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銀髮族

共有 394 則相關文章

國際

「卒婚」是日本社會近年來逐漸被接受的婚姻關係。這個詞源自作家杉山由美子於2004年的著作《卒婚的提案》,意思是夫妻雖維持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但不再互相干涉對方,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模式與傳統離婚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卒婚沒有解除法律的婚姻關係,也不一定要分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雙方同意彼此擁有新的感情,而這些行為在過去往往被視為不忠。 卒婚反映了日本社會的變遷。隨著人均壽命延長至90歲,夫妻共同生活的時間也不斷增加。許多夫妻在子女成年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進而發現彼此之間的興趣和價值觀已出現巨大差異。 這導致不少人選擇在精神層面「卒業」(日文的畢業),透過卒婚(從婚姻畢業)追求個人自由。而且,相較於離婚涉及的法律程序和財產分割,卒婚也能避免這些法律和財務問題。 現年60歲、住在靜岡市的山本美智子說,孩子成年後,丈夫提議他們可以按照各自的生活節奏過日子。雖然他們仍住在一起,到了週末時丈夫會去釣魚,她則參加朋友聚會或音樂會。洗衣、煮飯等家務也各自處理。她強調,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沒有影響夫妻感情,反而讓他們的關係更輕鬆自在。 像是日本演藝圈知名夫妻加山雄三、清水明也曾公開宣布卒婚宣言,也讓日本社會對卒婚有更多的認識。 卒婚會有哪些問題? 不過,選擇卒婚並非毫無挑戰。即使夫妻同意彼此不再干涉對方的生活,但其中一方若與第三人發展感情,仍可能產生法律糾紛。 即使雙方同意各自擁有戀愛自由,仍可能出現嫉妒或不滿的情緒。有些同意卒婚的男性,發現妻子擁有新的感情對象時,會忍不住追問對方,最後導致關係惡化。 經濟壓力也是卒婚生活不可忽視的挑戰。由於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仍然存在,夫妻在財務上仍需相互扶養。如果其中一方無法完全自立,另一方就必須繼續承擔生活費用。這對於希望在卒婚後追求新戀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 此外,社會對卒婚的接受度目前仍然有限,部分夫妻即使有此想法,也會因顧慮周圍的輿論而裹足不前。根據調查,雖然約有3成受訪者表示對卒婚感興趣,但真正實行的人僅有0.7%。許多夫妻雖然對此有意願,但常因缺乏雙方共識而無法落實。 律師建議,決定卒婚前該做這些事 對於選擇卒婚的夫妻而言,事前的溝通和協議至關重要。 律師建議,最好能在卒婚前擬好書面協議,以免未來產生糾紛。特別是在健康或生活安排上,例如生病時的照護責任或家務分擔,都應提前談好明確的規範。 雖然卒婚表面上看來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但若是沒有妥善處理好細節,反而可能成為夫妻關係的另一種挑戰。 有些夫妻會覺得卒婚是一種積極而理性的選擇,讓彼此能不受束縛的追求個人生活。然而,這種模式仍需時間讓社會接納。 部分律師以及社會研究者強調,選擇卒婚不等於放棄婚姻,而是一種重新定義關係的方式。卒婚代表了現代夫妻對於自由和責任的新理解。它不是婚姻的終結,而是透過另一種形式延續,重點在於雙方互相尊重與理解。 隨著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卒婚可能會越來越普遍。夫妻在決定採取卒婚前,都需要仔細評估可能面臨的挑戰與風險。對那些願意嘗試的人而言,卒婚或許能在漫長的伴侶關係中創造出新的幸福契機,讓彼此過上獨立又豐富的晚年生活。...

2024.11.01

生活

根據倫敦商學院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的《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一書,未來將進入「人生百年」時代,而大家都希望盡可能健康的度過這段人生。 我曾訪問過團隊醫療論壇的主持人秋山和宏,他同時也是一名醫師。雖然有點長,以下仍將引用他所說的內容。 「隨著醫療的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大幅延長。當然,飲食生活穩定等也是重要因素,而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無論男女,與戰後相比都延長了30歲以上。 另一方面,儘管人們的壽命延長,臥床不起等生活無法自理的時間正在增加,這也是事實。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0年提出『健康壽命』的概念,其計算方式是:平均壽命減去無法生活自理的期間。 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的差距,在日本大約是10年,這代表需要醫療或照護的期間大約長達10年,而這個『人生最後10年的問題』就成了要緊的課題。 也有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男性人生的最後10年,活得精神飽滿卻在最後突然駕鶴西歸的人約10%、逐漸老化的人約70%,最後臥病在床的人則約20%。 在人生最後10年的問題中,先是逐漸無法行走,接著因為吞嚥障礙而無法進食,最後出現認知障礙,導致生活無法自理。 而防止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維持肌肉量。 因老化或疾病,導致肌肉量減少的狀態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Sarco:肌肉,Penia:減少)。只要維持肌肉量,能夠健康步行的期間就會延長。除此之外,舌頭與上下顎等肌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 據說,β-類澱粉蛋白的累積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運動則可以看到改善的效果。 再者,現在也發現人類若感染或受傷,身體會燃燒肌肉,而非靠點滴的能量與之對抗。手術對身體而言也屬於一種外傷,因此若肌肉量不足,即使手術成功,體力也無法負荷,將提高風險。因此,最近也有越來越多術前診斷將體力列入評估。」 靠走路維持肌肉量 維持肌肉量,對於在「人生百年」時代能夠活得健康長壽是至關重要的。 而維持肌肉量的方法之一,就是盡量多走路。也就是說,走路是關鍵流程CSF,而步數等則是KPI。閱讀關於走路的文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意見,例如多走路是好的,或者走太多並不好。 我想每個人的效果差異可能很大。我自己的目標是每天走1萬5000步。換算起來,我每10分鐘可以走1000步,所以相當於一天要走150分鐘。 維持肌肉量的關鍵流程是走路,因此KPI就是設定每日要走的步數。來源:今周刊出版提供 我現在以早上或是下班回家途中散步的方式來達成這個步數目標。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主管必看!最強KPI管理術》 {DS_BOX_38521}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21

國際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資料顯示,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人口(15~64歲)將加速減少。因此,如何讓「健康而且還有工作意願」的65~74歲族群,依舊可以對社會付出貢獻,成為解決日本缺工的關鍵。 雖然,日本政府對高齡者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社會普遍都將超過65歲的人視為高齡者。高齡族群不僅能領取「厚生年金」,還可以使用長照的「介護保險」服務。但由於定義高齡者的年紀,將影響到眾多社福政策,因此日本政府至今仍沒有明確的定義。 日本興起「高齡打零工」 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日本的高齡族群與1990年代相比年輕10歲。現代的高齡者普遍健康、活力十足。 日本65歲以上人口年齡分佈。來源:Timee 神戶松蔭女子學院大學楠木新教授指出,為了讓65歲以上、有意願的人能繼續工作,法規上就不需要他們定義為高齡者。他強調,日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能有效安排高齡者與職缺的勞動市場。 楠木新教授的看法,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越來越多的高齡者開始利用手機App尋找工作,特別是「打零工」。 這種新興的工作方式,對於高齡者或企業而言,都有一定的便利性。透過App,雇主可以快速找到臨時工,高齡者也能靈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及經濟需求,選擇適合的工作。 70歲奶奶打掃廁所賺生活費 一位住在東京都板橋區,現年70歲的小內夜子奶奶,每天都會使用一款「タイミー」的零工App。從出勤紀錄來看,她已經打了480次零工。 小內奶奶的丈夫在3年前過世,現在一人獨居。每月可領厚生年金3萬日圓,再加上打工可拿到7萬日圓。每週工作幾次、每次4小時,負責清潔廁所和垃圾場。同事有6人,多數是70歲以上。 她持續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需要,但她笑著說:「出去和人交流是防止失智症的最佳方法。」 根據タイミー公司統計,截至2024年3月,65歲以上的用戶已超過5.1萬人,比2023年成長了2.1倍。 這些高齡人士選擇打零工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些人是為了維持健康、有人想賺取生活費、也有人單純不想浪費時間。 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透過打零工,保持與社會的聯繫,以免心理上感到被社會疏遠。 日本打零工市場規模持續成長 其實在日本,這類專門提供零工媒合的手機應用程式還不少,像是知名的二手平台電商Mercari的「メルカリハロ」,或是人力銀行Recruit也有一款專門提供打零工的App,這些平台的興起,為高齡族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調查,預計到2025年,日本打零工中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824億日圓,比2024年同期成長27.2%。 不過,這種不穩定的工作方式也讓人感到擔憂。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木下秀雄指出,這些打零工的高齡族群,生活品質普遍令人擔憂,特別是一輩子從事打零工的人,很可能因為退休生活面臨經濟挑戰,才會選擇四處打工。 不過從整體來看,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已衝擊到勞動結構,高齡族群的定義和就業方式也發生大幅變化。許多高齡族群身體依然健康,也渴望參與社會,透過手機App找工作,成為他們的人生新選擇。 這的確有助於提升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也能同時緩解缺工問題。然而,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和就業機會,便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0

職場

2021年電視在《紀錄》(다큐온)節目上播出的影片,標題為「3位愉快同居的奶奶」,內容講述了當時68歲的3位同齡女性老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雖然和朋友們共同生活並一起變老的故事很有趣,但她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們聚集了村裡的獨居老奶奶,在家開設繪畫教室、表演打擊樂、一起探訪美食店家等,親自打造自己想生活的村莊。 從2021年開始,附近共同育兒的共同體「山北小遊樂場」的孩子們,每隔一周就會到她們的家——「鹿頸香」,在大片的草坪上奔跑、玩水槍遊戲。邁入老年的3位女性彼此依靠著生活,她們關懷擁抱村裡的老人,接著再把這份照顧的心擴大到孩子們身上。 3個人200歲的晚年生活 2009年,沈在植(심재식)偶然透過旅行結識的朋友介紹,買了一塊地來蓋房子,並和自己的50年知己李慧玉(이혜옥)共同生活。幾年後她們又在村裡結交到朋友李京玉(이경옥),之後李京玉也加入,3人開始一起生活。 一生不婚的沈在植和李慧玉在同一家公司擔任管理理事長與廠長。李京玉表示,丈夫去世後,原本獨居的房子突然要被賣掉,就決定暫時待到找到房子為止,結果就一直住下來了。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經常會幻想老後的田園生活,但馬上放棄的決定性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家附近沒有醫院。沈在植表示:「實際生活過後,就會發現那只不過是無謂的恐懼。」 「來到這裡之後,我和李京玉的鼻炎問題就消失了,因為空氣好,又常常運動。在城市裡,我們每個月去2、3次醫院,而在這裡,大概一年才去2、3次吧?首先,附近有衛生所,大醫院離這裡需要30到40分鐘,其實花的時間跟首爾也一樣啊,醫院遠一點也不會感到不方便。」 3人分別管理各自擅長的事,沈在植和李京玉主要負責飲食與打掃,李慧玉主要負責院子和管理樹木。雖然共同生活,但她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房間和車子。她們都是領年金過日子的人,每人每月拿30萬韓圓(約新台幣7000元)作為共同生活費。 沈在植也提醒共同生活的祕訣:「若想一起生活的話,要是奇數會比較好,如果全體人員是雙數,就很難表決。」李慧玉說:「3人一起生活,多虧了彼此的照顧,我們建立起了明確的信任。」相互照顧並非什麼了不起的事,只是一起準備健康的飲食、一起照顧日常起居、一起擔心困難的事情,但相互照顧所創造出的日常差異非常大。 在共同生活前曾努力抗癌過的李京玉表示,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差異。「我獨自生活了14年左右,3人能一起生活真的很幸運。自從住在這裡以後,我會按時吃早餐,生病就互相照顧、幫彼此拿藥,這部分真的很好。獨居的時候就只能一個人難受,別人不會知道。但住在這裡能看到朋友們替我擔心,讓我覺得:『啊,有這麼替我著想的朋友,就像媽媽一樣。』心裡也會舒服許多。還有,共同生活這件事,最棒的部分就是旅行。獨自生活時,即使心裡想去旅行也不會有那個念頭,但因為是3個人住一起,就會直接說:『欸,走吧!』隨時都可以去玩。」 一輩子過著不同生活的人要共同生活並不容易。沈在植說:「當我們還是朋友時,我以為彼此已經很熟了,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後發現,100件事中有99件的意見是不一樣的。」 「要是我年輕一點的話,我們早就分開了。之前我要搬來這裡時,大姊反對說:『幹嘛去山谷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但當我覺得3人一起生活很累,想要分開時,姊姊們卻又反對說:『你會餓死。』這句話好像也是對的,因為不知道該拿這個大房子怎麼辦,所以還是得忍耐。然而到了70歲,心態就變了。吃飯時看著她們的臉我會突然想,我們3人之中一定有人會先走,那我會活到什麼時候呢?就產生了我想在有生之年好好對待彼此的深情想法。」 李慧玉幫腔說:「只要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大影響,即便看到不順眼的事,我也會裝作沒看到,這就是隨年齡增長所習得的能力。」 「即便告訴對方自己看了不順眼,2人也只會打起來而已,怎麼可能去贏過對方呢?雖然不曉得忍耐和放棄的分別,但這個年紀一個人生活又有什麼好呢?3人一起住還是比一個人住好,所以就讓事情過去吧。只要不去在意朋友與我的不同之處就行了,只要不在乎就不會爭吵。」 鄰里的相互照顧 李慧玉偶爾會開著熟人給的二手廂型車,帶著村裡的8位獨居老奶奶一起去一趟美食之旅。不僅如此,鹿頸香還會經常舉辦讓村裡老奶奶們參與的農樂、打擊樂與繪畫等課程。 從2014年開始,原本和村民們邊喝咖啡邊聊天的聚會逐漸發展成社團聚會,2015年把菜園改為草坪後,家裡的院子就成了村裡的遊樂場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禁止室內聚會,2020年從春天到秋天,她們都是在院子裡搭天幕繼續經營戶外天幕教室。一到前院教室上課的日子,李慧玉就會開著廂型車去把老人家載過來。教學器材與聘請講師的費用,有農漁村希望財團和驪州市終身學習中心的補助。 這個不曾在敬老院舉辦任何學習活動的村子,隨著鹿頸香的進駐,村裡的老人家了解到學習的樂趣。畫展和打擊表演對他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某位老奶奶生平頭一次拿起色鉛筆,就是在院子的課堂上。從2021年開始,山北小遊樂場的孩子們隔周會來玩,老人家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做零食給他們吃,這又成了鹿頸香的另一項工作了。 「大家會以為鄉下的孩子們應該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們只是去學校和補習班而已,孩子們能聚在一起的空間太小了,所以我就讓他們來這裡玩。孩子是我們的小小朋友,他們會玩到晚上媽媽來接他們為止,希望這個村子能夠成為讓大家一起帶著孩子們搬來的地方。」(沈在植) 為孩子們準備的零食費每月需要20萬韓圓(約新台幣4700百元)左右,這項費用就由她們3人負責。3人不僅要共同生活,還要花費金錢、時間、精力進行村裡的共同體活動,她們這麼做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因為很好玩。 「我是因為好玩才和居民相處,是為了繼續做有趣的事才會這樣做的。2022年已經做第7年了,這都是沒有事先計畫的,想嘗試的話就當下直接行動而已,試一下才知道。」(李慧玉) 今後會怎麼樣呢?當被問到有什麼計畫時,3人搖搖手表示她們對未來沒有任何想像和計畫。 「我們現在70歲了,明天都可能會死掉,還要計畫什麼呢?工作時寫的報告也不會百分之百執行啊,我們也是一樣,這個院子一開始是菜園,現在變成草坪了,大家就在這裡玩耍。明天會變怎樣也不知道,我們真的沒有計畫,只有『試一次吧』這類當下的願望。對於來這裡玩的孩子們,我也不抱什麼期待,只要他們長大後記得,以前農村的3個奶奶對我們很好,我們也要好好對待別人,這樣就可以了。我們就是因為好玩才這樣做,想到什麼就去嘗試,能做就做,僅此而已。」(沈在植) 她們搬來時原本只有18戶的村子現在變成了30戶。雖然她們保守的表示:「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影響。」但從她們居住的朱綠里三號區的戶數增加量來看,她們引起的照顧良性循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她們在村裡一起變老,相互照顧的風氣也在村中穩固的照顧基地裡成長著。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SOLO女子圖鑑》 {DS_BOX_38442}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29

國際

義大利是歐洲聯盟成員中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國家,每4人就有1人年齡超過65歲,因此,世界上最快的90歲女子短跑運動員來自這個國家也就不足為奇。 路透社報導,馬曾加(Emma Maria Mazzenga)本月以51秒47跑完室外200公尺比賽,打破90歲及以上年齡組別的女子世界紀錄。 馬曾加出生於1933年8月1日,是義大利田徑界鮮為人知的明星之一,她目前保持著5項世界紀錄、9項歐洲紀錄,以及在短跑大師賽中取得28項義大利各個類別的最佳成績。短跑大師賽是按年齡分組、為較年長跑者舉辦的競技比賽。 馬曾加5日打破日本選手齋藤恵美子於2022年創下的53秒35紀錄後謙虛地說:「我很高興,也很滿意,還有一點驚訝,因為我沒想到自己跑得那麼快。」 世界大師田徑錦標賽由世界大師田徑協會(World Masters Athletics)舉辦,50歲及以上組別的女子200公尺世界紀錄保持者為牙買加-斯洛維尼亞運動員奧提(Merlene Ottey),成績是24秒33;70歲及以上組別的女子紀錄由德國的麥爾(Ingrid Meier)保持,成績是31秒30。 這項競賽甚至有100歲及以上女子組的紀錄,保持者為美國的佛里曼(Diane Friedman),成績是1分29秒79。 如同許多運動員在比賽中會遵循特定儀式,馬曾加跑步時絕對不穿襪子,而且從不穿與訓練時相同的運動鞋。 她還喜歡和其他選手一起喝杯啤酒慶祝成功,雖然她在90歲及以上的組別通常沒有競爭對手。 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5.18

生活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應該沒有人會想要失智,因為我們總會擔心哪一天如果自己失智了,可能就會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甚至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 如果失智是大腦退化,那訓練大腦就會不失智嗎? 有不少人會覺得失智症是大腦的退化,那麼依據用進廢退說,只要多刺激大腦,理論上就會讓自己比較不容易失智。雖然研究上確實發現了,即使是老人,只要進行強度夠強的訓練,都能夠提升記憶力、注意力等的認知能力。 但是,認知能力的提升,不一定等同就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目前最大的認知訓練計畫,是美國推動的ACTIVE計畫,這個計畫共有2802位參與者,分別進行了處理速度、記憶或邏輯推理的認知訓練。 在為期5至6週的過程,他們會接受約10個小時的認知訓練。在訓練結束後的測驗結果發現,訓練確實能提升老人在有訓練的認知活動的表現,但是對於沒有訓練的認知活動,其實是沒有幫助的。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後續的追蹤研究,在訓練後的1、2、3、5、10年後,他們都有進行後續追蹤。 在2年之後,記憶訓練對於老人的幫助基本上就已經消失了;處理速度的訓練,是維持比較好的;在5年後的追蹤研究中,他們發現有接受認知訓練的組別,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並沒有比未接受任何認知訓練的組低;然而,在10年後的追蹤研究中,他們發現當年接受處理速度訓練的組別,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起沒有接受訓練的組別低了29%。 目前還沒有15年的追蹤結果,所以也不知道過了5年之後,有無參加訓練,是否會影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若依循這樣的結果,你可能會想著,到底他們是做怎麼樣的處理速度訓練,我要趕緊做這樣的訓練,才能讓自己不失智。我覺得有訓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你是抱持著一種:只要訓練了,我就不會失智的心情,你應該會感到失望的。因為時間隔了那麼久,在這10年中,可能發生了很多不同的事情,有可能跟訓練無關的因素,才是真正導致那些老人比較不會失智的主因。從5年的追蹤結果,沒有發現訓練對於失智症是有預防效果的,就是一個很好的對比證據。 不要被誤導了 雖然不少研究會說明做了怎樣的訓練,可能改善人的認知能力。但是,改善認知能力,和你是否會罹患失智症,並沒有一個必然的因果關係。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智,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例如你若有家族性失智的基因,那麼就算你很努力,也可能難以逃過失智症的魔掌。 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追蹤性研究,可以讓我們知道究竟哪些因素,會降低人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現在充其量只能說,在做了這些訓練,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發現,對於老人的某些能力有助益,僅此而已。 如果真的不想失智,可以怎麼做? 在《刺胳針》(Lancet)2020年失智症的報導中提到,有12個風險因子,若可以避免,就有機會降低40%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大家可能會好奇,這麼多風險因子,只佔了40%,到底還有哪些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因子呢?其實年齡和基因是罹患失智症最重要的2個風險因子,不過年齡這個因子是不可控的,基因這個因子在基因治療還沒有普及之前,也只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預知風險,並不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對年齡未滿45歲的人來說,接受較多的教育,就是一個降低失智症風險的重要因子。對45歲至65歲的人來說,聽力受損、腦部創傷、高血壓、飲酒過度以及肥胖(BMI大於30),是重要的風險因子,其中又以聽力受損的影響最大。聽力沒有受損,就可以降低8%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對於65歲以上的人來說,抽菸、憂鬱、社交隔離、缺乏活動量、糖尿病以及空氣汙染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大家應該有發現,前面我們討論的認知訓練,並沒有被列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雖然認知訓練對於提升正常老人的認知功能有幫助,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認知訓練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至於近來被認為是萬靈丹的正念冥想,雖然有被應用在提供失智症患者的照護上,也被證實有延緩認知退化、提升幸福感等效果。但是,尚未有足夠多的證據證實正念冥想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目前僅有研究發現,正念冥想會調節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例如可以降低憂鬱的狀況等。仍須有長期追蹤的研究,才能夠提供直接證據,證實正念冥想會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變老不可怕》 {DS_BOX_3848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5

職場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以我2年半前退休時的親身經驗,可以理解突然脫離上班族身份的不安感。我參考了國外的文章,並融合自身的親身經驗,提供一份退休後的7大類、共21項活動清單給大家參考。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休閒活動篇 1.國內或國外旅遊 出國旅行、甚至環遊世界,是許多台灣人理想的退休活動,連我的日本老師都覺得台灣人很有錢,許多人常出國,一年出國好幾次好像變成退休族的最高榮譽標章。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能經常出國旅遊也沒關係,國內旅遊也很棒!我去年跟著導遊協會去環島,看到多年不見的東部海岸,真的非常感動。 2.運動 上健身課、騎單車、爬山、健行、露營,或去舞蹈教室學習國標舞、踢踏舞、日本舞等,都很能消磨時間。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知識學習篇 3.上課、考試 我有想過去考翻譯研究所或心理諮商研究所,但沒真正採取行動。不過在2017年到2019年間,我已經連續考了日文N3、N2、N1檢定,以及英、日語導遊和領隊等證照。尤其導遊和領隊考過之後還要去受訓,經過1年密集活動,退休症候群也沒了。如果退休後心情很低落,我很推薦上課、考試這些讓人深度忘憂的活動。 如果不想這麼嚴肅,也可以去社區大學報名課程,尤其在平日白天的課程,同學都是沒上班的同類。退休後不知如何自處的問題,去上課後很快就會消失。 4.學語言 我退休後繼續自修英文,每天看看英文新聞和影片;我也學日語,每週和日本老師聊天,一邊討論不同的話題,觀察日本人的表達方式,一邊也能了解日本人的生活觀念,是我退休生活的一大亮點。 5.學數位工具 我寫文章、架部落格,學學WordPress架網站的平台,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發現。如果你不愛寫東西,不妨試試錄影片上傳YouTube,也很消磨時間。 6.參加展覽和導覽活動 我之前報名了故宮博物院的課程,也參加中正紀念堂的特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免費聽導覽,參加這些活動不但可以消磨時間、外出走路健身,還能增廣見聞。 7.閱讀 心情不好的時候,拿本書窩在沙發上或去咖啡廳,療癒效果很顯著。在平日白天,找一家讓人有好心情的明亮書店翻翻書,你不會感到寂寞。也有人在圖書館待上半天,完全不花錢就可以充實過上半天。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興趣篇 8.不需投資裝備的興趣 我有想過學唱歌技巧⋯⋯。 9.需要投資裝備或材料的興趣 我試過攝影,上過一位得獎無數的老師開的課。雖然名稱是初級課程,費用也很便宜,但他級數太高了,光是外拍要帶的鏡頭,就讓我感覺攝影是個「錢坑」。我上了2次課就決定退費,改上手機攝影課。 手作 我試過手作拼布,還有手作乾燥花。拼布很能消磨時間,悶著頭縫著縫著、和同學聊聊天,大半天就過了;乾燥花可以當天完成,但相對的花錢速度也快,要量力而為。 烹飪 我沒去上烹飪課,是在家看影片自學。多多練習之後,有幾道拿手菜,會很有成就感。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家庭篇 10.打掃、重新佈置居家環境 台灣天氣潮濕,每天分區域打掃家裡各個角落,盡量減少家中的黴菌滋生,既消磨時間又能健身。每過一段時間就改變家裡的擺設,也可以變換心情。 11.陪伴長輩 2年多前退休時,我還沒預料到要面對老人家身體開始出現問題。陪伴父母的晚年是比想像中更難的過程,如何避免因為照顧父母而讓生活失衡,是分配退休時間的重要課題。 但能在退休後多多陪伴父母,我覺得是很棒的一件事。 12.帶孫子、孩子 你會想幫忙帶孫子嗎?現在晚婚化,如果退休得早,也有可能是陪伴自己的孩子。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社會活動篇 13.找朋友 退休夫婦可以找別的退休夫婦一起交流。但像我是一個人先退休,我就經營也是一個人退休的對象,像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起退休的同事,安排固定見面的時間聊聊天。 如果你有意願,可以考慮召集同學會,也能充實退休生活。 14.當志工 許多政府單位會需要志工,像是兒童相關的機構,就需要課後伴讀。我自己有興趣的是觀光景點的英、日語導覽。 15.參加社團 我有日語、英語學習的同好參加Toastmasters國際演講會,如果你很想練英文或日文,可以考慮參加,全台各地都有分會。 其他也有許多不錯的非營利組織,可以走入大自然,像是荒野保護協會、自然步道協會、野鳥協會等。 16.參與宗教團體活動 如果定期有參加宗教活動,會讓退休生活有一個支持重心,我聽過比較特別的是,一位朋友在教會專門主持婚姻觸礁的男性定期聚會,很有意義。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退而不休篇 17.寫作、經營部落格 我很感謝部落格帶給我的療癒效果,我喜歡記錄自己的想法。否則,以我這麼差的記憶力,很快忘光就會曾經發生什麼事。只是,建議心態上不要以部落格賺錢為首要目的,你很快就會放棄。還好寫部落格需要投入的金錢非常少,需要的只有保持紀律、投入時間寫作。 18.兼差或轉職 我有朋友退休後被找去當財務會計的兼差,每月雖然只需要1、2天的時間,一年仍有幾萬元的額外收入。另外像是外語導遊,也是可行的兼差選項。 關於轉職,我有位朋友很厲害,出身金融業,40歲轉行當皮拉提斯教練。媒體也報導有人5、60歲才轉行當瑜伽教練。不過對一般人來說,趁年輕就準備轉行,可能性比較高。 19.創業 創業也是選項,不過到了退休的年紀,容易想很多,特別是如果財務上還過得去,就更缺乏動力。對大部分人而言,創業適合在50歲前開始。 20.做自己的退休基金經理人 無論你對前面的退休清單有沒有興趣,管理自己的退休財務是一件避免不了的事。 建議你別只聽金融機構的建議,他們有自己的業績目標要達成。退休族得自己多做功課,不懂的東西不要投資,投資之前務必多看書,弄清楚之後才出手。 拉一個Excel表格計算你的資產配置,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有多少、公債和投資等級債有多少、定存有多少。 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為未來做準備 21.自己的老後照顧問題 前陣子看到一位日本人的部落格文章,他的父母同時失智,他退休後和老婆一起照顧父母,但實在撐不下去,所以讓父母住進養老院。兩人每個月要花費四十多萬日圓,但父母每個月領的年金只有20萬日圓,這差額就只能從他自己的退休金中支應,幾年下來共花了兩千多萬日圓,最後讓自己的退休金所剩無幾。於是他經營部落格,希望增加收入。 雖然這件事很沉重,卻是許多人將面臨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向這位日本人看齊,積極面對,及早規劃自己的老後照顧,總比不作為好。 當然,如果什麼都不想做,你覺得沒關係也可以。 *本文獲「嫺人的好日子」授權轉載,原文: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 ? 看看這21項,總有幾項可以~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