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74歲水泥廠六年就減碳34%

環境「壞小子」變身 台泥創造循環工廠奇蹟

(攝影者.程思迪)

這是一個最污染的行業,努力變身綠色企業的故事。

正當全球所有環保的焦點,都聚焦在溫室效應氣體的減量,偏偏水泥業,生來就注定是一個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七%,估計都來自水泥製造過程;每生產一公噸水泥,平均就會排放○.八公噸二氧化碳,比率高得驚人。

台泥自從一九四六年成立以來,它在人們印象中,就是那支排放黑煙的工廠煙囪,是滿載礦石而塵土飛揚的砂石車,是開著怪手挖空台灣群山美景。一個只會破壞環境的壞小子。

但從二○一七年張安平接手董事長起,台泥卻改變了自我定義。它要擺脫包袱,致力成為一家,專門處理大自然與人類複雜關係的綠色企業。

一個黑手師傅,究竟要如何,才能變身成綠色型男?

為回應減碳要求最為積極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今年七月,台泥通過目標的設定,要在二○二五年之前,總排碳量降低一一%。

不過是制定一個數字目標,會有多難?「感受一下,參與SBT的企業,台灣只有十一家,中國十四家,香港八家,」ESG評鑑新創妙盈執行長涂鑒彧說,而其中屬於傳產高污染又完成目標設定的,兩岸三地就只有台泥一家。

■排名1:中國鋼鐵

■排名2:台達化學
■排名3:台灣水泥
(排名贏營收比它大7倍的中國建材、比它大4倍的海螺水泥等中國同業)
■排名4:南亞塑膠
■排名5:榮成紙業
■排名6:上緯投控
■排名7:聯成化學
■排名8:興農
■排名9:東和鋼鐵
■排名10:信昌化工

註:本表為妙盈兩岸三地原材料業ESG排名
資料來源:妙盈 整理:吳和懋

其實本來對減碳,只知埋頭苦幹的台泥,並不熟悉如何與國際標準接軌。所以當他們一發現SBT,就評估決定參與。「有了國際目標可以依循,反而幫助我們更快聚焦。」台泥研究室章興國博士說。

耗電、用水目標都超達成
背後是業務、設備全員週會的努力

而這也意味著台泥要面對於水泥業極高度的挑戰。例如,對於耗電造成的「間接排放」,台泥的目標是減少三二%,「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等於要把現有的耗電再降三成,是非常大的挑戰,」台泥工務部資深協理王建全說,目前台泥用電,已經是全台同業最低。為了提升餘熱發電效率,估計要大幅汰換二十年前的設備,未來五年加碼投入三十五億元。

但真正決定減碳成敗,卻是水泥的「配方」,因為若不改變水泥原料,造成的碳排放絕難降低。偏偏這個難關,想要模仿也沒有對象,只能靠自己動腦摸索。因為和歐洲、日本同業可以大量添加廢棄物不同,台泥受限於國內法規,只能以少數替代原料,如煉鋼廠廢棄的還原碴取代原料,一項項嘗試減少碳排。二○一九年的碳排放總量與六年前相比,已減少三四%。

此外,每年水泥廠用水量都持續減少,前年減少二七%、去年減少二四%。碳捕獲的二氧化碳,也從二○一六年的兩百噸,累計到一九年的三百五十五噸。根據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剛發表的報告指出,台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占台灣工業的二.九%,比起台塑化的一八.六%、中鋼的一四.四%,相對少非常多。

■水泥製程產生事業廢棄物量:0

■處理台灣工業廢棄物總量占4%
■碳排放總量比6年前-34%
■粉塵量比3年前-25%
■用水量比1年前-24%

■台灣第1 家承諾並設定SBT(科學基礎減碳)目標的傳產業者

■花蓮和平廠》
.全球唯一:無灰塘(掩埋場)環保電廠
.亞洲首創:港、電、廠三合一循環經濟園區
.台灣第1座:重工業觀光工廠
.歐盟認證工業生態港(Eco-Ports)

資料來源:2019年台泥CSR報告書
整理:吳和懋

為何能有這樣的超達成?為了讓台泥和平廠長魏家珮多攢出一點減排量,生產部門要想辦法,盡可能去使用替代原料、替代燃料;工程部門就得去改善設備,確保替代原料、燃料送進來,設備仍能夠正常運轉,還要減少電力的損耗。

就算是花錢更新餘熱設備,也要評估外購的系統哪個最有利,要從廠內的空間評估,工程配在哪裡最理想、甚至動線最漂亮。所以不論是負責礦物、業務、設備、製程,所有人都必須參與減碳週會。只有了解每一個細節,能貢獻什麼心力,才能在每一個步驟上減排降耗。

其實和平廠減碳行動,台泥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從和平港口看向礦山,山路間不見塵土飛揚,也沒有砂石車魚貫進出。台泥的山頭不見挖土機的抓痕,仍是群樹環繞,完全看不出開採的痕跡。因為從一九八七年起就開始投入的豎井採集法,讓台泥做得到「挖礦不見礦」。

和平廠循環經濟稱冠全亞洲
水泥、電廠互用廢棄物,達到零廢料

魏家珮從半山腰,指向上方七百公尺高,遠在視野之外的山頂,那裡才是水泥的採礦據點。三套垂直穿山的「豎井」,讓礦石靠重力從山頂落到山下,再走輸送帶回到水泥廠,全程三.七公里都是封閉運輸,等於一天就能減少七百趟車次進出,相當於一年減少六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山腰下的和平港工業區,則將港口、火力發電、水泥廠三合一,更是亞洲唯一的循環經濟模式。港口送進原料,電廠與水泥廠之間互相利用廢棄物,讓送出廠的只有水泥、電力、二氧化碳三樣,做到零廢料。「循環經濟大家都看循環,但是真的亮點,還是循環之後的經濟效益,」涂鑒彧說。

「一個工程的推動,其實從idea(點子)到設計,一直到執行,每一個步驟都有它一定要解決的問題,」既然法規限制暫時無解,王建全動員員工腦筋急轉彎,海搜所有可能的替代原料、替代燃料。

例如一聽說生質燃料,燒廢草減碳效果似乎比燒廢木屑更好,工務部就找上宜蘭大學園藝學系助理教授黃志偉取經。一問才發現就連燒草也講究種類,草源從何而來,怎麼運輸,都是要一一克服的問題。

可以說,台泥在ESG的道路上,為了專業的E(環境)議題,幾乎是一千多名員工全體動員。而且,每減少一分,下一步挑戰就更困難。

但即便如此,台泥卻因為遭遇對外溝通的S(社會)風險,讓轉型綠色企業的信心,差點帶來重重一擊。

二○一九年六月六日,台泥水泥窯處理花蓮垃圾的公聽會,在和平村召開。約三十位在地民眾,舉著標語在會場外鳴笛抗議。

台泥與和平村民之間,存在著心理上的高牆。對和平村民來說,自二○○○年和平廠設廠以來,帶來的只有污染。民眾的抗議,也讓台泥反省到,對於長年的鄰居少了實質的互動與關心。

這讓張安平下定決心,要敞開台泥的大門,讓村民與外界看個清楚。去年六月起籌備、花三個月興建,原本和平廠倉庫用地,如期在今年一月配合蘇花改通車,變身所有人能免費到訪的台泥DAKA園區。

坐落花蓮和平村的台泥DAKA園區,是台灣首座重工業觀光工廠,8個月吸引130萬人次。它不只是台泥減碳的監督者,也為一千多位居民帶來新的工作機會與商機。

坐落花蓮和平村的台泥DAKA園區,是台灣首座重工業觀光工廠,8個月吸引130萬人次。它不只是台泥減碳的監督者,也為一千多位居民帶來新的工作機會與商機。(攝影者:程思迪)|放大原圖

蓋觀光工廠,對鄰里敞開大門
從「努力不被罵」,到一起改造社區

「光端午節四天就來了四萬五千人,所有人眼睛都睜得大大的(看著工廠),」王建全說。其實張安平的手機,就藏有全球所有工廠數據的儀表板,一有任何警訊,他與現場員工都第一個知道。他們要讓民眾看到一個完全無污染的台泥!

魏家珮每天盯著煙囪,比來訪的遊客更緊張。他現在的角色,不只管水泥廠減碳,還要管觀光園區。「現在我連霜淇淋都要賣!」一天到訪的光遊覽車就有一百三十輛。

「以前只想把專業做好,只要不被(村民)罵就好,」和平廠的經理蕭志政,自己也當了和平村民二十年,「現在才發現,原來溝通的力量這麼大,可以一起去想怎麼改造這個地方。」

無論減碳節能,或是回饋鄉里,現在已經變成台泥員工心中的「必然」,甚至有挑戰更高目標的企圖心。從張安平接任以來,台泥二○一九年的營收超過一千二百億元,獲利金額更是創下歷史新高。他總會要求:「為什麼要向國際標準看齊?我們可以比國際標準更快做到!」

「台泥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去好好的發揮?」從王建全看來,未來五十年內很難找到水泥的替代品。「在全球一年四十億公噸水泥的生產過程中,綠化可以幫地球做多少事?」

只是賺錢獲利,對張安平或台泥幹部來說已是易如反掌。轉型綠色企業,才是他們想要的挑戰。

從三年前上任之際,張安平就曾宣布未來十年內,綠能環保要占台泥的三成營收。就讓大家拭目以待,穿上綠色外衣的台泥,有沒有可能,再示範一次意想不到的減碳驚奇?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