架子」,就是用上述方式來對待下屬。但不知是否因為這個緣故,讓他的員工變得很難指揮,態度也不好,搞得好像他是下屬,員工才是主管。 這樣的矛盾,讓我想起很久以前我和主管們分享關於「心術不正」的看法。 一個好主管,不僅「心正」也「術正」 我常告訴主管們,如果一個人重於權術,卻沒有正直的德性,他就是「心術不正」的人。這個論點強調的是「心」,所以就算主管在馭人的權術和手段上多麼爐火純青,只要不存好心,基本上就是個「心術不正」的主管。 但我們也要注意,如果一個主管只有「心」,人很好心也關心下屬,但不懂得如何指揮團隊,也就不知如何帶起績效。換句話說,給他權柄卻不會使用,這樣的主管更像是在票選好人好事代表。 因此,如果不懂「術」——權術的正確使用方式,也可以稱之為「心術不正」的一種,只不過這種主管是不懂「權術」的爛好人,沒辦法幫公司培養工作認真又忠誠的接班人。 所以,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擁有關懷同仁的「同理心」,也能適當使用「權術」找到優秀又認同公司的潛力人才。他是個可以建構起超高績效的團隊,又能讓團隊同心同德一起努力的好主管。 而不是「私心自用」,只懂得鞏固個人權勢,不論操守的偽君子;或「不懂方法」,總是一味仁慈卻不管紀律的爛好人。 「擔任主管」是一種入世的修行,不僅要承擔起柴米油鹽,讓這些資源豐盛無缺,又要傳遞文化、扛起承上啟下的重任。主管要避免「心術不正」,首先是心要正,術也要懂得正確使用,這樣才是真正「心正術正」的領導人。 *本文獲「劉文帥」授權轉載,原文:「心正術正」的主管之道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28

管理

▍作者簡介:洪彣欣,松誼企管GPM執行長、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曾任美商、港商、台商等跨國性企業人資長。 不少人喜歡有話直說,但卻因為沒掌握好溝通技巧,反而造成別人與自己的壓力,甚至得罪人。難道有話直說不對嗎?   主管心懷好意,但一開口就傷和氣 我曾擔任一家公司的顧問,與我一起合作的高階主管Alan是某上市公司的副總,他即將與公司挑選的優秀幹屬Bryan進行一個「個人栽培計畫」。Bryan在進會議室前,在門口東張西望、看起來侃忑不安,貌似在思考著「被約談準沒好事」。 時間到了以後,Bryan敲門進了會議室,還沒坐穩,主管Alan劈頭就以嚴肅的口氣說:「你以前的業績目標,一直都沒達成,建議你多開發新客戶。還有,明年可以做到10億業績嗎?」 Alan說完以後,現場空氣瞬間凝結、氣氛尷尬,Bryan則低頭不語。 身為教練的我,只好當場提了幾個問題給Alan,幫Bryan解圍。我問:「為什麼你要提選Bryan進入高潛力人才庫,他的貢獻與優點是什麼?你對Bryan未來的職涯規畫是什麼?對Bryan的具體期望是什麼? Bryan目前的能力、經歷與未來職位標準的落差是什麼?我們如何補足落差?針對以前無法達成業務目標的事,問題出哪裡?可以如何達成?」 聽完Alan一一回答問題後,Bryan終於明白公司對他的用心與具體目標,才鬆了一口氣說:「我很抱歉,以前沒有達成業績目標,是因為創立新事業需要幾年的時間摸索市場。現在,我有把握達成明年10億業績的目標;同時,我也一定會全力做到栽培計畫的輪調、任務與課程。」 這樣的案例處處可見,可知主管常心懷好意,但一開口就傷和氣。事實上,大多人的問題並非「不會說話」,而是「說話習慣不好」(根據MAP管理才能評鑑的全球10萬筆資料顯示,台灣主管是批判型風格平均值高達81%)。 主管要避免的兩種「有話直說」 真正會溝通的人,不會這樣有話直說: 1.批評 主管因要求完美,或希望事情更好,所以經常提出自認為「對事不對人」的批評,但部屬接收到的卻是「對人不對事」的攻擊,於是心裡上演的小劇場是:「老闆你比較厲害、那你來做。」若部屬感受到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如不做,就會變得被動,反倒讓主管最後累死。 批評的確可以快速的制止犯錯,但並不適合「劈頭就罵」,也不要有「我是恨鐵不成鋼」的藉口。在批評前,應覺察到自己是否因成見、偏見、情緒、壓力而罵人。 主管要做的事情是,在罵人前先冷靜下來,好好詢問部屬、釐清問題,不要一開口就是質問,也要避免把問題無限上綱到個人道德上。能接受負面激勵的人相對少,一不小心把人推向離職就得不償失。 但也要注意,不要在部屬犯錯後,為了表面和諧,而縱容部屬不斷犯錯。 2.嘮叨 另一種有話直說是,主管常會苦口婆心的提醒員工或指教,深怕部屬再犯錯,於是就不斷重複叮嚀相同的事。若嘮叨可使人改變,早就改變了。 在教導部屬前應該先提問,確認部屬的認知,釐清做不到的困難在哪裡、是否能借鏡過往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唯有問清楚,才能因才施教,並提高部屬改變的意願及學習成效。 怎麼說,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最後提醒大家,批評與指教都容易帶來後遺症,「說真話」的溝通方式才能創造高執行力與好結果。 該如何說真話呢?要能站在對方立場「說出事實與感受」,用「事實取代認為」,用「感受取代批判」。 表達感受能啟動人的同理心與善意回應,自然更容易得到好結果。相反的,批判容易引發對抗或退縮,長期下來不但容易破壞關係,更容易造成團隊的被動心態與文化。 呼籲大家好說話,因為,怎麼說會決定得到什麼結果;怎麼說,更會決定你是什麼樣的領導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09

管理

身為管理者的你,有沒有遇過這種困惑?你積極負責,對下屬親切友善。然而,那些看上去很悠閒、不管事的主管,卻比你更深得下屬擁護?你的心裡一定是充滿委屈的,為什麼會這樣? 很可能是因爲你把自己當成了下屬的「止痛藥」,而不是「強心劑」。 止痛藥就是當下屬出現一個問題,你幫他解決一個問題。聽上去合情合理,但我們要知道,對下屬而言,比起你幫他解決問題,他更需要的是「你給他解決問題的勇氣」,也就是強心劑。 止痛藥主管:短期有效 分享一個案例:在一家跨國企業中,有2位領導者,分別是小張和小王。小張是一位積極負責的領導者,他對下屬的問題總是迅速給予解決方案,並且樂於伸出援手,讓下屬感受到被保護的安全感;小王則是一位表面上顯得較為閒散的領導者,他會鼓勵下屬自行解決問題,並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信任。 最近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時遇到了困難,小張為了保護下屬,避免他們犯錯,他立即給出了解決方案,並指導下屬進行實施。 小張篤定的和下屬說:「這次你聽我的,這麼做,以我的經驗沒問題的。」 好處是問題完美被解決了,但副作用是:以後下屬工作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做才不會錯」,並且十分依賴小張,讓小張的工作量也隨之越來越多。 這種行為就像是一種止痛藥,可以暫時緩解問題,讓下屬感到安心。然而,這樣的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解決當前問題,卻可能會削弱下屬的成長和自信心,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獨立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同時,管理者更加勞心勞力。 強心針主管:長期更好 相對的,小王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 小王鼓勵下屬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問題,最終他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市場推廣方案,獲得了成功。 當下屬面臨困難時,小王會給予他支持和鼓勵,但同時建議他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案。 小王真誠的說:「這次我聽你的,以你的能力和責任心,我相信你的選擇,做得好我請你吃飯,沒做好我協助你一起改善。」 這讓下屬滿腦子都在想:怎麼做才能更好? 這種做法就像是一種強心劑,能夠激發下屬的自信心和創造力,讓他們更積極、主動的應對挑戰。 儘管小張「止痛藥」的管理方式能夠在短期內解決問題,但小王「強心劑」的管理方式,更能夠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和自信心,讓團隊更有競爭力和凝聚力。 主管的責任不只有管理,還有培育下屬 在現代職場中,領導者的角色與功能不僅僅是管理和指導,更要擔任啟發者和培育者的角色。 真正培養下屬的方式,不是告訴他不要去碰那個燙手山芋,而是給他一副手套,讓他有勇氣去摸索如何處理。 如果他真的做錯了,止痛藥的做法是什麼?追求快速康復,你會好心的跟他說:「行了,沒關係,你別弄了,我來弄吧。」 強心劑的做法是,肯定他做事的動機,修正他做事的方式,並引導他思考,告訴他:「你肯定不是故意犯錯的,那麼下次換另一種方式會不會更好?」強心劑的做法既能幫管理者省力,又能給下屬動力。其實,管理者適當的不作爲,恰恰是下屬成長的機會。 總之,有效的領導力是實現團隊目標和提升團隊競爭力的關鍵。透過適當的管理策略和行為方式,領導者可以激發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團隊的發展和進步。 分享到這裡,思考一下,你想成為下屬的止痛藥,還是強心劑呢?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為什麼你比其他管理者更用心,卻還是帶不好團隊?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7.20

管理

朋友在赫赫有名的外商工作,我很羨慕她,歷代頂頭上司儼然聯合國,然清一色均能以中文溝通。中文雖然不到傑出的程度,基本的言說或閱讀暢行無阻。 朋友反倒覺得,這有什麼好羨慕?要管理台灣市場,找一個會說中文的老闆,本就天經地義。不但減少很多磨合成本,又能快速取信於各方利害關係人。 只能歸因於,企業看待台灣的戰略角度,各有不同,我經歷的許多外籍主管,不會把學習中文放在優先順位,甚至會下意識的流露出對員工英文不流利的蔑視。 原本以為,中文在英文掛帥的外企體制,永遠會被當成次等用語。每次要發信給區域市場的高層前,總習慣再用AI整體檢查、潤飾一次,免得丟臉丟到國外去。 然而,我也幸運的遇過零星的例外。 堅持用中文表達的外商老闆 像是某任日本老闆,早晨我跟他道「歐嗨喲」,他必定字正腔圓的回答我「早安」。我們辦大型展覽,他在休息時間把中文DM翻來覆去的看,把不認識的中文字挑出來,一一向我們問個明白。 每一次發信給全體員工,他必定會在信末露一手新學的中文句子,從一開始簡短的「加油」,到最後能寫出「龍年好運攏總來」的一語雙關。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當有重要的溝通訊息,他一定叮嚀秘書,或請我幫忙翻成中文,以中英並陳的方式呈現,務必讓每一位員工看懂。 也比如我現在的老闆,他是英文十分流利的新加坡人。過去,只要和他共事,很難逃過他對英文表達的善意糾正,表達不夠精準,用字太過重複。連國外唸過好幾年書的同事,都曾被提醒「Not good enough.」 可是,從重新接掌台灣團隊的那一刻起,他使用的,是純正的中文。信件裡、會議中,只要沒有外國成員在的場合,亦非常堅持全中文表述。 我相信,這對已經離開台灣市場、以及中文溝通環境頗久的他而言不簡單。可是,他並沒有放棄。 就好像傍晚下班前,他匆匆來答覆我幾件事情,講到一半,他突然停頓了一會兒,我知道他是在思考我信件中的英文單字,換成中文來講的話,怎麼說會比較合適。他白天已經開了一整天的會,我看他的雙眼布滿微小的血絲,便搶先接話,把他要交辦的項目重複一次。 他側耳仔細聽著,接著把幾個關鍵字挑出來,再用中文覆誦過。我明白了,這是他熟悉中文的過程,他在學習如何用台灣人的「氣口」,來詮釋那段句子。 我真是感動。旁人看來只是2分鐘的交代,他的誠意一點也不含糊。不只是交代,還有交流,以及願意向員工傾聽和學習的謙恭。 想想,我對著和我一樣,操持同樣母語的同事、夥伴,能做到如此嗎?當我必須與語言迥異的跨國團隊共事,我是否曾經對它們的文化習俗、遣詞用字感到一點點好奇,因而保持敬重、謹慎? 沒有,我只是瘋狂抱怨他們耳朵硬,聽不進去、聽不懂。很少歸咎於自己的心態硬、身段更硬。 最高明的領導人,要先讓眾人看到誠意 記得這2位外籍老闆,都曾跟我分享過一個觀點,當我問及他們心中的願景,他們不約而同的回答我,「願景之前,領導者得先讓大家看到誠意。」 「誠意是什麼呢?」當時的我不禁搖筆嘆息,實在模糊,恐怕很難傳遞呀。如今,從日復一日的工作瑣事中,我感受到了,他們不因瑣事,而疏忽任何一點誠意。 即使不是領導者,仍希望自己也能保守最根本的誠意,對待無論是與我相似或相異、互吸或互斥的族群。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領導的誠意》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08

管理

輝達(Nvidia)於2023年5月份美元市值破兆,震撼了華爾街(編按:2024年5月28日,輝達市值為2.81兆美元),亮眼的成績已超越特斯拉(Tesla)、直逼亞馬遜(Amazon)(編按:現輝達市值已超越亞馬遜)。 輝達從繪圖晶片到加速運算領域,皆在技術上取得了制高點,CB Insights報告指出,輝達在用於機器學習的GPU市場,市占約95%,如今可說是「驅動AI的世界引擎」。 成就一間規模如此大的企業並不容易,黃仁勳曾多次在公開演講與訪談中,談及其經營哲學,當中的關鍵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以下摘錄3句黃仁勳的曾說過的管理金句: 無法承認失敗,就是賭上整個企業 「『失敗』不是阻擋成功的障礙物,而是能幫助我們更清晰看見成功的路徑。」 黃仁勳倡導的核心價值是「智力上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意思是不受情感與偏見影響,真誠的選擇面對錯誤。特別是才華洋溢的人或是管理者,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聲譽受影響,往往是最難做到的。 輝達曾和遊戲公司SEGA合作開發繪圖晶片,卻在合作1年後發現主機架構錯誤,也趕不上市場的推陳出新,但要是放棄這項合作,輝達將面臨倒閉危機。黃仁勳仍主動提出終止開發,並說服SEGA付合約金。 在那之後,經過不斷的嘗試,輝達開發出第一個商業晶片RIVA128,發布的當年底,出貨量便突破100萬顆,使輝達打響了知名度,隨後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由於黃仁勳勇於坦承錯誤、即時止損,並以謙卑的態度求助,讓輝達走出倒閉危機。 他勉勵員工「慶祝失敗」,也就是以正面的態度接納失敗,因為人只有在嘗試和犯錯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公司也是,勢必要承擔風險才能成長,黃仁勳說「對於風險的承受度,也包括了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 找對人、謀對事、融入公司DNA 「企業文化影響著我們的選擇,也決定了要留住哪些人。因此,我們很謹慎的挑選員工,不僅關乎他們的才智,還有內在素質與勇氣。」 「正因為我們要做『只有輝達做得到的事』,所以想創造一間自然而然吸引人才的公司。」他說道,輝達的錄取率僅有10%,但報到率高達95%。黃仁勳採用嚴格的標準徵才,求職者不僅要聰明,還要對公司的價值觀深感共鳴,員工和企業文化是雙向篩選的過程。 多年前,一名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博士生,用程式讓繪圖晶片(GPU)進行運算。黃仁勳一看,便立刻找他來帶領一支研發團隊,並投入鉅額資金。當時的短期收益低,使得此項開發飽受質疑,但他們堅持了下來。 最後CUDA誕生了,也間接促成橫空出世的ChatGPT。組織不把人力視為勞動力,而是創造力,也讓員工能夠大膽的追求目標。 黃仁勳也提到他十分重視和員工交流的機會,「人們常常會對我在員工餐廳所花的時間感到驚訝」,表示自己是「少回答、多提問」的領導者。進行更大層面的溝通、關注員工和建立深度連結,也有助於培養敏銳的直覺。 每個人都是組織的超級英雄 「領導者的使命是創造一個激勵和賦能他人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而不是被困在工作中,執行單調又低價值的常規事務。」 世界上最奢侈的,便是結合熱情與貢獻感的工作。輝達不僅挑選對的人,也賦予員工價值感,讓他們對組織產生更深切的認同,甚至當作畢生志業看待。 要達到這個目的,重點在於提高員工參與,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對於公司的重要性。在形式上可以透過「組織扁平化」達成,透過減少管理層級,賦予每個人更大的責任,並加速決策流程,同時做到資訊公開透明。 在行動上,黃仁勳落實「用訊息賦權」。他讓每個人參與重要會議,並解釋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決策過程,而非只讓少數人掌握資訊,降低資訊不對稱可能產生的溝通成本,同時使每個人都深信自己是組織裡重要的一份子。 他也傾向接受所有資訊,會直接讀基層員工傳的電子郵件,而不是經過整理、彙整後的狀態報告,對他而言,那是已經帶有主觀偏見的資訊,他重視的是純粹的一線消息。 參考資料:The New York Times、womlead、BBC...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