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差別

共有 3327 則相關文章

職場

職場上並非埋頭苦幹就一定有所收穫,你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面對問題。 舉例來說,有位男生為了給他女朋友驚喜,在她生日當天花了非常多時間,買了一束十分漂亮的花。他預期女朋友看到會很開心,但這其實只是男生覺得漂亮,當女方收到花的時候卻生氣了,因為她根本不喜歡這個顏色。 女朋友說,「你有用心了解我喜歡什麼花嗎?如果你不了解,為什麼還要送我?」 這故事其實說明了「效能」與「效率」的差異:效能是「做對的事」,效率是把「對的事做快」。 每個人都該有「效能思維」與「效率思維」 高效能在工作跟生活上都重要,當你安排事物的順序不一樣,對後續的影響也會隨之改變。把焦點放在目前的工作要事,想好執行的方式,才能讓這些重要項目產生正向的影響。 同樣在做事,你做「對」的事,一次就成功,相反的,你做「錯」的事,就需要反覆修正。 效能思維 效能思維是「做對的事」: 在工作上,你手邊處理的工作,是老闆要的嗎?對團隊有幫助嗎? 在人生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它有列入你的代辦事項嗎? 一旦在工作和家庭發生衝突,你會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呢? 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思考這項工作對你的部門、公司是否有價值。 效率思維 效率思維是「把對的事做快」,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因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品質,因此需要善用方法跟工具。記住,別被自己的思維限制了,很多事情都有更快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做事只看效率,不看效能,你絕對不會成為優秀的人,這就是效率思維的盲點。 拚命工作,卻不得老闆讚賞 我曾經在輔導企業時遇到一位學員求助,只要老闆交代的工作,他一定馬上去做,而且成果不俗。孰料,老闆過陣子卻說,「很多事都只是想想而已,不見得要做,你怎麼都沒跟我討論,就直接做了?」為何他做得要死要活,還被老闆唸? 這個小故事,就是缺乏「高價值產出思維」:高效能+高效率。 養成效能思維的3個練習 既然做到高效能如此重要,因此職場工作者都應具備3種心態: 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對。 不斷的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事。 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效能思維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不容易,但真正卓越的成功者,都把效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07

財經

實現《一級玩家》的虛擬實境(VR) 時間設定在2045年,人類正處於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的民不聊生,有一群人為了撫慰鬱悶的心情,打開了「綠洲程式」(OASIS)。 這幾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是一種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 multimedia)或電腦模擬生活(computer simulated life)。人類在名為綠洲的網路世界化身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虛擬分身),到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要的事,還能穿上具有「觸覺技術」的衣服,在網路世界獲得觸覺上的感受。 前面的敘述其實是電影劇情,來自於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冒險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描述欲擺脫憂鬱現實的人類本能,電影裡出現的科技就是「虛擬實境」(VR),也就是最近資訊科技領域常被提及的技術。 把現實與虛擬放在一起的「虛擬實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在電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感覺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VR)概念早在1938年出現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雖然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1938年已經出現在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阿爾托把劇場(theatre)描述為「虛擬實境」(la réalité virtuelle〔the virtual reality的法文〕)。 阿爾托認為,電影雖然包含了演員的模樣,但在電影院裡,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是演員,只是由光和影像展現的畫面。換句話說,雖然這些演員不是以物理型態存在於現實之中,但觀賞的人覺得這些光和影像如同真人,因此阿爾托使用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彙。 之後在1970年代,美國的電腦專家邁倫‧克魯格(Myron Krueger)用「人工現實」(artificial reality)描述虛擬實境的移轉概念。 直到1982年澳洲科幻小說家達米恩‧布羅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出版《猶大曼陀羅》(The Judas Mandala)一書,虛擬實境這個詞才被以現代化的意義使用。後來虛擬實境獲得一般人的關注,相關技術的開發如雨後春筍。 資料來源:Viulux 若要好好享受虛擬實境,絕對少不了「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通常是前面封閉的長方形黑色眼鏡,直接戴在頭上。為了幫使用者營造脫離現實的感覺,頭戴式顯示器上會有麥克風、揚聲器等多種感測器。 戴上這種VR裝置,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例如:身處在首爾的使用者如果戴上VR裝置,瞬間宛如置身在紐約街頭,也能從外太空俯瞰地球,甚至於變身為賽車選手在賽道上奔馳,當然也能360度旋轉觀賞任何景象。若將VR裝置與控制器連線,使用者還能與虛擬世界裡的人物互動。 嗅覺、觸覺技術還有發展空間! 虛擬實境只能在VR裝置呈現的虛擬世界裡活動,使用者無法從目前的所在位置「物理移動」到VR展現的場景或場所,而且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能直接觸碰虛擬世界裡的事物,因為業界還沒開發出可以觸摸的「觸覺技術」。由於目前還無法用手觸摸,使用者在進行VR遊戲時,多少會覺得無法完全投入。 不過最近學界已經研發出嗅覺技術,可透過VR裝置聞鬆餅、榴槤等食物、水果的氣味,詳細內容刊載在2023年5月10日出刊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期刊。 由中國北京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兩種支援嗅覺功能的VR裝置,一種是把晶片貼在使用者鼻子下方,另一種類似口罩形狀。這兩種發明都含有石蠟(paraffin wax),能讓使用者聞到氣味。 石蠟是提煉石油產生的副產品,為半透明的固體,主要用在蠟燭、軟膏、化妝品的製造,能散發出各種香味。使用者若戴上頭戴式VR裝置,把眼前出現的花、食物等東西靠近鼻子,嗅覺裝置就會在兩秒鐘內散發出該物品的氣味。這是利用調配石蠟成分產生氣味的技術。 這項嗅覺VR技術還在實驗階段,將來若真有能聞到氣味的VR裝置上市,可應用在遊戲、4D(四度空間)電影等多種領域。一般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都是聲音與畫面的二度空間(2D)享受,3D電影必須配戴特殊眼鏡,才能看到電影中的特殊效果。4D電影則是除了原本的3D效果之外,再加上嗅覺(氣味)與觸覺技術。 擴增實境(AR)又是什麼? VR是讓人感覺進入虛擬世界的技術,難道虛擬世界裡的橫切面無法展現在現實世界?這種把電腦創造的事物、景色放在現實世界裡重合的技術叫作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AR大致上可看成是VR的一部分。AR是在現實世界裡合成虛擬事物或資訊,彷彿虛擬世界真的存在於現實,是一種電腦繪圖技術。「擴增實境」這個名稱是指以現實為基礎擴增(augmented,增加、強化)其他資訊(虛擬世界的資訊),類似在現實世界裡增加虛擬資訊。 AR是讓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看到虛擬事物,如同讓使用者在現實之外獲得額外資訊。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使用者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鏡頭瀏覽周圍景色,附近的餐廳、店鋪都被顯示成立體影像,這就是一種AR技術。又如汽車上的抬頭顯示器(HUD),讓駕駛人可在擋風玻璃上看到車速、位置等行車資訊,也是屬於AR的應用。另一個代表性的AR裝置是Google眼鏡(Google Glass),當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鏡片上可顯示道路資訊與搜尋結果。 「精靈寶可夢」為何一出現就轟動全球? AR使用者不只是與虛擬實境互動。VR技術無法讓使用者有物理移動,AR卻能做到。曾經在全球掀起旋風的「精靈寶可夢」手機遊戲,堪稱是應用AR技術的經典代表。 2016年7月位在美國舊金山的遊戲公司Niantic發表《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以使用者的位置為基礎,合成電腦創造的卡通人物與手機鏡頭拍攝的實際影像,展現出人工世界。換句話說,精靈寶可夢是行動裝置AR遊戲,利用有GPS(全球定位系統)功能的行動裝置,在實際地點顯示虛擬寶可夢生物,玩家能與這些寶可夢互動(捕捉)。由於精靈寶可夢採用了遊戲業界前所未有的新技術,2016年7月上市後,首八週的下載次數超過五億次。 除了精靈寶可夢成功應用了AR技術,AR也應用在模擬家具陳設與衣服試穿。透過AR技術,消費者不必親自試穿衣服,就能比較衣服的色彩或尺寸合適與否,也是具有經濟效益的應用。 MR、XR接力出現,電影場景將實現! 繼VR與AR之後,最近還有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與延展實境(XR,eXtended Reality)技術接連出現。MR、XR與VR、AR有什麼差異? 簡單來說,VR是處理現實與遙遠的虛擬世界,AR是把虛擬與現實重合的世界,MR則是擷取VR與AR優點的技術。例如用虛擬的方式重新擺設辦公室裡的實體辦公桌椅,這就是MR技術。又如汽車公司要設計新車款時,不以泥土等實體素材打造原型(prototype),而是利用虛擬世界製造原型車,並且進行各種測試,這也是MR技術的應用。在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空中顯示出電腦畫面、戴上特殊手套撥動空中電腦畫面的技術也是MR。 XR應用了VR、AR與MR技術,特徵是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臨場感受發揮到極致。 《一本書讀懂科技趨勢關鍵詞:ChatGPT、自駕車、量子電腦、DAO……人人都該學的49個最新科技及商業應用》☛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67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6.24

職場

我在下班後的聚會上狂喝酒來掩飾社交焦慮,在開會前噁心想吐,害怕通電話並經常取消電話,不知多少次躲在公司盥洗室裡。 與此同時,我非常成功,我默默忍受痛苦,同時又很可靠、有遠見,勤奮而雄心勃勃。我的焦慮幫助我承擔了和我的野心相匹配的風險,且從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28歲,我成為一家全球傳播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但隨著事業的發展,焦慮加上我天生的野心,促使我總想做更多。有些日子我感覺像身兼三職,但我仍然擔心做得不夠。 許多焦慮領導者會依賴不健康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在短期內起安慰作用,但最終會變成讓他們壓力更大、耗盡精力並削弱領導力的習慣。問題是,一旦短暫的安心感消失,令他們焦慮的東西仍然存在,而且往往在他們想要避免焦慮的時候變得更糟。 諷刺的是,無益的反應可以幫助人在事業上取得進步,例如過勞往往會受到讚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壞習慣會造成太高的代價。 工作可能會讓許多人上癮,那是一種逃避我們不想處理的問題,以及我們不想面對的人或內在惡魔的方式。我們來看看一些職場最常見的應對焦慮的負面反應: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1:微管理 微管理和緊盯著員工是常見的焦慮反應。英國城市心理健康聯盟(UK’s City Mental Health Alliance)負責人波比.賈曼(Poppy Jaman)表示,當她發現自己在進行微管理,就表示她的週期性抑鬱症發作了。 她說,留意這件事非常重要,不僅因為那是一種提醒她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信號,也因為她不希望她的員工感覺到壓力。我們如何分辨自己何時過度介入,而且我們的頻繁查看實際上阻礙了工作進展?以下是一些你正在進行微管理的跡象: 你堅持大小事都要發副本給你。 你告訴團隊成員一切都得由你經手。 你給自己分配一些不需要你提供意見的專案? 你拒絕把工作委派出去。 你花很多時間糾正員工的工作、或者你堅信你的方式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還有更多,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一種掌控一切的潛在需求。當然,這是源自焦慮。 馴服微管理傾向的最好方法是解決你的焦慮,就像賈曼的方法是在抑鬱症站穩腳步之前照顧好自己。你也可以使用一些領導技巧來減少微管理,讓你的員工成長茁壯。 其中一種是使用久經驗證的「帕雷托法則」(8020 rule)。就這情況來說,意思是讓你的員工在80%時間內以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剩下的20%,引導你的員工——即使如此,要記住你的角色是激勵,而不是頻頻查看或自己跳下去做。 另一種技巧是專注於開頭和結尾,而不是中間。意思是你要發布明確的目標、期待和截止時間,然後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讓員工可以隨時向你尋求指導——除此之外,要抗拒查看的誘惑。最後,當員工達到目標,你可以評估成果。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2:拖延症 心理學者、「身心靈」(Think Act Be)Podcast主持人塞思.吉利漢(Seth Gillihan)表示,有2種形式的自我對話常會導致拖延: 「這事一定很煩人。」 「我可能做得不好。」 有了其中1種(或2種)敘述在腦中反覆播放,我們會延遲一項會讓我們不愉快或擔心自己做不好的任務。 拖延的壞習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負向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絕佳例子:負向是因為,我們能得到沒有某種不愉快經歷的獎賞;而增強是因為,它讓行為在未來更有可能發生。 不打那通我們很害怕的電話,或者不填寫那堆績效考核表,在當下感覺很好:這就是獎賞。 但顯然,拖延會帶來嚴重後果,它最麻煩的難題之一是:雖然它在(非常)短期內有益,但拖延總是會導致更大的焦慮。 有許許多多有效的技巧可以預防、打破這種壞習慣,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將任務分成容易處理的小部分,然後在每次完成一小件交付事項時獎賞一下自己。 我每天一早都把一整個工作日以半小時為單元加以規劃,當我能看到眼前的工作以小塊狀排列開來,由於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消除了,因為這給了我當天的清晰路線圖,而且創造了許多讓我可以享有達標獎賞的小件交付事項。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3:迴避 迴避行為是指我們為了避開壓力狀況或棘手想法和感覺,而採取的任何行動。迴避是一種適應不良的應對機制,典型例子包括忘了繳帳單、取消電話或會議、拒絕公開發言或進行報告。 我們知道有些人不惜拒絕升遷,甚至換工作或辭職,只求避開壓力狀況。作家艾胥莉·C·福特說,恐懼支配她的生活多年,因為焦慮所產生的拖延、自我破壞和負面自我對話阻止了她追求夢想,但透過治療、人際支持和追求改善,她學會了控制焦慮,不再逃避。 她說,她的自我對話從「我很焦慮,所以我辦不到」變成了「妳很焦慮,妳覺得妳辦不到。但試試看吧,請試試看。」她說,這種轉變為她創造了驚奇。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4:衝動決策 焦慮時,有些領導者會苦於無法作出決策並加以推遲,有些人則恰恰相反,會倉促作出決策。能夠讓案子有所進展、減輕工作量或者把工作委派出去,可以讓人輕鬆不少。 可以想見職場的衝動決策會造成什麼傷害,尤其如果經常發生的話,而且發生的指揮層級越高,影響就越廣泛。然而我想澄清的是,我指的不是果斷決策,因為當機立斷或在紛擾中提示策略方向的能力是一項極可貴的領導才能。這裡我專指的是,引發焦慮並導致負面後果的衝動決策。 衝動可以和焦慮的成就者作計畫、作準備時的需求共存,也可以和憂慮、反芻思考共存。在當下,焦慮會削弱我們作出明智決定的能力,因為它會打斷注意力,專注和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它會導致我們專注於錯誤的事物,扭曲事實或急於下結論。 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推遲關鍵決策,直到我們的心情改善,但我們都知道這不容易做到。 首先要承認,你的情緒會讓你成為不可靠的敘事者,你可能會容易產生消極想法,例如你正在準備一場演說,但是你的上一次演說讓你覺得很失敗,甚至你可能因為中學的一次朗誦引起訕笑而長期堅信自己是拙劣的公開演說者。 先問自己,我夠不夠客觀?如果你不確定,調查一下你的記憶是否正確,也許可以詢問同事的意見。 每個領導者終究都得發展一支「說真話」夥伴團隊,一群你可以諮詢、能提供你坦率直白意見的人。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DS_BOX_3759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