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比爾蓋茲

共有 320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人類該追求活到150歲嗎? 過去10年,包含PayPal前執行長提爾(Peter Thiel)、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富豪,都紛紛將資金投入到延長壽命與抗衰老研究。 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卻大唱反調,稱:「死亡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究竟追求永生、長壽的道路上,有過哪些正反辯論? 倫理之爭 當富人壽命是窮人的2倍,你覺得公平嗎?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富豪砸錢求長壽,非常自我中心 據彭博報導,一些模型顯示,現在生於最富裕國家的5歲兒童中,有一半的人預計活到100歲。但在某些非洲國家,人均預期壽命不到50歲,造成死亡的主因是愛滋病與貧困的結合。 美國科普雜誌《Discover》特約編輯瑪莎(Linda Marsa)就曾經拋出一個問題:若未來科技的成果是讓有錢人活得幾乎是窮人的2倍長,我們接不接受? 反對追求長壽的倫理學家稱,若人類能干預壽命,那誰該獲得這些技術?我們又如何證明,延長那些已經更長壽的人的生命,是合理的?此外,他們擔心地球的資源,無法支撐這麼多長壽人口,並提出資源分配的問題。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就曾批評富豪們砸大錢,追求長壽、永生的行為,「這似乎非常自我中心,當我們的世界仍有瘧疾和結核病時,有錢人卻是提供資金讓自己活得更久。」 然而長壽支持者表示,上述問題是政治家、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責任,社會能通過其他的手段,解決特定疾病與貧窮的問題,這不該阻礙生物科學家對技術突破的追求。只要通過積極的管理方法,如政策宣導或是提前規畫,醫療不平等或人口過剩等,都是可戰勝的挑戰。 技術之爭 長壽新創與科學家,是否太誇大了?哈佛遺傳學專家辛克萊:何不把老化當疾病研究,而非必然? 追求長壽、永生,在人類發展史上歷史悠久,甚至超越國家、種族。近年來,使用科學、善用科技的方式來延長壽命的嘗試,更成為顯學。 支持者則認為,許多人類最棘手和困擾的疾病,如癌症、失智症等都已被證實和老化相關,那為什麼我們不投入資源和技術在此?和許多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一樣,都得有人當孤獨的先鋒。 乙太坊聯合創始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已向長壽研究機構捐贈了數百萬美元,他曾形容:「老化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每2年殺死的人數與二戰一樣多。」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辛克萊(David Sinclair)也曾公開稱,為什麼人類理所當然的接受老化是一種「自然過程」,而不是將其視為一種疾病來對待。 不過,長壽懷疑論者主張,受限於生物老化的複雜性和當前科學理解的範圍,能讓人類「顯著」延年益壽的可能性極低。財經媒體CNBC就曾評論道,許多來自矽谷的億萬富翁,都有投資長壽研究的紀錄,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投資中很少,或者說也許沒有成功的例子。 史丹佛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阿爾弗雷德.E.曼家族基金會糖尿病和癌症代謝部門主管查理斯.布倫納(Charles Brenner)表示:「推動這種創新的科學家大幅誇大了延長預期壽命的能力,他們持續承諾得太多,做到得太少。」 社會問題 未來必須工作60年,你準備好了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若人類永生,社會會變得高度僵化 「如果人類獲得永生,那社會會變得高度僵化,創新的點子將無法落實。」馬斯克曾在專訪中告訴《華爾街日報》。長壽反對者認為,活得過長,除了地球資源的分配外,從社會面來說,也可能造成難以負擔的醫療成本和養老金體系壓力。若想活到100歲,或許意味著你得工作60年,甚至組成不只一個家庭,改變傳統的職涯規畫、家庭結構,會帶來許多未知的新社會問題。 但支持者認為,延長健康壽命的好處大於風險。過去近200年以來,人類通過營養、公共衛生、居住條件的改善與醫療科技的進步,平均壽命已成長為1.5倍以上,通過仔細的規畫和創新,人們總會攜手找到解方。 ...

2024.02.22

焦點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流行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有何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是美國人「及時行樂」的受益者。 今年9月,比爾‧蓋茲基金會公布,第2季花9,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億元),購買百威啤酒母公司——安海斯-布希英博集團(AB InBev)股份;加上今年第1季他花近10億美元,收購海尼根啤酒母公司,等於全球第1、第2大啤酒集團的股東都是比爾‧蓋茲。 人們對蓋茲的印象,乃是他喜歡投資改變世界的科技,例如核能、再生電池與地熱等,如今他卻買啤酒公司。曾自承不太愛喝酒的蓋茲,現在大買啤酒股,他看到什麼? 答案是美國民眾的消費力。數據網站Statista預測,從今年起至2027年,美國人均啤酒消費量將不斷上升。事實上啤酒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飲料之一,即使在2021年疫情最嚴重時,人均啤酒消費量仍較前一年逆勢上升近2公升。 蓋茲「瘋啤酒」反映美國經濟的現況:民眾正力行「及時行樂」,能提供立即滿足的商品服務,都受到人們追捧。 啤酒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飲料之一,以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大買啤酒公司股票。來源:達志影像 從整型診所到遊輪,業績翻倍能提供立即滿足的服務,都變搶手貨 巴蘇(Bob Basu)是休士頓一位整型醫師。他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今年初經濟衰退加通膨預期不斷,原本他預期生意將十分慘澹。結果事實完全相反,客人蜂擁至他的診所做整型手術,他的業務比疫情前增加1倍。由於需求太旺,巴蘇不得不漲價,預約依然客滿。「我很高興的告訴大家,我錯了,需求一直在成長。」 不只整型,售價新台幣100萬元左右的義大利摩托車杜卡迪(Ducati),今年上半年交車量刷新歷史紀錄,其中美國市場成長2位數,是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 流行歌手泰勒絲,光是今年夏季北美演唱會門票收入就高達2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9億元),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演唱會。由於她太吸金,「美鈔上面的頭像應該換成泰勒絲!」《財星》(Fortune)如此宣稱。 這波消費狂潮也擴及觀光業。皇家加勒比集團在全球經營63艘遊輪,該集團主管表示夏季旅遊的需求「大大超出預期。」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64億美元,是去年同期兩倍,明年預訂量也已創歷史新高。 「美國人繼續在整型手術、摩托車和遊輪上花大錢,導致許多人修改了他們的悲觀經濟預測。」《華盛頓郵報》如是說。 薪資續漲,失業率創半世紀新低投資未來不如當下享受,債券價格跌 這股消費狂潮由何而來?首先是人們認為「明天會更好。」 如今美國最新失業率不到4%,創半世紀新低。工資上漲速度也超越物價上漲速度,勞工的薪資是疫情前2019年時的1.2倍,遠勝其他經濟體。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也說,幾乎所有證據都表明,美國經濟正實現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可能的目標——軟著陸,也就是通膨下降、經濟避免衰退。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失業率低,薪資持續成長,民眾預期明天會更好,因此今天大方花錢,這反映在債券市場更明顯。 今年九月底,美國10年期債券殖利率升至4.4%,創16年新高。殖利率上升意味著債券價格下跌,也就是債券沒人要買。這代表沒人想把錢借出,只想向別人借錢。這正反映人們消費行為的特徵:重今天,輕明天。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說「一個今天抵兩個明天」,這正是美國民眾的消費氛圍。 放眼全球,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今年將走入衰退;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表現疲軟;消費活力十足的美國,儼然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明燈。 在這股風潮下,哪些類型企業會受惠? 一是能提供人們及時行樂的非必需型消費品。這類產品特色是:在經濟衰退時大跌,但在經濟成長時卻表現出色。 以XLY為例,這是美股最大的非必需消費品ETF,持股包括亞馬遜、特斯拉、麥當勞、星巴克等。今年以來它漲幅是大盤近兩倍。這反映人們預期經濟前景看好,因此放膽購買那些非必需型消費品。 反之必需型消費品,在經濟衰退時走紅——因為人們再苦也要吃喝才能活,然而經濟大好時就失色。XLP是美股最大的必需型消費品ETF,今年以來股價不漲反跌。 資本市場「棄必需,取奢侈」,在人們及時行樂的趨勢下,「短視近利」反而有較大生存機會。反之,那些在未來才會見效的產品,恐怕就不受歡迎。 這是因為利率走高時,那些服務主要分布在未來的財貨,其貼現價值(未來換算成今天的價值)也會縮水。例如人工智慧(AI),近來相關企業包括輝達(Nvidia)、台股的AI概念股等,股價開始下修,這也是部分原因。 第2種能生存者,就是那些讓人們發大財的公司。 曾準確預測市場走勢,而被稱為「華爾街最準分析師」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威爾森(Mike Wilson),今年不斷看空美股,但他唯一推薦買進的股票,就是石油股。 香港《信報》認為,這位股市大空頭建議買石油股,除了現行經濟週期,能源可望成為大贏家外。更重要的是石油股已和以往不同。 如今環保主義當道,石油公司擴充產能倍受打擊,因此它們賺大錢後,寧可多發股利和回購股份。當人們追求及時行樂,這些發錢的企業能讓他們繼續揮霍,也因此會受到追捧。最近能源型ETF表現比AI、蘋果還要好,也是受此加持。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及時行樂恐如曇花一現?短期難降息,借貸者消費力逐漸減弱 接下來問題是:這股及時行樂風潮,還能持續多久? 今年9月聯準會利率會議,不僅宣示短期內不會降息,甚至暗示今年底前還會再升息一次,這意味著利率在可見未來將維持高檔。利率居高不下,對借貸消費的民眾來說,利息支出將構成壓力。 據去年8月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資料,美國約有1億7,000萬人至少有一張信用卡,有一半活躍帳戶沒有完全繳清卡費。在現行利率下,只要信用卡用戶有5,000美元的未繳卡費,一年就須額外支付1,000美元的利息。這種利息支出的上升,最後可能打擊民間消費。 台灣央行今年9月報告也稱:雖然美國經濟成長具韌性,但人們累積的超額儲蓄逐漸耗竭,加上利息支出上升,民間消費成長恐怕會下滑。 為打擊通膨,美國聯準會將高利率常態化,到頭來可能讓旺盛的民間消費遭受打擊,這也將是美國「及時行樂」風潮能否存續的變數。 ...

2023.09.28

職場

我們知道的名人當中,牛頓、愛因斯坦、林肯、甘地、祖克柏、比爾.蓋茲等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也發現,在成功人士當中,性格內向者所占的比例居然達到了七成。 所以,內向者在職場中沒有存在感,只是刻板印象,並非事實。事實是,內向者只要充分挖掘潛在的天賦優勢,也可以成為別人眼中那顆最閃亮的星星。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該從哪些地方努力呢? 《深度影響》(Win People Over)作者凱倫.梁(Karen Leong)認為,影響力有兩個核心:喜歡和尊敬。如果深入覺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喜歡是關係層面的,如果周圍的人覺得你這個人不錯,就會喜歡你,並會對你刮目相看。 而尊敬是做事層面的,如果周圍的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有能力、很有資歷,也有很多成就,就會在心底對你產生敬意。如果你想在同事和主管面前有影響力,可以從「為人」和「處事」兩個方面著手。接下來,我們就詳細探討一下。 為人:修煉屬於你的氣場 有些人覺得要別人喜歡自己,就得討好別人。先不說討好能不能真的贏得別人的喜歡,即便能贏得一些,這種喜歡也是俯視性質的喜歡。最多是同情,甚至是可憐,但與尊重無關。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潛意識都是傾慕強大的。你越強大,別人越會追隨你。所以,高品質的喜歡是仰視性質的。你身上具有某些能量和魔力,讓別人驚嘆、折服,這樣的喜歡才能化為真正的尊重。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最需要修煉的是自己身上的氣場。什麼是氣場?在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交往,體驗到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種感受就是一個人的氣場。像一個能量場對我們的心理造成某種影響,比如壓迫感、欽佩感,當然也包括親切感。 氣場強大的人往往談吐不凡,但更多的時候,一個人的氣場是經由說話時的音調、節奏、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方式表現出來的。 眼神堅定:和人說話時喜歡注視對方的眼睛,眼神專注,充滿了能量,彷彿有光一樣。 表達有力: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相信自己的想法,在表達的時候非常自信、很少遲疑。 舉止從容:無論是走路還是就座,都散發著從容和灑脫的氣息。 從類型來說,氣場強大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咄咄逼人式」,這樣的人站在你面前會表現得鋒芒畢露,充滿了征服欲,讓人有一種被碾壓的感覺。另一種是「如沐春風式」,這樣的人在你面前會表現得溫和而睿智,充滿了親和力,讓人有迫切與之交往的衝動。 氣場強的人不僅擁有獨特的個性魅力,而且有影響別人的強大能力,因而在職場中常常居於主導地位,讓人不敢小覷。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氣場呢? 首先,說話時避免「低權力語言」。 語言是有一定的權力屬性的,不同的語言形態會增強或減弱說話者對他人的影響力。那麼,哪些言語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呢? 比如,說話時閃爍其辭,經常使用「我有點失望⋯⋯我覺得我可能⋯⋯。」等句型,讓人感覺說話者很心虛。 另外,說話時過於客氣和禮貌,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實在對不起」、「不好意思」、「很抱歉」。根據當下的情況適當的表示禮貌是可以的,但是不分情境的過於禮貌,就不是謙虛而是自卑了。 還有,經常使用否定式的陳述,比如:「我不是很確定,但⋯⋯這樣說可能不適合。」這些語氣也給人缺乏自信的感覺。以上這些都是低權力語言的形態,會顯得說話者的氣場不足,應該盡量避免。 氣場高的人說話時一定是直接、清晰和有力,不會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一個人的氣場是否強大,首先就是看這個人的眼神。眼神游移、飄忽不定、不敢與人對視都是沒自信的表現。而持續的目光接觸可以讓一個人顯得自信,讓對方感覺到被關注和重視,激起更深交往的意願。 處事:成為別人眼中不可替代的人 內向的人在工作中容易陷入盲點,就是覺得自己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自己有很多問題和不足。只有把問題都解決了,事業的發展才能再上一個台階。但實際上,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問題根本解決不完。 一項工作能不能做好,不在於你有沒有缺點和不足,而在於你有沒有核心價值。所謂核心價值,就是你的優勢能力。如果你擁有一些獨特能力: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別人做得一般的,你能做得非常好,那你就是有核心價值的人。 知道了自己的核心價值,然後在這方面持續的花時間和精力去優化,在事業上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看一下,內向的人在哪些方面的能力更突出。 有些人做事很認真,在細節上很嚴謹,追求完美,這是一種能力,這樣的人在一些大型專案以及財務類的工作方面會很受歡迎。 有些人做事很負責,對主管吩咐的事,不用監督和催促,都會很自覺的完成,主動性很強,這樣的人在團隊中讓人放心,值得信任,這也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善於思考,對工作中的問題看得更深入、更透澈,也更長遠,這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某些專業領域更為看重的能力。 內向型的人還有很多優點,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獨特的優勢,然後不斷精進,變成別人眼中不可替代的人,這樣你在團隊中就會變得格外重要。 內向者的核心價值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所擅長的能力通常比較隱性,不容易一眼就被看到和發現。但是,隨著人們相處時間的累積,你的主管也好,同事也好,都會逐漸意識到你的獨特之處。 所以,在職場中發現自己存在感不高,不被關注和重視時,不妨多一點耐心。在確定自己事業方向的大前提下,沉下心、學會堅持。在職場上,贏到最後的往往不是剛開始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些跑得最穩的人。 *本文摘自晴好出版《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DS_BOX_37936}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08.02

財經

▌作者簡介:子安,「拙勇堂」創始人、主講導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客座教授,華熠智庫專家,元培工匠高級智庫專家、客座教授。 你與富人在「財富認知」上的差距,5大致富誤區,你踩了幾個? 誤區1:財富管理與我無關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學習財富知識有什麼用處呢?有人會說,既然擁有財富代表的就是有錢,那麼財富管理就只是有錢人的事情。我每天已在為了生計奔波,哪有閒錢做財富管理? 其實,財富管理恰好能決定每個人未來的財富狀況,它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印度有這樣一個傳統觀念:財富屬於家族世代所共有,個人是家族財富的監管者,每一代都有義務保護好家族的財富,並把財富傳承下去⋯⋯。 財富管理與每個家庭成員息息相關,上至一家之主,下至不過幾歲大的孩童,人人都應建立財務管理的基本觀念。 這種的對於財富的底層邏輯,可讓一個人從小到老年都能妥善管理自己的財富,進而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即使處在任何階段,都不會陷入貧窮的魔窟之中。要知道,對於普通人而言,一旦陷入貧窮往往就難以翻身。 例如為了滿足虛榮心而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累累的大學生,往往容易陷入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之中,逐步錯過機會,甚至終其一生都難以翻身,變得富有。 所以,無論是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人生勝利組,還是仍在戰戰兢兢過著精緻生活的中產階層,或是為了生計努力打拚的上班族,每個人都必須具備財富管理的觀念。尤其是在金融業日趨發達的今天,人們對財產增值的重要性有著越來越清晰的認識。財富本身的價值與生命力,已被這個社會無限放大。 隨著科技發展,投資品項越來越多,從早期買國債到現在充斥於各家銀行的理財金融產品、股票、基金、信託、虛擬貨幣等,所有人都有學習財富知識的必要性,一定要與財富當好朋友。 誤區2:財富價值在於滿足自身需求 「活在當下」似乎已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前些年,經濟高速成長時期所興起的「小確幸」消費主義,更讓許多人相信,最大的財富價值就是滿足當下需求,因為認定自己未來一定會有創造更多財富的機會。 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我們忽略了通貨膨脹及貨幣的時間價值,只注重眼前的財富,覺得小富即安,對自己當下和未來的財務狀況都感到滿意。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的財富可能會像沙漏一樣,無聲無息的溜走。 社會的潮流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你只想做一個月光族或固守自己的一方小財富,那麼你註定無法擁有更多的財富。 財富管理並不是「今日事,今日畢」,也不是「一朝吃飽,終身不餓」。它需要你未雨綢繆,好好規劃當下,根據自己的財富現狀及收入發展路線科學的分配財富。我們越善於規劃財富,生活就將越富足。這不僅事關財富管理的問題,也可能決定著我們一生的命運。 幾代之運勢,往往就藏在你對財富的態度之中。 誤區3:財富管理=購買理財產品、房地產 隨著房價不斷上漲,房產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標準,成為「包租公」變成芸芸眾生的終極夢想。此外,財富的城長也讓大多數人開始瞭解理財產品,理財熱情空前高漲。 但很多人由於不瞭解自身特點和真實需求,他們眼中的財富管理,在過去就是去銀行存款、買國債,而現在就是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申購各種基金。 即使小部分人的理財理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找到了一些管理金錢的途徑,但距離真正的財富管理仍有很大距離。首先,房產雖然具有保值功能,但在大環境不景氣,以及房地產建築成本不斷上升,導致購屋成本持續攀高,種種因素導致房地產並非一定都具備保值功能,有些房地產甚至會成為負擔,變成普通人純粹的負債。 所以,房產沒買對,努力全白費,財富管理絕對不等於盲目買房。財富管理是一項多元化服務,包括儲蓄、債務管理、投資組合、保險計畫、退休計畫等一系列內容,這是涵蓋了個人、家庭和事業,一籃子綜合金融和增值服務解決方案,主要是幫助我們制定並達成財務目標,實現財富自由。 這些目標可能是住房消費、子女教育,也可能是職業生涯規劃、健康管理及遺產規劃等,不單只是購買幾款金融產品和隨意購買房地產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術,進而權衡利弊,去劣存優。 誤區4:財富管理=追求高收益 「保值、增值、傳承」被視為財富管理的3大主題。財富增值肩負著人們一夜致富的夢想和跨越階層的雄心,所以備受投資大眾的青睞。這導致很多人在財富管理中努力追求高報酬,將資產增值視為財富管理的唯一目標。 當然,把高報酬視為財富管理的目標之一,尋找適合自己的高收益的投資產品,確保資產所能帶來的可預期的成長,這些出發點都是可以的。但是,高收益與高風險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敢於投資對財富管理固然重要,但適度投資可能更重要。無論是財富保值還是增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是關鍵。保得住的財富,才是真財富。而讓獲得的財富得以有效傳承,也是財富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 誤區5:財富管理=多賺錢 很多人覺得財富管理,最觸手可及的部分就是靠雙手賺錢,畢竟老百姓的錢,大多都是辛苦攢出來的。在這些人看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存錢,這才是最穩妥的財富管理。 存錢固然重要,但事實上,很少有億萬富翁是靠賺錢致富的。不信你看看「股神」華倫‧巴菲特、比爾‧蓋茲、索羅斯、馬斯克等諸位巨富,哪一個人是只靠自己工作賺錢的呢? 他們的工作不過是管理資源,畢竟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所以必須認識到科學配置資產的重要性,讓財富為己所用,生根發芽,哪怕天天在家蹲,也能不斷獲得大量的財富。 如此的成功人士有很多,例如在1913年時,洛克菲勒一天就能賺約14萬美元。這樣巨額的收入當然不是存出來的,而是正確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結果。事實上,他從7歲開始就在賣糖果、挖馬鈴薯努力賺錢,並且醉心於研究科學的財富方法和體系。正是這樣的財富觀和看待財富的態度,才讓他擁有用之不竭、源源不斷的財富。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逆貧致富》 {DS_BOX_37980}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