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中印邊境對峙,數十年來首度有士兵死亡!印度這一次面對中國,為何如此強勢
1.自2020年5月以來,中印這兩個亞洲軍事強國,頻傳邊境對峙。一向克制的中印兩軍,都加派兵力看守界線,情勢不尋常。
2.表面上衝突的導火線是建路或造橋,但實際上是攸關搶下重要戰略位置,為未來拿下「亞洲強國」地位鋪路而產生的僵局。
自2020年5月以來,中印這兩個亞洲軍事強國,頻傳邊境對峙。《CNN》報導,中國政府的預算草案,今年中國其他領域的預算都下降,唯有國防預算增加6.6%,達到人民幣1兆2680億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要求解放軍為戰爭做準備。
目前為止發生多起官兵互丟石頭、拳腳相向的肢體衝突,印度陸軍發言人發表聲明指出:「昨天(週一)晚間發生一場暴力對峙,造成人員傷亡。印度方面的人命損失包括1名軍官及2名士兵。」這是中印雙方從1962年的戰爭後,長期對峙以來第一次出現人員傷亡。
雖然本週雙方軍隊首腦舉行例行會晤,兩國對外皆釋出「積極維護和平」的訊息。但這段期間,一向克制的中印兩軍,都加派兵力看守界線,頗不尋常。
不只爭領土,更爭背後的「戰略意義」
《路透》(Reuters)報導稱,印度總理莫迪計劃在兩國邊境修建66條主要幹道,包括一條通往新空軍基地的道路,這可能激怒了北京。中國的越界行為,是為了阻止印度建設能替該國帶來戰略優勢的基礎建設。美國雜誌《時代》(Time)則指出,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南亞研究助理考爾(Ayushman Kaul)認為,中印邊境不平靜的導火線,是印度在拉達克實際控制線附近建造一座橋樑。「中國認為印度(蓋橋)是試圖改變現狀。2017年對峙期間,印度對中國(造路)也採相同的論點,稱中國的公路建設顛覆了該地區的現狀。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考爾說。
然而,不會只因為一條路或一座橋,就讓兩國加派軍力,兩方爭搶的,還是南亞大國的戰略地位。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劉氏中國研究所(Lau China Institute)主任布朗(Kerry Brown)告訴《時代》:「兩國爭搶的土地只是一塊荒蕪的高原,但這不只是爭領土,是背後蘊含的戰略意義。」
《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因為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野心勃勃的中國認為亞洲當家的時代將至,搶下重要戰略用地,將有助於它結束美國主導的國際局勢,而印度也認為它在亞洲扮演重要角色,誰也不讓誰。
民族主義領導,讓邊境更動盪
在民族主義強人領導下,中印邊境比以往更加動盪。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SOAS China Institute)所長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習近平和莫迪領導下的政府,都是如此。《外交家》分析,習近平認為,中國已經不只是「崛起的大國」,而是全球超級大國。學者埃康諾米(Elizabeth Economy)指出,對習近平來說,在他領導期間,中國必須在全球權力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中國國家媒體和專家都認為,印度這次在邊界問題上變得強悍,是因為背後有美方支持;中國透過媒體喊話,要印度不要被美國玩弄,試圖傳達它真正的對手其實是美國。當前的中印邊境僵局,未來會更常出現在全球地緣政治上。
至於印度,印度人民對與中國邊界的議題特別敏感。《亞洲新聞台》(CNA)指出,印度總理莫迪的民族主義政權,不能冒在容易發怒的印度民眾面前丟臉的風險。
雖然印度和美國在亞洲區域抵禦中國的目標一致,但印度也不能只靠美國來處理中印問題。畢竟當今局勢,美國不再享有絕對霸權,歐洲國家幾乎不再視美國為可靠的盟友,因此印度這次才強勢派軍,努力解決邊境衝突。
(參考來源:CNN、CNA、The Diplomat、Time、Reuters)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