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踩到地雷股,慘賠辛苦錢...投資如何挑選好公司?知名大會計師:從看懂財報開始! 、踩到地雷股,慘賠辛苦錢,而是更有底氣地投資一間好公司,那麼,首先你必須要有判斷的能力,第一步就從「看懂財務報表... 2023.10.12
職場 職場上最怕全力做「錯的事」:看懂效能和效率的差別 職場上並非埋頭苦幹就一定有所收穫,你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面對問題。 舉例來說,有位男生為了給他女朋友驚喜,在她生日當天花了非常多時間,買了一束十分漂亮的花。他預期女朋友看到會很開心,但這其實只是男生覺得漂亮,當女方收到花的時候卻生氣了,因為她根本不喜歡這個顏色。 女朋友說,「你有用心了解我喜歡什麼花嗎?如果你不了解,為什麼還要送我?」 這故事其實說明了「效能」與「效率」的差異:效能是「做對的事」,效率是把「對的事做快」。 每個人都該有「效能思維」與「效率思維」 高效能在工作跟生活上都重要,當你安排事物的順序不一樣,對後續的影響也會隨之改變。把焦點放在目前的工作要事,想好執行的方式,才能讓這些重要項目產生正向的影響。 同樣在做事,你做「對」的事,一次就成功,相反的,你做「錯」的事,就需要反覆修正。 效能思維 效能思維是「做對的事」: 在工作上,你手邊處理的工作,是老闆要的嗎?對團隊有幫助嗎? 在人生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它有列入你的代辦事項嗎? 一旦在工作和家庭發生衝突,你會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呢? 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思考這項工作對你的部門、公司是否有價值。 效率思維 效率思維是「把對的事做快」,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因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品質,因此需要善用方法跟工具。記住,別被自己的思維限制了,很多事情都有更快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做事只看效率,不看效能,你絕對不會成為優秀的人,這就是效率思維的盲點。 拚命工作,卻不得老闆讚賞 我曾經在輔導企業時遇到一位學員求助,只要老闆交代的工作,他一定馬上去做,而且成果不俗。孰料,老闆過陣子卻說,「很多事都只是想想而已,不見得要做,你怎麼都沒跟我討論,就直接做了?」為何他做得要死要活,還被老闆唸? 這個小故事,就是缺乏「高價值產出思維」:高效能+高效率。 養成效能思維的3個練習 既然做到高效能如此重要,因此職場工作者都應具備3種心態: 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對。 不斷的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事。 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效能思維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不容易,但真正卓越的成功者,都把效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07
職場 越想冷靜卻越焦慮?看懂「儀式」怎幫你超常發揮 還有五分鐘就要演出,你站在後台,燈光昏暗。很快布幕就要拉開,聚光燈會聚焦在你身上。你可以聽見觀眾的嗡嗡聲,像波濤一般起伏。 整場劇院座無虛席,觀眾準備隨時將你捧上天──或一下子壓垮你。再四分鐘,你就要走出去,觀眾會爆發掌聲,然後又恢復寂靜,彷彿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現在只剩下三分鐘,你的背後已冷汗淋漓。 你為此做了許多準備,現在你想著:「我練習夠了嗎?」還有兩分鐘,劇院燈光熄滅。再一分鐘布幕就要拉開,現在你必須抑制心臟的怦怦跳,並吞下從喉嚨裡溢上來的恐慌。 你要如何保持冷靜? 對世界公認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斯維亞托斯拉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來說,答案很簡單:記得龍蝦就好。 每場演奏會前,這位大師會把一隻粉紅色的塑膠龍蝦放在一個絲帶綁著的箱子,他會帶著箱子走上台,確保龍蝦就在伸手可及之處,他相信這隻龍蝦能影響他的表演。「他一定要帶著龍蝦上台嗎?」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在他撰寫的李希特專訪中寫道。 儘管李希特有驚為天人的音樂天賦,他卻覺得自己沒有龍蝦就什麼也不是,每當表演時刻來臨,他從不敢忽略這個儀式,對他來說,那隻甲殼動物就如他的鋼琴一樣重要。 不論在個人和專業領域,儀式都是可讓我們充滿力量、鼓舞、提升自己的情緒催化劑。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已站上顛峰的人?莫里斯的描述精準抓到了答案:「能完成某件事意味著你有在思考,並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光有彈琴的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技能是基本要件,但要把技能用正確的方式應用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上完全是另一回事。 表演前的儀式目的就是給我們那種難以捉摸的「更多」──幫助我們克服焦慮,發揮我們的潛力。不只是頂尖表演者需要這種「更多」,我們凡人也很依賴表演儀式,在日常生活的無數場合中使自己平靜並準備好:主持會議、應徵工作、在談判上陳述觀點,或其他需要走向聚光燈的場合。 無論是面對挑戰、突破極限,還是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這些儀式都在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更多」。 而且觸發這些儀式反應的不僅是高壓力的關鍵時刻。有時,是因為更平凡的情境。 對某些人來說,在酒會上閒聊、在火車或辦公室小聊一下,就像在音樂廳獨奏一樣可怕。有一份研究,請受試者在公開場合講話,結果發現受試者隨著心率上升,會自然進行具體和重複性的手部動作模式。 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不管是優秀或表現一般,都會仰賴其個人的演出儀式。他們坦承,如果沒有這些儀式,會覺得迷失方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對的嗎?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為真的幫助我們,還是說,有些儀式沒有成效,反而妨礙了我們的表現呢? 儀式之所以這麼普遍,不僅出現在比賽當天,還有應對我們日常壓力時。你有沒有試過告訴自己要冷靜?也許你盯著鏡子自言自語?或試過在對方情緒激動時告訴他要冷靜。 結果如何呢? 乍看之下,直接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似乎有效──或至少有一些正面效果。我們周圍充斥著讓我們保持平靜的激勵格言和陳腔濫調。 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二戰時期的標語:「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不過,對於已經驚恐的市民來說,這句標語是愚蠢且無效的,因此他們把海報都銷毀了。近年研究浪潮證明英國政府放棄這個口號的決定是正確的。 除了行為認知方式的研究外,心理學家丹.韋格納還研究了我們無法控制思想的問題。韋格納請受試者不要去想像白熊,這看似簡單的任務,但當我們試圖不去想時,腦海裡浮現的反而都是白熊。 如果我們無法抑制隨機出現的白熊想法,又怎麼能認為自己可以抑制演出焦慮呢?焦慮這種體驗被認為既是一種狀態也是特質──我們可能會對表演感到焦慮,也有可能自己平常就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告誡都不會有幫助。 當我們告訴自己要冷靜時,我們不僅是試圖壓制我們的思維,也在試圖壓制「喚醒」(arousal)的興奮感,這是研究人員用來描述心理和生理皆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儀式通常在感知雷達下默默運作,讓我們得以品味日常生活的所有經驗。 我在哈佛商學院的同事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研究發現,以這種方式告訴自己要冷靜下來是行不通的,有時甚至會使我們更緊張:「我不但依舊對演出感到焦慮,現在更因為自己冷靜不下來而感到更恐慌。」你現在可以想像這種可怕的負向循環會帶來多大的困擾。 大家都知道這些表演前的緊張不安不見得總是帶來負面影響。適度的緊張和壓力能提升我們在面試、考試或比賽中的表現。這些情緒可促使我們在能量激增時保持最佳狀態,提高動機和耐力。 不過這還是有個轉折點,當這些緊張感或情緒激動變得過於劇烈時,就會阻礙我們,影響我們發揮潛能表現。 儀式並不能保證成功,就像即使做了最好的準備,也無法絕對讓我們免於失敗一樣。 不過儘管計畫趕不上變化,再怎麼精心排練,表現仍不盡人意時,儀式可發揮不同的作用,幫我們調整沮喪和挫敗感。如果緊繃壓力促使我們採取儀式,那麼在表現失敗後的強烈失望似乎會促使更多的儀式出現,因為儀式可以幫我們調整因為失敗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實驗結果顯示,儀式有助於減輕我們對於失誤的負面回應──也就是類似搞砸了的感受。儀式似乎能調節大腦對於失敗的反應,讓我們能夠更快的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儘管表現儀式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我們過於依賴這些儀式,最終可能會讓自己在失去它們後迷失了方向。 當我們的儀式被打斷時,這種經歷可能會引發更劇烈的焦慮。還有那些過於複雜的儀式,變得如此錯綜複雜,以至於干擾了我們的準備工作。 沒有任何一套儀式能讓我們像巨星或天才一樣。我們還是得面對才能、技巧,以及例行事務的現實挑戰。但,儀式可幫助我們管控緊張情緒,發揮努力提升的技能。就如莫里斯說的,儀式提供了那種難以捉摸的額外加持──讓我們走上舞台,發光發熱。 {DS_BOX_37804} ... 2024.07.11
職場 老闆、主管都下指令,該聽誰的?在職場盡忠前先看懂人性 君華年輕有為,工作勤勉、處事明快,不到30歲,已成為辦公室人人看好的大黑馬,接連被上級委予重任。眼看就要更上一層樓,卻意外栽了個大觔斗。 出手的是君華的部門主管稟鋒,他擁有無數海外經驗、載譽歸國,才剛被公司重金延攬。董事長對此人事安排寄予厚望,期待稟鋒能導入外商雷厲風行的績效管理制度,幫助公司擺脫傳產包袱。 然而,這畢竟是一間家族企業,空降的專業經理人,難免給人莫測高深的印象。董事長一方面看重稟鋒的手腕,另方面也憂心稟鋒下手不知輕重。於是,君華這個 忠誠、辦事牢靠,又十分熟悉組織運作的員工,便成為董事長運籌帷幄的不二人選。 由於部門主管空缺好一陣子,君華對於董事長直接下達指令的情況已經習以為常。於是,收到董事長的吩咐:「幫我多看著點稟鋒,有什麼事情就來告訴我。」胸無城府的君華也如實照辦。舉凡部門例會的頻率變更、推行專案的進度時程,甚至稟鋒跟其他部門鬧了點小彆扭,君華都如實告知董事長。 日子一久,再遲鈍的同事都能感覺得出來,君華的存在宛如「小東廠」,耳目直達天聽,還有密傳聖旨的權力,任誰都對君華敬畏三分。 君華喜不自勝,認為自己盡本分效忠,替董事長「看守」一匹由外加入、不知是否能順利馴化的野馬。他更發揮了預先警示的作用,在會議裡當面提醒稟鋒,某些決策恐有觸犯天條之虞,最好及早調整。 稟鋒表面不動聲色,在第一季交出亮麗成績後,便迅雷不及掩耳的將君華轉調至新職。那個職位,看似權力更大,實則發配邊疆,雖打著研發的名號,但多年來始終做不出什麼名堂。至此,君華的職涯等同於被判了緩刑。 君華不解,也憤慨,由稟鋒主導的人事調派令,董事長沒有異議。他給君華的理由是:「趁著年輕,多去各處轉轉。新單位沒有直屬主管,全靠單兵作戰,很適合磨練心性。」 這番說詞,讓君華發現自己已成棄子。只是,兢兢業業的服從董事長命令,竟淪落到流放的境地,君華不知道自己的「忠誠」哪裡出問題?還是,在爾虞我詐的職場無間道上,本來就不必太過「忠誠」? 職場上沒有好人壞人,只有商人和凡人 直到現在,我仍相信職場「忠誠」的必要價值。不過,職場裡不是每一件事,都得用「忠誠」的標準來檢視。 跳脫職場「好人」或「壞人」的二元區分,董事長、稟鋒,其實只是「商人」和「凡人」。商人以謀逐利益為優先,而凡人的心思通常很單純,董事長想要密切掌握組織裡的大小動態,以確保營運順利;身為空降主管的稟鋒,則極需在短時間內證明能力,建立他的主管威信。 所以,與其把力氣花在「牽制」、「監視」,不如花點心思想想,如何「牽成」、「媒合」雙方的目標與需求,在兩者間扮演好潤滑與疏通的角色。因為,被大老闆欽點,居中作為「眼線」,不代表你已經成為他的「心腹」。 被私相授予上達天聽的特權,有時是上位者的一種激勵手段,驅使員工成為達成目標的殺手鐧。達成目標後,無論是眼線或殺手鐧,皆可丟棄、翻臉不認。 給主管尊重和善意,是幫自己備好保護傘 因此,端正「心術」,比費盡「心機」,更能在職場逢凶化吉。雖然組織裡的最高主管,握有員工去留的生殺決斷大權,但直屬主管的評價與建言,往往至為關鍵,能在緊要關頭力挽狂瀾、或就此翻盤。 對直屬主管展現尊重及善意,便是職場工作者優先鍛鍊的心術。永遠不要忽視你的直屬主管,留意對方能夠坐上這個位子,一定有你不知道、而且不擅長的本事。對這個本事保持戒慎,而不是時時刺探、當面質疑,起碼要懂得善用直屬主管在位的羽翼,為自己提前買一把保護傘。 也不妨借重既定權限的劃分,作為你的防護緩衝。當大老闆直接下達的命令已經超出負荷,請不要照單全收。嘗試向雙方送出軟性提示,「這已經超乎你的權限所及,你願意為組織搭起化解歧異的橋樑,讓各方真實、公開的交流與較量。」 君華栽的跟斗,是很好的借鏡,在奉命行事前,先考量到每一位主事者的利益和目標,就不容易落入愚忠的圈套。職場無間道的存活之道,是保護好自己的刀鞘,引導主事者將刀口運用在正確的地方,不要輕易淪為借刀殺人的兇器。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07
財經 為何有些人投資就是會賺錢?關鍵在有沒有看懂「這個邏輯」 承擔風險、獲得報酬,這就是投資的本質。不過本節想先釐清和投資似是而非的事物。例如,買樂透。 買樂透是投資嗎? 的確,若以300元購買年末大樂透,對自己來說,確實是針對產生未來利益的可能性投注金錢。但是買樂透真的能產生「價值」嗎? 購買樂透者,若買了100萬張300元的樂透,整體的「投資額」合計為3億元。這是針對獎金而支付的原資,但這3億元本身不會增值。 最終,所謂樂透就是一種遊戲,累積購買樂透者的金錢,再從中支付較大的金額給少數人。某種意義上,可謂極端的重新分配財富。因此,最重要的財富「大餅」不會隨之成長。 換言之,買樂透不會讓資產產生更多價值。 購買樂透者以外的其他人(營運團體等)會拿走部分樂透獎金的大餅,因此分配給購買樂透者的獎金,會少於3億元。財富大餅不成長,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 在「零和遊戲」中,所有支付金錢的人所繳納的金錢總額不會增加,因此就如其名,會出現贏家和輸家,這是因為不會產生新的價值。 然而,投資不一樣。雖然不知道是否「大家都能成為贏家」,但藉由大家的投資,能讓「大餅」成長,進而增加贏家。 此外,「零和遊戲」不像投資能享受複利的威力。其他像是賽馬、賭場等賭博也是「零和遊戲」要素強烈的行為。 無論何者,皆與投資的根本性質迥然不同,投資並非賭博。 股票是零和遊戲嗎? 接下來,在此針對「股票到頭來也是零和遊戲」這樣的意見做說明。這類意見在筆者周遭也時有所聞。的確,有人藉由股票賺錢,也有人沒賺到錢。但是,這真的是零和遊戲嗎? 如果投資某間企業的股票,那間企業以此週轉過來的金錢創造出更高營收,那給予股東的財富大餅就會比股東投資的總額還高。 換言之,投資並非股東間的「零和遊戲」,而是產生新的價值,不像樂透只是累積金錢再重新分配。而且股東在未來可以分得新產生之價值的經濟利益,因此能活用複利的威力。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但是,假設A企業與B企業競爭,即使A企業的競爭力提升而增加該公司的財富大餅,B企業的財富大餅卻因此縮小,那麼若將A、B企業的全體投資人合在一起思考,結果不就是零和遊戲嗎?」 的確有理,若A、B企業的財富大餅總和固定且始終未成長,說不定就會是這個結果。假設產業界整體的大餅為100,A、B企業皆以50的占比出發,之後大餅未成長,A企業拿到60,B企業拿到40,那麼產業界整體的大餅100只不過是重新分配,這狀態近似零和遊戲。 不過,若A、B企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兩者總和的財富大餅成長了,就不能稱為零和遊戲。 舉例來說,若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從100增為200,A企業得到120,B企業得到80。的確,A企業相對來說得到較多大餅,B企業看似未得利,但B企業的大餅也確實成長了。差別只在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分配,也就是「勝利」的程度,而A、B企業的投資人雙方獲利都有所成長,在這層意義上,兩者都可說是獲得了「勝利」。 當然,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若投資從成長的大餅中分配較多的A企業,肯定是比較好的做法,選擇A企業的判斷力正是投資人的技術所在。這就是後面將提到的,投資人「解讀力」的一部分。整體大餅成長和分配大餅彼此雖然有所關聯,但我認為分開論述較易理解。 這種邏輯不只可以運用於個別企業,也可以套用在產業上。 舉例來說,線上零售業者和超市等店鋪型零售業者(雖然因區分方式而異)一般來說分屬不同類別的產業,同時也互為競爭對手。若線上零售業者的大餅成長,店鋪型零售業者的大餅也許會縮小。縱然如此,如果整體經濟有所成長,整體消費大餅增加,就會如同A、B企業的例子,不會變成零和遊戲。 而這和個別企業的論述相同,對投資人而言,能確實看出大餅成長的產業而做投資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投資能產生新的價值,增加贏家數,所以和零和遊戲不同。我們可以說,先長期投資大餅將會成長的領域,就可以提高在投資中成為贏家的可能性。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不死投資客》 {DS_BOX_38292}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