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頂尖企業如何讓「碳」成為翻身致勝的絕佳商機?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焦點

頂尖企業如何讓「碳」成為翻身致勝的絕佳商機?

頂尖企業如何讓「碳」成為翻身致勝的絕佳商機?
易控智慧生活科技執行長周世泰、亞氫動力總經理蕭逢祥、台泥永續辦公室副總經理兼永續長葉毓君、Alibaba.com台灣總經理陳寶圭、商周集團總經理朱紀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簡任技正張尚鈞、momo 富邦媒體科技副總經理呂鈺萍、緯創資通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永續副總經理丘高玲、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
品牌實驗室
2023/12/05


在全球淨零趨勢下,碳已是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卻也能成為企業翻身的契機!日前由商周主辦的2023碳競爭力高峰會中,便邀請緯創、momo、台泥、DHL、Alibaba.com等國內外指標企業,分享他們掌握碳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就是制訂精準策略,加速採取行動。

《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在高峰會引言時說,隨著歐盟碳邊境稅、台灣碳費先後上路,「碳風暴」已來襲;風暴中,壞的公司會被危機打敗,但優秀的公司卻會因危機而更上一層樓。

根據商周2023年「碳競爭力100強」大調查,在台灣近千家上市公司中選出的百強企業,有84%將碳盤查視為標配。產業別裡,以金融業最積極,有75%的金融業者連客戶的碳排放也列入盤查範圍。營建業則顯得落後,只有四分之一的公司完整揭露碳數據。中小企業更有六成沒有制定供應鏈減排計畫,已經出現永續的「斷鏈」危機。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致詞時指出,台灣每年碳排放量2.75億公噸,在全球排第12位,為了與國際接軌,減碳勢在必行。經濟部為了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今年針對中小企業,在疫後特別預算中爭取到319億元,投入低碳轉型的補貼與輔導。目前台電正在進行小額綠電銷售,同時擴大風電規模,目前已建置270座風機,再生能源已佔台灣系統容量10%,並希望在2030年達到30%,提供充足、可負擔的綠電,將綠電價格控制在每度4.5~5元之間。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簡任技正張尚鈞表示,低碳化、智慧化的「雙軸轉型」是全球大趨勢。提升能源效率,等於直接提升企業競爭力。他建議企業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與課程,加速培訓低碳智慧人才,並利用政府提供的升級轉型診斷、輔導方案,找出問題,加速減碳。

由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主持「碳競爭力百強對談」,企業如何「客製化」自己的公司減碳創新路?

低碳消費,成為電商競爭熱點

電商的低碳轉型,也成為競爭熱點。momo富邦媒體科技副總經理呂鈺萍說,momo自許成為台灣綠色電商的領航者,建構永續消費模式,讓消費者可以有綠色的選擇權。例如在包裝上,持續開發環境友善的包裝材料,並利用大數據分析,讓紙箱的重量減輕。到今年底,已有20款減重紙箱正式上線。momo也引進AI,自動推薦最適合的包裝材料給第一線人員。在2022年,光是緩衝材料就減量17.6%。

獲選為今年碳競爭力百強企業科技減碳第一名的緯創資通,展現了旺盛的減碳雄心。緯創資通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永續副總經理丘高玲指出,緯創已經宣告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並100%使用綠電,同時藉由數位化及AI智能應用精準管理碳排熱點。在供應鏈減碳上,積極參與經濟部的以大帶小低碳轉型計畫,攜手供應商共同減碳,設立空調、空壓、生產能耗、照明用電等四大象限的減碳專案,協助供應商達成具體的減碳目標。

以往水泥業被視為排碳大戶,但台泥的「減碳增綠」行動,卻令人印象深刻。台泥永續辦公室副總經理兼永續長葉毓君指出,台泥在2017 年啟動新的品牌識別符號,就已將公司重新定位為綠色環境工程公司,認知到水泥業若不減碳轉型,將無法生存。經過6 年的低碳轉型,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形成台泥企業團的三大事業體,讓水泥也能是創新產業,甚至具備碳競爭力。如今台泥在歐洲已開始銷售減碳最高達到70% 的低碳水泥。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根據碳競爭力100強調查指出,台灣的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碳競爭力出現了嚴重落差

多數企業警覺不足,恐「溫水煮青蛙」

「台灣必須提防溫水煮青蛙的危機!」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根據今年的碳競爭力100強調查結果指出,台灣的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碳競爭力出現了嚴重落差。此外,對於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認知程度低落;甚至只有不到四成企業揭露了溫室氣體排放量。顯示出台灣在能源轉型政策的力道上明顯偏弱,成為台灣未來碳競爭力的重大危機。

在碳競爭力百強對談中,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強調,減碳不只是為了符合法規或是降低成本,更是為了創造企業競爭力。而台灣的步調已顯得落後,更需要急起直追。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淨零轉型將是產業轉型的機會。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指出,淨零轉型趨勢正在改變每一個產業,也成為產業轉型的機會。事實上,面對更嚴謹的淨零要求,對企業而言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契機,可藉此建立永續治理架構與文化。他建議,企業應該積極迎接挑戰,在淨零轉型契機中成為「勝者」。

Alibaba.com台灣總經理陳寶圭指出,Alibaba.com身為B2B數位貿易服務平台,正積極透過平台力量,帶動國際貿易減碳。例如,在平台上為企業客戶展示多種第三方永續相關證書,並與產品產生關聯,為提供綠色產品的企業,創造更多交易機會。Alibaba.com甚至提供3D虛擬實境展示間,運用線上驗廠服務,刺激買方買主下單。同時也開闢了綠色專區,讓永續產品獲得更多交易機會。

綠色物流抬頭,國際快遞龍頭提倡「碳嵌入」

「現在若不做,何時才要做?」DHL Express台灣業務暨行銷企劃處副總裁郭峻豪引用DHL集團的口號 “NOW MORE THAN EVER”,強調永續刻不容緩的急迫性,以及DHL加速永續發展的決心。他指出,DHL Express在2017年提出2050年達成零碳排放的目標。其中包括在2030年前讓永續航空燃料混合比例超過30%,並在2030年前,最後一哩運送使用至少60%的電動車。DHL也已經推出「碳嵌入」方案GoGreen Plus服務,讓客戶可以根據個別貨件選擇購買。

針對難解的「範疇三」供應鏈碳排放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表示,全球八大碳排放供應鏈,包括了食品、建築、時尚產業、快速消費品、電子、汽車等。「範疇三」的減碳雖然麻煩,但遲早必須面對,且國際規範愈來愈明確。企業應該加速進行盤查與分析,整頓問題,並採取行動。必要時,甚至要重組價值鏈。他建議,企業的動作越快越好,切勿拖延,否則資源只會越來越少。

由商周集團總經理朱紀中主持第二段高峰對談,當碳有價時代來臨時——最難解的「範疇3」企業該如何策略布局?

轉型「循環經濟」才是淨零活路

「線性經濟不可能做到淨零排放!」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表示,全球人為溫室氣體54%來自能源,46%來自產品的製造與使用。唯有將線性 經濟轉變成「循環經濟」,才有環境與經濟共榮的機會。當建築物採取循環經濟策略,可以 減少 38%的重工業排碳。而臺灣現在有450萬棟老屋等待改建,二十萬戶社宅正在興辦,正是建立循環建築的大好機會。

台北101營運長劉家豪則說明,高層建築也可以很有碳競爭力。101大樓雖已經不是世界最高建築,卻成為世界最高的「健康綠建築」。101大樓積極推動綠色租賃,循環室裝,團購綠電供承租戶使用,並取得微型碳權,可用於未來跨年煙火等活動的碳中和。

在建築低碳維運上,能源管理系統(EMS)成為顯學。易控智慧生活科技執行長周世泰強調,公司透過垂直層疊架構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高效整合能源系統與硬體,行動管理無論是透過App還是Line,都能即時通知管理人員。此外,系統能自動填寫ESG管理報表,助於企業碳排查數據的蒐集與分析應用。以低人力成本、高時間效率達到ESG願景。

NTT DATA總經理謝禎國也分享,NTT DATA身為日本電信商龍頭,近年大力發展EMS,幫助企業減少隱含能耗、維護能源安全。NTT DATA打算在台發展EMS服務,包含EXC-MES碳足跡管理架構,協助企業依ISO14067執行碳足跡紀錄、並引進全球碳足跡平台。

多元能源的低碳發電解決方案,在台灣大有可為。代表業者亞氫動力總經理蕭逢祥說明,該公司的沼氣燃料電池發電,可達成農業的能源循環利用,在台南已建造了990kW容量的全台最大畜牧集中處理廠。同時根據減少能源耗損的思維,發展低溫燃料電池及氫能發電模組,未來也將繼續提供ESG附加價值的能源解決方案。

掌握碳競爭力,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參與論壇的產官學界領袖一致認為,改變思維,不再觀望,儘速進行碳盤查、釐清問題,並轉變思維,讓「碳風暴」成為企業轉機,發展具有循環思維的新商模,才能讓台灣掌握未來的碳競爭力。

碳競爭力 ESG 碳盤查 碳中和 淨零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