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還在溫水煮青蛙!」學者痛批政府政策遲緩 正拖累台企轉型腳步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 永續投資

「還在溫水煮青蛙!」學者痛批政府政策遲緩 正拖累台企轉型腳步

「還在溫水煮青蛙!」學者痛批政府政策遲緩 正拖累台企轉型腳步
台大風險中心獨家分析:中小企業對TCFD認知不足,恐影響品牌方碳含量,拉低台灣競爭力。 (攝影者:張家毓)
撰文者:張薰云
商周ESG 2023/12/04
摘要
  1. 本文簡介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調查結果,針對企業的ESG觀念理解程度與產業界的碳競爭力,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提出建言。
  2. 調查結果可知,台灣過去以保護企業為主的政策,現在卻反倒使企業裹足不前,缺乏減碳與建設綠電之動力。
  3. 相對地,金管會的綠色金融方案,推動企業進行碳盤查、設定碳中和目標與撰寫永續報告書,幫助企業接軌國際、維持競爭力。

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關鍵,但根據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的調查卻發現,台灣上市企業在減碳作為上表現不錯,但大企業的供應鏈——中小企業,卻出現「永續斷鏈」危機!主因,就出在政策引導力不足!

台大風險中心公開獨家分析

台灣有157萬家中小企業,其中有16萬間製造業。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認為,這16萬製造業肩負著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跨國企業的範疇三碳排*註1。「若不進行供應鏈的輔導與盤查,就會影響到品牌方的碳含量,」周桂田表示。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執行的2023年碳競爭力調查,從382間上市企業,回收了194份問卷。同時,台大風險中心也調查了,資本額1億元以上的中小企業體對TCFD認知的程度,共抽樣調查900間企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CFD(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是一種財務報告框架,可幫助企業評估應對氣候變遷時,可能遇到的狀況並進行風險管理。簡而言之,對TCFD有所認知、甚至執行,可提升企業的氣候治理能力。周主任觀察兩份報告發現,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出現認知「斷鏈」

商周所調查的上市企業中,包含了台灣前30大的製造業,他們包辦了全台碳排放量的4成3,可說是排碳大戶。這30家中有28家都已經撰寫了TCFD報告。

然而,在台大風險中心的調查卻顯示,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企業中,知道TCFD的只有65%,資本額5億元以上的企業中,聽過TCFD的掉到52%,1億元以上的企業更只剩下23%,已經不到20億元組的一半。

台大風險中心分析調查結果,發現中小企業對TCFD的認知與大企業有明顯差距。 (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提供簡報。)

「這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周桂田表示,這顯示出台灣企業對TCFD的認知出現嚴重落差。大企業或說有國際貿易需求的企業,因應國際法遵需求與供應鏈減排壓力,必須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必須寫TCFD報告;然而中小企業卻還沒認知到氣候風險,遑論於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在企業對旗下供應鏈碳盤查部分,商周碳競爭力調查顯示,以電子業近7成為最高,其次是高碳排製造業、佔5成,而金融業中,會對投融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盤點的比例則只有7成5。

內部碳定價政策的落後與遲疑不定

前面提及的前30大排碳大戶的企業中,有28間實施TCFD,不過只有7間進行內部碳定價。內部碳定價政策可以幫助企業重視排碳成本,應對國際碳邊境稅制的影響。然而為何對氣候治理有所認知的企業,卻沒有實施碳定價政策?(延伸閱讀:通膨時代收碳費?

周桂田直指,政府的政策引導,具有絕對影響力。他指出,過去台灣身為發展中國家,政府為了保護企業,不敢過度使用嚴厲的政策手段,驅使企業的創新行動;但滄海桑田,台灣已經成長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若政府政策更加遲緩,會使企業更加毫無作為,我們說這就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周桂田表示。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
「若政府政策更加遲緩,會使企業更加毫無作為,我們說這就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周桂田表示。 (攝影者:張家毓)

從去年(2022)的調查數據可看到,有超過9成的企業不了解環保署(現已升格為環境部)正在制定碳定價政策。經過一年認知比例也許有拉高,但「問題就在於,公司要不要實施內部碳定價,端看於懸而未決的碳費費率,」周桂田說明。

如今《氣候變遷因應法》在今年初通過,並陸續補上實施期程與碳費施行架構等子法;然而從去年到今年的調查數據,仍看到有實施內部碳定價的企業屬於少數,不到2成6。「各位可以看到,這就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周桂田說。

不只碳定價… 建置綠電動力也不足

除了內部碳定價政策受政策不明影響,台灣企業對再生能源建置的興趣缺缺、設備成長量遲緩,也與政策驅動力不足有關。

在這兩年的商周碳競爭力調查中,有在公司內建設再生能設備的企業從5成5成長到5成9,漲幅不到5%;台大風險中心的調查結果也相仿,近半數企業根本沒有感受到應該設置再生能設備的壓力,而有設置再生能的企業中,最大的壓力源來自「法規規範」(30%)。

周桂田進一步說明,現在電業法對「用電大戶」的定義太寬鬆,目前規定每月耗電5千瓩以上的製造業或企業,必須設置10%的綠能建置容量。這個規定已經上路兩年,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增綠」的動能仍有限,可見企業並未感覺到壓力。

他建議,政府是時候檢討《電業法》的「用電大戶條款」,可下修用電量至8百瓩,上調義務容量,或要求可公開名單,讓社會大眾監督。

周桂田說明,電業法對「用電大戶」的定義太寬鬆,導致企業「增綠」的動能仍有限,並未感覺到壓力。 (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提供簡報。)

綠色金融之箭:企業永續轉型的驅動力

雖然部分產業、中小企業在淨零行動上較落後,但政策引導力道強勁的金融業,卻表現出色。周桂田認為,值得肯定。

因應金管會提出綠色金融方案1.0、2.0到現在3.0,企業執行碳揭露的準則與架構都逐漸朝國際標準靠攏,如SASB與前所提及的TCFD。在金管會的政策中,已經納入國際標準架構,從商周兩年的調查數據對照可看見,進行TCFD的企業與按照SASB架構揭露的企業,都有顯著的進步。且填答企業中,有8成都表示有碳中和的目標。

從商周兩年的調查數據對照可看見,進行TCFD的企業與按照SASB架構揭露的企業,都有顯著的進步。 (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提供簡報。)

台灣在過去20多年來,能源轉型的腳步已經落後其他國家10多年了,如今訂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需要靠政策加強推動力道,更快速因應,減輕企業對內對外的壓力。

註1:範疇三碳排,指的是一間企業的間接排放量,如員工差旅、產品生命週期等,上下游供應商所排放的碳,則是製造業主要的範疇三碳排放量來源。

核稿編輯:管婺媛

延伸閱讀:碳競爭力100強榜單出列》

減碳 綠電 綠色金融 氣候治理 製造業 碳定價 TCFD 周桂田 氣候政策
商周ESG
商周ESG
商業周刊
展開箭頭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