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投書》減碳目標失準、低碳投資不明,台塑化淨零表現堪憂!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減碳ESG

投書》減碳目標失準、低碳投資不明,台塑化淨零表現堪憂!

投書》減碳目標失準、低碳投資不明,台塑化淨零表現堪憂!
中國石化業崛起,台塑集團也積極轉型。然而,這條路對大型上市公司而言,並不好走。今年台塑董座林健男甚至淚灑股東會:「去年業績實在不好,在此向各位股東道歉⋯」(圖為台塑六輕麥寮廠)。 (攝影者:楊文財)
撰文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商周ESG 2025/05/28
摘要

1. 台塑石化股東會將在5月29日舉行,但環團報告指出,其減碳目標落後國際標準:台塑化的減碳基準年設定為2007年,與《巴黎協定》及國際標準不符,且忽略了範疇三的排放量,顯示其減碳進展落後全球和國內的其他企業。

2. 雖然台塑化提出減碳策略,如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再生能源,但其計劃的實際減排效益微乎其微,顯示缺乏實質行動和有效投資規劃。

3. 台塑化面臨來自機構投資者的強大壓力,要求其加速轉型,並設立具體的淨零投資計劃。這些投資者對企業的永續要求反映出台塑化未來須符合更嚴苛的減碳標準,才能保持競爭力

一年一度的台塑石化股東會將於5月29日舉行,外界關注台塑化的營收成長表現。台塑化身為台灣製造業中排碳量最高者,占全台排放量9.4%,隨碳費制度將在明年上路,台塑化的減碳績效,將成為左右營收的重要一環。反之其可否落實淨零排放承諾,亦影響台灣可否達到2050淨零之法定目標。因此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於5月28日發布《2025台塑石化氣候績效評估報告》,檢視台塑化是否充分履行社會責任。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檢視台塑化在年報及公開報告中提出的減碳承諾,發現台塑化不僅減碳目標落後國際及台灣整體水準,也看不到具體有效的淨零投資規劃。台塑化是台灣最大的民營石化公司,隨各國政府及投資人越來越重視減碳議題,台塑化今日不及格的表現,可能成為日後阻礙公司營收持續成長的隱憂。

減碳淨零是世界趨勢,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將淨零納入政策、財星200大企業中也有六成訂淨零目標,金融機構與投資界也建立評比企業永續及減碳表現指標,以企業的轉型計畫評估投融資風險。對高碳排的石化產業來說,淨零轉型和減碳績效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轉型速度不夠快,不僅可能面臨訂單流失、碳價成本增加等風險,更會遭遇越趨嚴格的法令和政策限制,影響企業生存。儘管台塑化已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和氣候財務相關揭露報告(TCFD),但當我們實際檢視台塑化的減碳承諾與作為,卻發現不少缺失與不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減碳目標失準

首先,台塑化雖然訂出短、中、長期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卻把減量的基準年設定為2007年,不僅與集團其他關係企業不一致,更不符合國際標準「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中、基準年不應早於2015年的要求。SBTi之所以建議減碳基準年設定為2015年,是因當年簽署的《巴黎協定》是國際公認的氣候行動參考點,各國與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自此更加一致、透明、可比較,多數國際企業如蘋果、Google等,也都是以2015年做為減碳基礎,若企業選擇的減碳起點更早,可能會與《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脫節,更可能導致挪用2000年代的減碳成果做為現在的減碳量,也就是所謂的「漂綠」。


此外,台塑化在計算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及單位產品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時,沒有納入範疇三的排放量,也是減排目標設定上的一大疏失。對石油與天然氣產業來說,範疇三中已銷售產品使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遠高於範疇一、二,台塑化卻僅計算範疇一和範疇二,也沒有設定任何範疇三的減碳目標。根據估算,2022年台塑化包含範疇三的碳密集度高達101.26 gCO2e/MJ,比全球油氣產業平均值高出38%,為全球碳密集度最高的石油天然氣業者。台塑化雖自豪於其提前達成2025年減碳目標,但事實上其階段性減量目標雖推算出的碳密集度目標,比升溫1.5°C或2°C情境的標準高出一倍以上,顯示台塑化的減碳跟不上國際水準。種種結果,顯示台塑化需要更有野心及涵蓋範疇更廣的減碳規劃。


轉型規劃缺乏具體成效

台塑化在永續報告書裡所提出的減碳手段,主要為提升能源效率、改善製程改善,及使用再生能源三大類,但具體作法的減碳效果仍讓人存疑。例如台塑化規劃增設太陽光電,但長期裝置容量僅增加46MW,換算成碳排放量的話,一年只能減排千分之二。又台塑化在2021年到2025年提出製程能源減量、設備效率提升、熱回收、能源管理與再生能源等五項短期減碳策略,但五項策略的減量幅度,僅佔2024年整體減碳量的0.81%,根本無法有效減排。

台塑化也預估,明年碳費開徵後,公司每年將繳納46億元碳費,對此提出「內部碳定價」以及「推動各項節能減碳方案並逐步朝向低碳轉型」等規劃,並主張長期將發展高值化、低碳產品,以因應國際減碳風潮下的新消費需求。然而,從2024年台塑化的減碳表現來看,內部碳定價的有效性令人存疑,我們也看不到公司具體的投資金額和預期減碳效益。甚至在2023年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中,台塑化針對「徵收碳費」、「客戶行為改變」的風險管理方案,都只是重複引用2021年TCFD報告的文字,顯示台塑化對中高度轉型風險,不但缺乏充分投資規劃和具體行動,也沒有明確效益評估數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境部也已經在「自主減量計劃管理辦法」中訂定「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預計在2030年前全面汰換燃煤汽電共生鍋爐,台塑化至今卻沒有具體說明燃煤汽電共生機組的汰換時程。若無法落實此措施,台塑化將無法取得優惠費率,將其碳費繳交金額削減至3億元以下。而在其原始碳費繳交金額逼近2024年稅後純益59億元狀況下,其仍未提出具體減量措施,實則顯示其風險管理能力之怠惰。
 綜合國際主要氣候評比機構之分析,台塑化在治理面、具體減量規劃、資產投資上的不足,導致其名列全球油氣業氣候績效的後段班。

台塑化氣候評比結果 (圖表製作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機構投資人督促台塑化轉型

比起台塑化的牛步,國際上已有不少化石燃料業者,把低碳投資納入核心策略與營運模式。例如來自芬蘭的煉油與石油銷售公司納斯特(Neste),從 2019 年開始提高低碳資本支出比例,2022 年石油與天然氣業務的資本支出僅 8%,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柴油生產商;法國能源公司Engie則是改變商業模式,大量開發再生能源,並開設能源解決方案業務,幫客戶安裝電動車充電站,如今再生能源部門收益已占總營收18%,並預計在2030年前逐步擺脫石油及天然氣業務。

目前台塑化的股權雖然主要掌握在母公司台塑集團手中,但仍有包括貝萊德、勞動基金、富邦金控、挪威退休基金等外部投資人,這些投資者也都訂有具體的淨零投資計畫,例如富邦金控提出2027年40%投資部位設定SBTi目標承諾;勞動基金則預計以持股較高且屬高碳排產業的被投資公司為優先議合對象。投資人對企業的永續要求,反映台塑化未來勢必需要符合更加嚴苛的減碳條件,才能繼續取得營運資金。

台塑化主要投資者之淨零承諾與策略 (圖表製作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台塑化是深根台灣超過30年的石化業指標企業,要確保台塑化的淨零轉型重回正軌,除了有賴政府執行有效的氣候政策,也需要內部員工、下游端客戶、金融機構、上萬名股東等各界利害關係人關注監督,才能避免企業因為低估相關風險,延宕轉型進程、失去長期競爭力。相較目前台塑化在減碳議題上的失策和不作為,我們要求台塑化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減碳挑戰,訂出符合國際及國家標準的減碳目標和範圍;同時調整資本支出結構,提出更具體的高碳資產退場及低碳產品研發生產規劃。

氣候變遷已是無法忽視的挑戰,台塑化的減碳行動,應該要比照過去在油氣煉製生產、輸送、銷售的發展企圖及績效,才能在未來多變的市場與環境中繼續站穩腳步。

責任編輯:管婺媛

減碳 台塑 ESG
商周ESG
商周ESG
商業周刊
展開箭頭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