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溫麗琪專欄》碳費帶來綠色通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26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溫麗琪專欄》碳費帶來綠色通膨?

溫麗琪專欄》碳費帶來綠色通膨?
若政府觀察到市場上物價一下上升太快,就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綠色補貼等方式,減輕綠色通膨對社會的衝擊。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溫麗琪
商周ESG 2024.05.28
摘要
  1. 綠色通膨是有關於淨零轉型所帶來的可能價格上漲現象。如碳費、碳關稅等「碳定價政策」推出後,在短期間內,企業推動綠色轉型,造成生產成本提高,而轉嫁至產品和服務價格的現象。對中小企業來說,由於交易過程的談判空間小,轉嫁時,可能是吞下最多轉嫁成本的群體。
  2. 綠色補貼政策有助於減少綠色通膨:若預期到綠色通膨引發全面性物價上升,影響經濟穩定,政府就應該出手,以貨幣政策緩解市場壓力,或採取綠色經濟的補貼政策,讓相關產品的價格不會一下飆高,有助於整體社會接受綠色經濟。
  3. 台灣的碳費政策缺乏明確定義,價格無法反應真實環境成本,缺乏執法措施,政府應再三審視碳費的目的及配套措施,以讓政策發揮應有效果。

隨著世界各地吹起淨零風潮,各國政府陸續推出相關政策,如歐盟CBAM、美國CCA等等的碳關稅策略。它們都可能帶來社會全面性的綠色轉型,也可能帶給企業很高的成本。這些成本若再經由商品、服務轉移到下游及終端,就可能引發整體物價上漲,這就是現在企業非常關心的綠色通膨現象。

綠色通膨對中小企業影響更大

中小企業要怎麼去看待綠色通膨這樣的問題?因為說到交易過程的轉嫁,通常是看誰的話語權比較大。比如我今天是屬於壟斷性廠商,我可能就會要求客戶帶走所有增加的成本。那你願不願意?你若不願意,我可以找別的廠商接單。所以看企業它的談判力有多強,就會影響到這轉嫁程度的多寡。

所以對供應鏈中下游的企業來說,這是很大的危機。ERM常會看到一些企業,就很緊張的問說,那會不會全都由我承受?或者是應該怎麼樣去尋求雙方更公平的分配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不同的交易階段當中,比如在CBAM的情境當中,到底是屬於進口商要負擔這成本、還是出口商要來負擔?這在歐洲目前都還沒有定論,大家要想辦法去尋求自己的比較利益。

政府的角色

政府無法介入市場交易行為。以公部門的模式,它是去觀察企業成本的增加與轉嫁,會不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安定性。像去年我們看到,美國連續兩年的物價,通貨膨脹率都高達8-9%(Statista, 2024),這種是屬於嚴重地影響到民生經濟的。政府就要去思考,使用什麼樣的政策或方法來救濟、穩定經濟,讓物價不至於在短期內上升太快。

像最近電費要漲價;電價增加,就會增加企業經營面的成本。所以這種結構性的成本增加,政府有必要了解是否需要干預,確認未來是屬於長期健康的轉型過程。

因為站在環境立場,碳定價本來就是反應企業的真實成本。今天一間企業排放了汙染,對環境造成傷害,這些真實的環境外部成本都需要被反映到企業成本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政府如何應對綠色通膨?

美國政府在因應綠色通膨方面,就提出了「降低通膨法案」(IRA)。

在這份法案內,美國政府就去支持一些對綠色轉型有所助益的活動。比如說綠能,比如循環經濟,讓相關產品的短期價格不會一下子飛漲太快。做法像是台灣現在已經開始做的綠電躉購制度政府保證收購綠電,鼓勵人們加裝太陽光電板,每度電用5塊錢收購,減輕購買及維護設備的負擔。類似這樣的政策,就是在支持綠色經濟、或說抑制現在人們所擔心的,成本面的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棍棒與蘿蔔,政府透過碳定價驅使企業減碳,也常被誤解為綠色通膨的肇因之一。

碳費政策有什麼問題?為何環團不愛、企業也搖頭?

我過去參與過非常多環境費的費率制定,舉凡空污、水污、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費、還有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費等。當我們進行討論費率時,往往會有打折現象。

環境議題也打折,如何讓企業認知環境受影響程度

我真的很不喜歡連環境議題也打折。怎麼講呢?

假設今天有一間企業,他對於今天這個社會所創造出來的環境損害,成本假設是10塊錢好了,如果我們希望讓企業反應真實成本,那碳定價就該訂在10塊錢。但你今天卻打個折扣,企業只剩2塊、4塊錢要付,那就不是科學邏輯,而只是喊價多寡問題,這就會給企業非常錯誤的觀念,再一次造成價格扭曲

當然在談到鼓勵企業做對的事情時,我認同準備一些配套措施來鼓勵。但設計配套措施所要考量的點很多。

企業嘴上給個承諾,就能拿糖吃?

像這次環境部公開的優惠費率申請基準──SBTi資格。這其實是一種承諾。企業只是嘴上說說對減碳有承諾、且願意遵循科學基礎執行,你就給他這麼多優惠嗎?

當然不可能,那就又需要另外一套制度來查核企業是否達成SBTi的承諾目標,增加非常多的行政成本。你是不是應該讓這些企業自己有所表示,像投資多少於減碳計劃,多少的花費,在這些實際的行為基礎上,你再給出支持性的補貼措施,那這是好的。

目前的碳費規劃太過複雜,太多需要高度仰賴專家判斷的地方,像是「碳洩漏風險係數值」及「自主減量計畫」都必須要再制訂相關政策,對於碳費上路應該會產生相關挑戰和阻礙。更別提,如果要先建置碳費,再建置國內排放交易市場,恐怕更是遙遙無期。

可以給糖,但是標準應該再想想

換言之,當今天在討論碳定價政策的配套措施時,我們應該更具體的定義制度的目的,以及企業的減碳可能成效。而不是用比較象徵性的表面工夫,作為支持的標準。

以我的眼光來看,一開始在設定價格時,就應該明確的反映、定義這10塊錢是真實的價格。然後收來的錢再選擇社會應該要轉型支持的項目進行補貼,讓企業可以去努力減碳。這樣一來,企業能夠知道明確的環境成本價格,甚至如果有個計劃是低於10塊錢,企業都會願意投資。

但今天你讓收費對象有特定身份,就能直接減到2塊錢,那企業的投資行為,能否反映出真實的環境成本?這就不知道了。

所以設計配套措施、甚至設計整套系統時,就必須清楚知道制度的目的,是讓我們知道真實價值,並且清楚告訴企業、社會,什麼樣的真實減碳行為,你會支持我們。我想這樣減碳效果才會明確,也能讓大家真的信服,認知未來減碳的方向,掌握實際的效果。

有蘿蔔也要有棍子

現在的配套措施還沒下定案,看起來對於企業面對碳關稅CBAM的壓力,更是無法有效降低,更別提還有執法(enforcement)的問題。我們還沒有很清楚的告訴企業,如果違規將受什麼懲罰。比如企業排放量申報不實的時候,比如企業碳盤查沒有經過第三方認證的時候,政府有沒有妥適的措施,讓企業知道哪條線不能踩。

業者喊成本負擔重、碳費無法起鼓勵作用,真的嗎?

這題我覺得對,也不對。

首先,鋼鐵、水泥業者,他們的確面臨像歐盟的碳定價,碳排成本相當驚人。以台泥為例,其碳費成本可能侵蝕17至28%的營業淨利(RECCESSARY, 2024)。這對某些高碳排產業來說是個大危機,無庸置疑。

但因為政府課徵碳費,是整個產業一起徵,不是只有一間企業面臨到這個狀況,所有企業都在同樣基礎上競爭。因此接下來企業要比的,是你跟你的對手之間,誰更了解自身的優勢,以及是否能夠比他人更快的完成轉型。特別是對於高碳排放的產業,這些企業更應該珍惜這次轉型的機會,並且要快速採取行動進行變革。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高碳排放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確實需要一些短期的支持。這樣的需求可以好好來跟政府來商議的。例如,在歐盟的排放交易市場中,我們可以看到鋼鐵和水泥等行業獲得了免費的碳排放配額。然而,這些免費配額將逐步減少,並計劃在2034年完全取消。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種重要的支持性的作法,值得參考和借鑒。

一夕之間轉變:利害關係人溝通

為了順利推動企業的綠色轉型,往往需要與供應商、投資人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企業內部可透過董事會教育訓練、工作坊等方式,凝聚高層對轉型的共識;對外,企業則須主動向供應商解釋綠色投資的長期效益,運用問卷調查、訓練課程等方式,幫助供應鏈建構良好觀念;或者是透過評估供應鏈風險,與上游供應商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推動整條供應鏈皆遵循永續經營理念。

其中,ERM時常幫忙一些大的品牌商去做相關的供應鏈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有很多種,有氣候風險,也有水、污染、生態等各種風險。比如從廠址來調查環境影響,或從利害關係人,董事會的董事成員,分公司的主要幹部,或者是往來密切的零件供應商等等,諸如此類。最重要是瞭解了可能面對的風險,並知道如何因應,形塑公司政策,達成溝通目的,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形成共識,或提升整體的ESG意識,這樣才能讓溝通發揮效果。

綜觀永續轉型,企業可談的議題面向非常廣。從環境面可以談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水管理、廢棄物/汙染等主題。還有些企業關注勞動權益,職業健康、安全,或者是人權的保護、動物福利等等,甚至於公司治理。

所以供應鏈管理是個大議題,企業清楚掌握自己想講的ESG主題,有助於形成內部共識。永續轉型正是當前的潮流。企業固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但若能改變認知並擁抱轉型,主動適應新的永續經營模式,方能與時俱進,相信在未來的綠色經濟中,也才能賺得一席之地。

碳費會不會帶來綠色通膨?就看執政者的決心了。

責任編輯:張薰云
核稿編輯:管婺媛
 

企業永續發展 綠色通膨 綠色轉型 碳費 CBAM ESG 風險評估 IRA
商周ESG
商周ESG
商業周刊
展開箭頭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