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不離婚卻各過各的「卒婚」生活,越來越被日本銀髮族接受 「卒婚」是日本社會近年來逐漸被接受的婚姻關係。這個詞源自作家杉山由美子於2004年的著作《卒婚的提案》,意思是夫妻雖維持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但不再互相干涉對方,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模式與傳統離婚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卒婚沒有解除法律的婚姻關係,也不一定要分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雙方同意彼此擁有新的感情,而這些行為在過去往往被視為不忠。 卒婚反映了日本社會的變遷。隨著人均壽命延長至90歲,夫妻共同生活的時間也不斷增加。許多夫妻在子女成年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進而發現彼此之間的興趣和價值觀已出現巨大差異。 這導致不少人選擇在精神層面「卒業」(日文的畢業),透過卒婚(從婚姻畢業)追求個人自由。而且,相較於離婚涉及的法律程序和財產分割,卒婚也能避免這些法律和財務問題。 現年60歲、住在靜岡市的山本美智子說,孩子成年後,丈夫提議他們可以按照各自的生活節奏過日子。雖然他們仍住在一起,到了週末時丈夫會去釣魚,她則參加朋友聚會或音樂會。洗衣、煮飯等家務也各自處理。她強調,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沒有影響夫妻感情,反而讓他們的關係更輕鬆自在。 像是日本演藝圈知名夫妻加山雄三、清水明也曾公開宣布卒婚宣言,也讓日本社會對卒婚有更多的認識。 卒婚會有哪些問題? 不過,選擇卒婚並非毫無挑戰。即使夫妻同意彼此不再干涉對方的生活,但其中一方若與第三人發展感情,仍可能產生法律糾紛。 即使雙方同意各自擁有戀愛自由,仍可能出現嫉妒或不滿的情緒。有些同意卒婚的男性,發現妻子擁有新的感情對象時,會忍不住追問對方,最後導致關係惡化。 經濟壓力也是卒婚生活不可忽視的挑戰。由於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仍然存在,夫妻在財務上仍需相互扶養。如果其中一方無法完全自立,另一方就必須繼續承擔生活費用。這對於希望在卒婚後追求新戀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 此外,社會對卒婚的接受度目前仍然有限,部分夫妻即使有此想法,也會因顧慮周圍的輿論而裹足不前。根據調查,雖然約有3成受訪者表示對卒婚感興趣,但真正實行的人僅有0.7%。許多夫妻雖然對此有意願,但常因缺乏雙方共識而無法落實。 律師建議,決定卒婚前該做這些事 對於選擇卒婚的夫妻而言,事前的溝通和協議至關重要。 律師建議,最好能在卒婚前擬好書面協議,以免未來產生糾紛。特別是在健康或生活安排上,例如生病時的照護責任或家務分擔,都應提前談好明確的規範。 雖然卒婚表面上看來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但若是沒有妥善處理好細節,反而可能成為夫妻關係的另一種挑戰。 有些夫妻會覺得卒婚是一種積極而理性的選擇,讓彼此能不受束縛的追求個人生活。然而,這種模式仍需時間讓社會接納。 部分律師以及社會研究者強調,選擇卒婚不等於放棄婚姻,而是一種重新定義關係的方式。卒婚代表了現代夫妻對於自由和責任的新理解。它不是婚姻的終結,而是透過另一種形式延續,重點在於雙方互相尊重與理解。 隨著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卒婚可能會越來越普遍。夫妻在決定採取卒婚前,都需要仔細評估可能面臨的挑戰與風險。對那些願意嘗試的人而言,卒婚或許能在漫長的伴侶關係中創造出新的幸福契機,讓彼此過上獨立又豐富的晚年生活。... 2024.11.01
生活 銀髮族拒絕肌少症,不必上健身房,一方法就能保持肌力 根據倫敦商學院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的《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一書,未來將進入「人生百年」時代,而大家都希望盡可能健康的度過這段人生。 我曾訪問過團隊醫療論壇的主持人秋山和宏,他同時也是一名醫師。雖然有點長,以下仍將引用他所說的內容。 「隨著醫療的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大幅延長。當然,飲食生活穩定等也是重要因素,而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無論男女,與戰後相比都延長了30歲以上。 另一方面,儘管人們的壽命延長,臥床不起等生活無法自理的時間正在增加,這也是事實。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0年提出『健康壽命』的概念,其計算方式是:平均壽命減去無法生活自理的期間。 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的差距,在日本大約是10年,這代表需要醫療或照護的期間大約長達10年,而這個『人生最後10年的問題』就成了要緊的課題。 也有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男性人生的最後10年,活得精神飽滿卻在最後突然駕鶴西歸的人約10%、逐漸老化的人約70%,最後臥病在床的人則約20%。 在人生最後10年的問題中,先是逐漸無法行走,接著因為吞嚥障礙而無法進食,最後出現認知障礙,導致生活無法自理。 而防止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維持肌肉量。 因老化或疾病,導致肌肉量減少的狀態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Sarco:肌肉,Penia:減少)。只要維持肌肉量,能夠健康步行的期間就會延長。除此之外,舌頭與上下顎等肌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 據說,β-類澱粉蛋白的累積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運動則可以看到改善的效果。 再者,現在也發現人類若感染或受傷,身體會燃燒肌肉,而非靠點滴的能量與之對抗。手術對身體而言也屬於一種外傷,因此若肌肉量不足,即使手術成功,體力也無法負荷,將提高風險。因此,最近也有越來越多術前診斷將體力列入評估。」 靠走路維持肌肉量 維持肌肉量,對於在「人生百年」時代能夠活得健康長壽是至關重要的。 而維持肌肉量的方法之一,就是盡量多走路。也就是說,走路是關鍵流程CSF,而步數等則是KPI。閱讀關於走路的文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意見,例如多走路是好的,或者走太多並不好。 我想每個人的效果差異可能很大。我自己的目標是每天走1萬5000步。換算起來,我每10分鐘可以走1000步,所以相當於一天要走150分鐘。 維持肌肉量的關鍵流程是走路,因此KPI就是設定每日要走的步數。來源:今周刊出版提供 我現在以早上或是下班回家途中散步的方式來達成這個步數目標。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主管必看!最強KPI管理術》 {DS_BOX_38521}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21
生活 高齡者最危險的是「腿沒力」,這4招每天10分鐘鍛鍊下肢肌力 編按:根據2021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有30萬位長輩出現肌少症的症狀。肌少症會導致肌肉量與肌力逐漸流失,使腿部無力、行走不穩、平衡感下降,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尤其對已經有骨質疏鬆的長輩而言,跌倒幾乎等於骨折,後續的手術與復健不只辛苦,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 預防跌倒,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強化腿部肌肉。針對肌少症風險族群,透過每天10分鐘的簡單訓練,就能有效增強下肢穩定性、改善行動力、降低受傷機率。以下介紹4個在家就能進行、無需器材的安全訓練動作,幫助長者守住行動力,讓生活更安心。 坐姿膝伸展(Seated Knee Extension) 來源:出色文化提供 鍛鍊肌群:股四頭肌 這項運動能幫助你輕鬆爬樓梯、無疲勞的爬坡,並且敏捷又平穩的打匹克球。坐姿膝伸展是增強股四頭肌力量的絕佳方式,賦予你的腿部力量與穩定性。 動作說明 坐姿準備:在椅子上坐正,雙腳平放地面,核心收緊。 伸展動作:緩慢伸展左腿,腳尖朝上,直到膝蓋盡可能伸直。停留1至2秒,再緩緩將腿放回地面。換另一條腿重複相同動作。 訓練次數:每條腿完成8到12次,算作1組。每條腿共做2到3組,組間休息30至60秒。 降低難度:使用較輕的負重,或縮小動作範圍,避免在最後完全伸直你的膝蓋。一開始做也可以減少次數。 提高難度:在腳踝上使用較重的負重,提高每組的次數,並在腿完全伸直時增加停留時間到3至5秒。 提醒 保持背部挺直,不要往後靠。把注意力放在用大腿肌肉發力,而不是依靠慣性或其他肌群。如果有膝關節炎且動作引起疼痛,可以用下部的腿輕輕協助上部的腿完成動作。 硬舉(Deadlift) 來源:出色文化提供 鍛鍊肌群:臀肌、腿後肌群、闊背肌、下背部 做家務變得更輕鬆了!硬舉是我最喜歡的動作之一,它可能是最具功能性的訓練之一,可以讓你的手臂與腿部都保持強健。這是多關節動作,能強化核心、下背部與腿部肌群,提升平衡感、穩定性與良好姿勢。 動作說明 站姿準備:雙腳與肩同寬站立,身前放一個洗衣籃。背部挺直,將臀部向後推,慢慢蹲下,雙手握住洗衣籃的把手。 站起並完成動作:保持背部挺直、核心收緊,踩住腳跟,慢慢將洗衣籃舉起,直到完全站直。稍作停頓,再將洗衣籃放回地面。這是1次動作。 訓練次數:完成8至12次為1組。總共進行2至3組,組間休息30至60秒。 降低難度:將空的洗衣籃放在較高的表面上,讓你先專注在姿勢與力道上,再練習從地板抬起它。 提高難度:增加洗衣籃內的重量,或增加每組的次數。在提起洗衣籃時延長停留時間至3到5秒。 提醒 準備一個堅固且有好握把手的洗衣籃。下蹲時背部不要拱起。把注意力放在髖關節鉸鏈動作,膝蓋要與腳踝對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雙臂應保持伸直。如果開始感覺背部疲勞,請停下動作並檢查你的姿勢。 腳趾抬升(Toe Lifts) 來源:出色文化提供 鍛鍊肌群:脛前肌 如果你的足部與小腿前側肌肉變得無力,你就在冒著逐漸養成拖著腳步行走的風險,這可能導致步態不穩,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跟小腿痠痛說再見吧! 這項運動能強化脛前肌,支撐你的膝蓋與腳踝,幫助你更安全的行走。 動作說明 站姿準備:背靠牆站立,雙腳踩在身前,與肩同寬,與牆保持約15至20公分的距離。確定重心穩定,雙腳能穩固的支撐你的身體。 腳趾抬升動作:慢慢將腳趾抬離地,重心移到腳跟。維持這個姿勢5秒,再緩緩放下腳趾,回到地板上。 訓練次數:完成8至12次為1組。總共進行2至3組,組間休息30至60秒。 降低難度:不需要保持抬起腳趾的姿勢,而是暫停一下就放回地面。使用椅子幫助平衡,用坐姿練習直到肌力增強。 提高難度:手持小型負重,增加每組的次數,並保持抬起腳尖的時間從5秒增加到10秒。 提醒 在防滑地面上練習,你的腳才不會滑出去。不要打直/鎖死你的膝蓋,而是保持微微的彎度,然後你會感覺到大腿肌群收緊。肩膀放鬆,身體不要前彎。背部應該一直平貼著牆。 站姿腿部彎曲(Standing Leg Curls) 來源:出色文化提供 鍛鍊肌群:腿後肌群 這項運動能提升下半身的力量與耐力,並有助於保護膝關節。強壯的腿後肌不僅給予你踢足球、騎腳踏車的力量,它們還能在你彎腰時支撐下背部,幫助維持身體合宜的對齊狀態,並降低受傷風險。 動作說明 站姿準備:身體左側對著牆壁,左手扶住牆面以為支撐。收緊核心,將身體重心放到左腿。 腿部彎曲動作:收緊左腿的肌肉,增強穩定性,然後慢慢彎曲你的右膝,朝臀部抬起你的腳跟。停留2至3秒,然後腿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彎曲膝蓋時,身體不要往前傾。 訓練次數:完成8至12次為1組。總共進行2至3組,組間休息30至60秒。 降低難度:腳跟收縮時無須停留,而是停一下就放回地面。直到肌肉變得比較有力前,也可以限縮膝蓋彎曲的角度,或利用廚房檯面而非牆面來保持平衡。 提高難度:使用腳踝負重,或提高每組動作的次數,並在膝蓋彎曲時延長停留時間3至5秒。 提醒 避免靠慣性把腳趾往臀部的方向抬起。把注意力集中在穩定且控制地收縮小腿前側肌群。若有膝關節受傷史,可能無法太過彎曲膝蓋。然而,即便你只能盡力而為,仍有助於培養肌力。 *本文摘自出色文化《樂齡人生的10分鐘肌力訓練法》 {DS_BOX_39571}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5.22
財經 2025將迎來「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增長、年輕勞動力短缺⋯企業如何因應? 政策確實往此方向推動,畢竟台灣的工作年齡人口達到高峰後開始往下掉,政府努力提高勞動參與率,鼓勵具有經驗、智慧的銀髮族... 2024.10.15
國際 超過5萬日本銀髮族註冊的零工App:70歲阿嬤笑稱打工才不會失智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資料顯示,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人口(15~64歲)將加速減少。因此,如何讓「健康而且還有工作意願」的65~74歲族群,依舊可以對社會付出貢獻,成為解決日本缺工的關鍵。 雖然,日本政府對高齡者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社會普遍都將超過65歲的人視為高齡者。高齡族群不僅能領取「厚生年金」,還可以使用長照的「介護保險」服務。但由於定義高齡者的年紀,將影響到眾多社福政策,因此日本政府至今仍沒有明確的定義。 日本興起「高齡打零工」 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日本的高齡族群與1990年代相比年輕10歲。現代的高齡者普遍健康、活力十足。 日本65歲以上人口年齡分佈。來源:Timee 神戶松蔭女子學院大學楠木新教授指出,為了讓65歲以上、有意願的人能繼續工作,法規上就不需要他們定義為高齡者。他強調,日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能有效安排高齡者與職缺的勞動市場。 楠木新教授的看法,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越來越多的高齡者開始利用手機App尋找工作,特別是「打零工」。 這種新興的工作方式,對於高齡者或企業而言,都有一定的便利性。透過App,雇主可以快速找到臨時工,高齡者也能靈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及經濟需求,選擇適合的工作。 70歲奶奶打掃廁所賺生活費 一位住在東京都板橋區,現年70歲的小內夜子奶奶,每天都會使用一款「タイミー」的零工App。從出勤紀錄來看,她已經打了480次零工。 小內奶奶的丈夫在3年前過世,現在一人獨居。每月可領厚生年金3萬日圓,再加上打工可拿到7萬日圓。每週工作幾次、每次4小時,負責清潔廁所和垃圾場。同事有6人,多數是70歲以上。 她持續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需要,但她笑著說:「出去和人交流是防止失智症的最佳方法。」 根據タイミー公司統計,截至2024年3月,65歲以上的用戶已超過5.1萬人,比2023年成長了2.1倍。 這些高齡人士選擇打零工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些人是為了維持健康、有人想賺取生活費、也有人單純不想浪費時間。 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透過打零工,保持與社會的聯繫,以免心理上感到被社會疏遠。 日本打零工市場規模持續成長 其實在日本,這類專門提供零工媒合的手機應用程式還不少,像是知名的二手平台電商Mercari的「メルカリハロ」,或是人力銀行Recruit也有一款專門提供打零工的App,這些平台的興起,為高齡族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調查,預計到2025年,日本打零工中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824億日圓,比2024年同期成長27.2%。 不過,這種不穩定的工作方式也讓人感到擔憂。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木下秀雄指出,這些打零工的高齡族群,生活品質普遍令人擔憂,特別是一輩子從事打零工的人,很可能因為退休生活面臨經濟挑戰,才會選擇四處打工。 不過從整體來看,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已衝擊到勞動結構,高齡族群的定義和就業方式也發生大幅變化。許多高齡族群身體依然健康,也渴望參與社會,透過手機App找工作,成為他們的人生新選擇。 這的確有助於提升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也能同時緩解缺工問題。然而,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和就業機會,便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0
管理 波士頓30天旅程收費百萬,60歲媽媽們搶著報名!卻都不是有錢人 在各種消費型態中,以「振奮型消費」最能激發消費行為。最好的範例莫過於「波士頓30天自由行」(Boston One-Month Stay)。這是由日本《活力》雜誌親自企畫推出的旅遊行程。 在歷時1個月的旅行中,參加者並非只是單純的觀光客,而是能真正融入當地生活、結交朋友,同時學習英文。整個行程含機票、飯店住宿、餐飲與語言學校的學費等,一人要價120萬日圓(截至2007年5月的資料)。 然而,推出不到2星期,原本限定的30個名額便銷售一空。而報名者幾乎都是50、60歲世代的女性。 該雜誌之所以推出這個企畫,乃是與讀者交流過後,發覺有許許多多讀者渴望能脫胎換骨,心裡懷著「想嘗試以往沒做過的事」、「想讓自己的人生重新來過」、「希望改變現有生活模式」、「此時不學尚待何時」等想法。 換言之,這個企畫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該雜誌抓準了讀者內心真正的需求,並透過商品、呼出如「去響往已久的波士頓,讓自己的人生重新來過」的宣傳口號,來鼓勵他們放開心胸、勇敢追夢。 家庭主婦甘願掏出私房錢的理由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報名的團員並非有錢人,而是一般的家庭主婦。換句話說,這些人都是掏出私房錢報名參加的。我認為企業若是有心賣出商品,都該思索如何讓一般平凡女 性心甘情願的掏出120萬日圓。 唯一能肯定的是,所有報名的人都對未來惴惴不安。人生苦短,這些家庭主婦心想如果錯過了這一次,有可能抱憾終生,因而萌生了「此時不去更待何時」的想法。而這個企畫的 目的正是喚起消費者的這種心理。 不管是50歲、60歲或70歲,都不乏對生命充滿熱情、躍躍欲試的人。只要我們能發這些人內心深處的熱情與夢想,即使要他們拿出珍藏的私房錢,也在所不惜。 標榜「錯過這次,抱憾終生」的行銷手法 另外一個案例是九州鐵路公司2013年10月通車後,推出的豪華郵輪式列車之旅「九州七星號」。行程安排顧客搭乘金碧輝煌的電車,在四天三夜或兩天一夜之中,暢遊九州知名景點。 車廂內不僅有三角鋼琴演奏,還有一流廚師提供精緻美食;就好比是搭乘電車享受高級旅館服務一樣。第四季的費用(指2014年11月以前出發之行程)價格不斐,兩天一夜的行程、每人要價7萬3000到52萬5000日圓;四天三夜的行程則需18萬3000到125萬日圓左右,報名者以60歲世代為主。 上述旅遊行程雖然定價不低,但並不代表報名的人一定很有錢。第一期的團員中就有一 位家住千葉縣、從事看護工作的63歲女性。 她說:「我能夠成為第一批搭乘這輛夢幻列車的人,真的好高興!」「成為率先搭乘夢幻列車的人」就是顧客報名的動機,可說是一種「快樂」的泉源。只要將商品套上「錯過這次,抱憾終生」的感覺,就能吸引那些雖不富裕,卻喜歡出遊的人。 另一方面,住在京都大原的英國女性薇妮夏‧史密斯小姐(Venetia Stanley-Smith),因 為特殊的生活方式與她經營的英式庭園,而深受日本中高年女性的喜愛。東京銀座的松屋百 貨曾於2013年9月舉辦〈薇妮夏與密友之展∼貓兒尾巴與青蛙的手京都大原薇妮夏的藝術生活∼〉。 會場中將她的散文、插畫與各種用香草作成的手工藝品,以及愛用品等,用照片或影像交互展出,參觀的人大多是中高年女性,當時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會場中與薇妮夏有關的商品都銷售一空。 由於我們身處於一個看不清未來的時代,能否刺激顧客產生把握當下、躍躍欲試的心態,進而衍生出「振奮型消費」,顯得格外重要。值得切記的是,只要能提出一些令人愉悅又激勵人心的企畫,那些市場調查看不見的潛在顧客就會浮出檯面。 *本文摘選自經濟新潮社《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 {DS_BOX_3903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