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跳槽半導體業的前台塑人告白,為何新事業動了還不夠? 就晉升到多數台塑人要花六年的專員職位,但,他卻選擇在步入中年前轉職,離開長年被社會視為鐵飯碗的台塑,以下是他的第一手告白... 2024.08.01
焦點 夏普關廠第一手專訪!鴻海董事長劉揚偉90分鐘認錯告白:是我們做得不夠好 AI、電動車緊扣鴻海轉型・劉揚偉接棒5年獨家告白:最想改變鴻海的鐵腕文化・AI能成鴻海「下顆蘋果」?... 2024.05.16
焦點 劉揚偉接棒5年獨家告白:最想改變鴻海的鐵腕文化 在夏普宣布將關閉堺工廠,未來可能全面撤守面板事業、往輕資產轉型之際,商周在第一時間,與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對話。 在這場九十分鐘的訪談裡,他不避諱的承認,鴻海以製造業思維經營夏普這樣的品牌公司,是錯誤的。更坦言,自己接任董事長以來,最想改變的,就是該公司鐵腕的管理文化。 提早轉型更好,但當時可能不是right thing 「夏普不是拖油瓶,是鴻海做得不夠好」 他甚至一反鴻海過去嚴肅治軍的形象,想告訴年輕人:不要忍,做自己。 究竟,他如何搶救夏普信任危機?擔任全台營收最大集團董事長的學習與體悟又是什麼?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這次改善夏普營運,最後會決定關閉堺工廠? 劉揚偉答(以下簡稱答):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螢幕的市場不會回來了。堺是十代線,適合做大螢幕的面板,但人們看電視時間越來越短,尤其是年輕人,他們都是拿平板、手機看(影片),有人甚至家裡沒有電視。 大電視的市場一直在萎縮,再加上現在面板的市場其實非常、非常艱困,大概只有一家業者賺錢,在這樣的競爭情況下,這個決定(關廠)是非常自然的。 問:這是個很困難的決策嗎?因為關係到很多日本員工的尊嚴。 答:我們純粹從商業考量為主,員工會考量、只是怎麼做而已。方向上,以商業考量為主,但是,執行上,就要考量各方感受。 關廠後,得拿成績消除質疑 「所有策略,都應該每五年重新檢視」 問:8K+5G曾經是鴻海的營運戰略,也是在此背景下購併夏普。這次關廠,是為過去的策略止損嗎? 答:所有策略,都應該每五年重新檢視一次,包括國家。你看大部分國家的策略都是五年檢視一次,為什麼?因為環境會變,很多你(原本)沒預測到的變化會發生,國家如此,商業上也是這樣子。 五年前我們拚命拚8K+5G,認為面板是戰略物資,那時候是有道理的。可是經過五年,市場變了、環境變了,包括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出現,包括micro LED也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都非常難預期。 問:日本輿論也察覺了變化,當堺又被併回夏普,加上鴻海3+3轉型策略並沒有面板,就開始有「鴻海要拋棄夏普」的聲音,日本社會似乎不太相信,鴻海未來想繼續經營好夏普? 答:(過去)日本社會有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他們不希望鴻海來管理他(指日本)的公司,但是,又很希望鴻海能夠投入足夠資源幫助他們,包括市場、客戶、全球供應鏈,這是個滿複雜的感受。 你講的信任問題,有,但信任問題的解決唯一方法,就是拿成績、拿成果出來,那些(質疑)自然會慢慢消除。 花四分之一時間聽員工心聲 「接手後,到每個廠區第一件事都是座談」 問:所以過去一年,你如何拆解這道信任危機? 答:過去這段時間(去年七月迄今),我去了日本大概八次,幾乎每個月都去,每次去差不多待一個星期。 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去夏普?就是要告訴他們(日本員工跟銀行團)「夏普對鴻海很重要」。做為一個CEO,我花了四分之一時間在那裡,這還不重要嗎? 我一直覺得,夏普是一家非常有科技的公司,日本公司都有很好的工藝,所以他們的科技加上工藝,絕對是台灣企業需要的,但,為什麼這些長處沒有發揮出來?這就是我去(日本)最想要弄清楚的。 我跟很多員工座談過,去了解員工心聲、跟他們碰到的問題,經過這八次,我很清楚了解他們的狀況,也很清楚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 這是夏普總部的員工開會現場,劉揚偉說,他也希望把自己這些年在台灣推行的開放文化,帶進這家百年老店。攝影者:郭涵羚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問:既然拿出成績很重要,為什麼你的改善行動,是從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開始? 答:這並不特別,我接手(鴻海)董事長之後,只要到每一個廠區,我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跟員工座談,不管中國、印度、越南,我都會跟基層員工座談。為什麼?我不能只聽高階主管講。 所以像我到日本,就跟三百多位基層員工直接對話。這種直接的溝通,非常重要,你知道傳話的遊戲嗎?往往傳到第五個人,保證話完全會變調。 問:那麼你在座談會裡聽到了什麼? 答:我看到了,譬如,員工們對夏普這個品牌還是非常驕傲,他們都非常希望夏普能夠恢復到以往的榮光,這感受非常強烈,他們希望有一個方向,或是有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是,他們碰到的問題是什麼?速度不夠快。 未來要怎麼改變呢?即使在日本文化,大部分的人都是(專注)搞品質,但我相信一定也有小部分的人,認為速度很重要。你就把認同速度很重要的人,找去做跟速度相關的事,只要把分工分好,有些人是會改變、可以適應的。 員工:鴻夏不是好的親子關係 「用製造業思維經營品牌公司,是不對的」 問:據說在座談會裡,很多員工不留情面的提出看法。甚至有人在會後問卷寫,「鴻海跟夏普不是好的親子關係」? 答:確實是這樣。除了親子關係,還有,鴻海因為是製造公司,等於我們用製造的思維、把製造業的cost down(縮減成本)文化,去經營一個品牌公司,這是不對的。我們有一個問題是出在這裡。我也在員工面前講這個話。 問:你真的在日本員工面前這樣認錯? 答:如果我有錯,我希望你告訴我,這樣我會變得更好,我大概都是這種心態。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我沒做好,謝謝你,我趕快把它記下來。 問:從夏普到鴻海,你常辦這些座談會,是想改變鴻海集團的什麼嗎? 答:最大問題,就是鐵腕的管理文化。它帶來的問題就是,年輕人不想來(鴻海)。早年,市場變化、科技變化還不是那麼快速,鐵腕文化可以讓組織變得更快、更好。 可是三十年過去,科技變化速度太快,像現在搞Gen AI(生成式AI),再隔一陣子,可能機器人,這個速度非常快,靠鐵腕管理是不行的。 執行力,是鴻海的強項,我們不會放棄執行力。但如果未來我的執行力又好、又有一個開放環境,就可以打贏很多人。其實你看檯面上的產業,只要鴻海能做,別人(競爭者)大概都贏不過鴻海,因為鴻海的執行力是業界前面的。 所以我們公司的文化改成「分享、合作、共榮」。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不同了,現在中國有那麼多的競爭對手,早期我們去(中國)的時候,是沒錢、沒人、沒市場,現在是有錢、有人、有市場,可以用同樣方法嗎?保證不行。 價值觀,跟過去鴻海很不同 「我是做產品的人,跟做純製造的人不一樣」 問:但鴻海的組織與本業規模,都已經如此龐大又穩定,你要怎麼在這種情況下,推動新事業跟新做事方式? 答:就找一群新人、用新的做法,做了一段時間後,一定會有人覺得「喔?這個好像比較好。」你不要一直跟他講,他看到實際例子,就會改變了。 鴻海也是,我們做三加三(轉型),(一開始)大部分也是用新人去做,我們的各個次集團,都是馬照跑、舞照跳,但是當那群人用新的方法做事,經過半年、一年後,他們慢慢會發覺,「誒,好像在變喔,而且變得好像不錯喔。」就有興趣去了解,這就是開始轉變的跡象。 問:為什麼你這麼相信溝通?不只對內,也包括對外,例如改變慣例,開始定期舉辦法說會、甚至每年辦鴻海科技日。 答:因為我接手這個位置(鴻海董事長)後,我的想法是,這帝國已經這麼大了,再大,也不是我的貢獻。我沒有想賺錢、想擴大規模,我想的是,怎麼用這個規模,為產業跟社會做一些事情。 問:但為產業做事,跟對外溝通的關聯是什麼? 答:科技日你知道怎麼來的?我在美國待很久,當時總覺得,怎麼好像科技都是美國人的?明明那些科技背後的技術,很多都是台灣人做的,為什麼台灣不能說「我有技術!」 上次科技日黃仁勳為什麼來?他是非常愛台灣的,他一聽,「原來你要幹這個?我支持你!」 我就是希望能夠透過科技日,讓台灣企業覺得「我也可以做(技術力的展示)」,最好和碩也出來做,或宏碁也來辦這樣的秀,我想樹立這個典範。 我是做產品的人,跟做純製造(的人)很不一樣。 問:你的價值觀,跟過去的鴻海很不同。為什麼你可以在這裡做這麼久? 答:教你們一招,不要去理他們就好了。不要忍,做你自己,我給年輕人一個建議,就是做你自己,然後一直不斷去改善。剩下來的,就交給命運。 問:這次夏普事件,是你從二○一九年接棒鴻海董事長以來,最大的挑戰嗎? 相信機運,越勤奮、運氣越好 「做決策的人要對結果負責,不是員工」 答:是Covid(新冠疫情)。當初我接任沒多久就遇到Covid,你要知道,疫情對我們公司的影響很大。 鴻海有一百萬個員工,光是口罩你要張羅幾個?要讓員工住在哪裡?用什麼方式上班?又怎麼讓產量不受影響?那個工作量是很大的。 尤其疫情初期,沒人知道怎麼對付它,但是我們很快蒐集了很多資料,慢慢知道要同進同出、做防疫泡泡,這些統統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那時候,大概有一百天,我每天早上坐在這邊開會,跟一百多個地方的人開會。 我們這個會議,一直延續到現在,只是頻率改變了,變成每個星期三(召開),到目前總共開了三百零八場,主軸也開始變了,從防疫變成工業安全,到現在變成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這五年其實都是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帶領的團隊,大家善用西方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個方法是:「蒐集資料、divide and conquer(分治法)」,就像為什麼我在夏普辦座談會,就是要蒐集資料,才能解決夏普面對到的問題。 問:那這次夏普事件,帶給你的最大學習是什麼? 答:很多(事)都跟命運有關。 西方人講的命運,是在「對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夏普(轉型)的事情,如果提前六、七年更好,那是right time(對的時間),但(在當時環境)可能不見得是right thing(對的事情)。現在,就是要把這些(時、地、事)抓對。夏普最壞的時間過去了,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問:你這麼積極的去改變這件事,難道你相信的不是人定勝天? 答:Nike創辦人曾經說過一句話,「要成功全靠運氣」,他後面還有一句是,「如果你越勤奮、運氣會越好」,所以我們能夠把握的就是勤奮,至於會不會成功?還是要看timing(時機)。 問:這兩年,很多人認為夏普是鴻海的拖油瓶,未來,你會把它變成鴻海的什麼? 答:它不是鴻海的拖油瓶,是鴻海做得不夠好。做決策的人要對結果負責,不是員工。它是一個在技術、品牌,都非常有價值的公司,我希望它,未來變成鴻海非常重要的資產。 ... 2024.05.16
職場 「病危時請不要救我!」罹癌父親最後的告白:一起學習放手的愛 在人類的社會,也許亞洲更加嚴重,老衰重症者在作醫療的抉擇時,他們的自主意願很少受到重視,介入的除了醫師、家屬,甚至包括親朋好友,他們的理由都是「為了你好」、「你還不能死」!然而,病人最了解自己的身體,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他甚至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但是他們沒有決定權,即使表達了自主意願也不被採納。 我聽德國病人保護協會的會長說:「在德國,醫師如果沒有尊重病人自主意願,強行作醫療介入,觸犯了刑法,檢察官就可以起訴。」我不好意思說,在台灣,4個青壯人壓制1個老人,強行插鼻胃管的畫面比比皆是。 病人哀求、憤怒、咒罵都沒有效,用盡方法拔出管子,又要反覆被插,所以雙手被約束。這樣還有人的基本尊嚴嗎?我們真的需要為了他好,讓他含冤、含怒、含恨的活久一點嗎?假如我們的寵物老了、生重病,可以安樂死。我們不會讓寵物插管躺在床上,為什麼我們可以忍受讓親人受到這種對待?因為人的生命比動物尊貴?彷彿有理,但其實不人道又殘忍。 我和居家醫療團隊都有此感觸,照顧病人相對容易,最困難的是整合家屬的共識。常常1、2個鐘頭的家庭會議,還是各持己見,有時還互相責難。因為家屬對病人的病情沒有概念,無法接受病人可能即將離開人間的事實,依照自己的期待看事情;或是像天邊孝子、孝女,其實是出於過去疏於照顧的罪惡感或補償心理,而放不了手。 很少人能夠做到細心觀察、用心聆聽病人,同理病人提出這個要求的原因,因為想斷食是求救的訊號。如果已經用盡一切方法都無法處理,或改善病人的痛苦與失去尊嚴,家屬和醫療團隊都應該尊重他的意願。 病人即使年老、病重還是個「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關心他的感受,傾聽他的心聲,尊重他的意願,改善他的生活品質,所謂「以病人為中心」,才是真的為他好。 有一位罹癌父親不想接受可能有副作用的治療,打算順其自然,兒女非常不捨,他寫給兒女一封信。我蠻能同理他的心情。 我知道你們心理的擔心,希望我能積極治療。但是這種愛,往往會造成對方的痛苦,有時我們也要學習放手的愛。我不希望我的餘生痛苦,反而造成妳一輩子的自責。 對於生命的實質內涵,我們修行者有不同體悟與看法,該來的會欣然接受,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及體內的眾生受苦。生命有數,為了多幾年的餘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只在家裡與醫院之間往返,那活著也沒有意義。 目前癌症用藥,都還是機率的治療,而且用藥的強度與副作用以及復發率都會隨著個案而不同,說真的,我覺得醫師也是在過去的成功與失敗中在嘗試用藥。他們是不用負任何責任的,所以也有不少的案例在中途退卻。其實也有滿多透過改變生活習慣與壓力的釋放,而得到自癒的效果,這在醫界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現在好好的,能吃能喝能睡又能運動、散步,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好好過眼前的每一天。假如有一天必須作抉擇的時候,也請你們能尊重我的選擇。 我們理解捨不得病人離開是為了愛,放手讓病人離開也是因為愛,大家表現愛的方式不一樣。不過最重要的是「被愛者」的感受,他/她覺得什麼才是「好」?如何讓他/她感覺「被愛」? 家屬捨不得放手,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愛,只是這種愛若是需要被愛的人受苦來成全,這值得省思。我們沒有立場要求對方接受這種愛。所以我會勸家屬:人生終須一別,至親逝去帶來的痛苦,是我們自己的功課,我們必須自己面對,尋求療癒的方式,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成長,接納摯愛的離開。 該離去的,如海邊的砂粒一樣,即使緊緊抓住,終究會從指縫溜走。 我的經驗是斷食往生是一個長達2、3個星期預期性的、有充分陪伴與情感交流的過程;有充裕的時間道別,該說的話都說了,沒有遺憾。比猝死來不及道別、飽受折磨的醫療死過程圓滿太多了,所以家屬的悲傷反而可以降到最低,甚至感到這是一種福氣或恩典! *本文摘選自《如何好好告別生命》 {DS_BOX_3800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7
財經 羽球國手變KTV南霸天,享溫馨李奇霖「次子出頭天」告白 在南台灣要去唱歌,第一首選就是享溫馨。享溫馨KTV能奠定南霸天的地位,是總經理李奇霖從一位不被重視的老二,到成為羽球國手,最後成為南台灣K歌之王的故事。 {DS_BOX_38178} 其實,李奇霖還差點有機會征戰奧運,只是從小累積的大小傷痛,讓他數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最終他是如何突破瓶頸,站上舞台,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 雖然小時候常跟著父親李東和幫忙收盤子、整理包廂,但李奇霖卻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方之霸。他笑說,「如果沒接家業,我現在應該是羽球老師吧。」踏進李奇霖的辦公室,擺設在牆上的,不是什麼勉勵或讚譽的匾額,也不是成排經營管理書籍,而是一面面亞青、世青賽冠軍獎牌、證書和獎杯等,這些都是過去他用羽球為台灣隊揮出的亮眼成績。 原來,李奇霖曾是台灣排名前5的頂尖羽球高手,就連現任國手周天成、戴資穎見到他都要喊一聲「大學長」,他經營享溫馨,靠的不是經營管理學書籍內的金科玉律,而是過去在球場上羽球教會他,「你要一直突破自己的極限,才有資格成為運動員在場上競爭。」 拿到冠軍才能被看見 坦言不愛念書的李奇霖,因為愛吃,自小就是圓滾滾的小胖子,最初因父親想要讓他瘦身,把他抓去家門口的空地打球,才開始踏上羽球之路。一開始對羽球沒太大興趣的他,只想隨便打打交差就好,怎知現任台灣黃金女雙羽球選手簡毓瑾的父親簡春生那時在找跟女兒差不多年紀的小孩陪練打球,就一路問到了李東和。聽聞是教練開口,李東和當然連忙應允,為讓兒子跟上進度,還請教練陳英豪週末加班加強訓練。 陳英豪形容,李奇霖是打羽球很拚、很有毅力的小孩。他的拚勁,展現在日常練習中,別人練跑跑兩圈,李奇霖就要跑兩倍。他印象最深的是,「才國小的李奇霖,一次跟全國冠軍比賽時,因為太緊張,打到指甲插進肉裡,滿手都是血,但他很固執,堅持不喊暫停,就是要拚到最後一刻,下場後還全身抽筋。」教練嘆了口氣接續說,其實那場比賽已經超出他的實力,但他就是要死拚到底。我好奇最終結果,教練笑說,當然打贏啦,最後還打進全國比賽呢。 李奇霖並非天才型選手,事實上,他的扁平足還被醫生判定不適合運動,加上他身體協調力不佳,曾經有老師在舞蹈課上看他跳舞,嘲諷笑說,「協調性這麼差,你確定你是國手嗎?」 一直以來,他在體能訓練上,都要比其他人吃力。不過因為他的努力,小學5年級時,李奇霖就拿到人生第一次的全國羽球冠軍。「我爸送我去打羽球,真的只是為了讓我運動減肥,但打到冠軍後,覺得如果打球還可以保送升學,那就繼續打下去吧。」 李奇霖(左)在2000年世界青少年羽球錦標賽獲得團體銅牌,創下中華隊參賽以來最好成績。來源:李奇霖提供 他15歲就成為甲組羽球選手,不論全運會、亞青、世青都有多次奪牌紀錄。攝影者:楊文財 他15歲就成為甲組羽球選手,不論全運會、亞青、世青都有多次奪牌紀錄。攝影者:楊文財 輝煌戰績 因膝蓋舊傷,現已鮮少打羽球的李奇霖,揮起球拍來,仍有當年的冠軍實力。攝影者:楊文財 雖然小5拿到冠軍,是李奇霖的「誤打誤撞」,但讀書沒有哥哥念得好,也沒有像弟弟那般受寵的老二來說,從來沒去看過一場比賽的父母,在他拿到冠軍後,好像終於看見他了。「只要曾有過一次這樣的榮譽光環,就會想要再次擁有。」 上國中的李奇霖更拚了,是為成績瘋狂的那種拚勁,參加全國單打、雙打比賽屢屢拿下獎盃,還在國3時成為甲組羽球選手,年紀輕輕就進入國家代表隊。甚至曾經兩次比賽,打到全身抽筋送醫,就連醫生看到都搖頭說,如果晚點送來就要沒命了。 兩度為家庭中斷羽球職涯 風光的羽球職涯,卻在李奇霖當完兵後一夕驟變。早早就被父母送去加拿大念書的弟弟,因為適應不良,待李奇霖退伍後,李東和就要他買一張機票飛去加拿大照顧弟弟,成為伴讀兼保母。即便是在傳統家庭生長,凡事都以父親為天的他,此時內心也不免嘟囔。 完全不會英文的他,一開始,將自己關在寄宿家庭房裡,整整一個禮拜都不出門。甚至到當地,還被代辦詐騙,說沒有國際語言學校課程給他上,他每天跟一群小1、2年級的小孩,一起看卡通學英文過了1個月。即便當時跌到人生的低谷,李奇霖認為,運動員的特質就是遇到困難很快就能調適心情,畢竟人生的每一球都無法順心遂意、精準無誤。 打球打到全身傷痕累累,加上被拋到天涯海角的怨氣,原本打定主意不再碰羽球的李奇霖在一次外出時,遇見有人在打羽球,因為缺人,在現場被其他台灣人臨時抓去湊隊,意外被大家發現曾是羽球國手的身分,便央求他當教練。 他轉念一想,反正在國外他也不想跟家裡拿生活費,就搭飛機回台拿球袋,從加拿大開始教練生涯,甚至還差點要代表加拿大去打奧運了呢。然而,8年後,父親的一通電話,電話裡沒有多說,只要求他回家幫忙事業,他就毅然決然拋下一切,就連正在籌備中的羽球館也不要了,返回台灣從助理開始做起。 接家業時,許多人認為李奇霖不過就是個銜金湯匙出生的公子,看不起他。殊不知,因為接連被合庫、土銀簽下成為職業選手,李奇霖從國中起就沒跟家裡拿錢。高中時,因為打球打到韌帶斷掉休息一年,沒錢時,他會去打工,舉凡夜市擺攤烤香腸、做搬運工等什麼雜工他都做過。吃苦,實在是他的專長。 即便是KTV,對包廂內的餐飲要求也不馬虎,李奇霖還聘請專業廚師做料理,讓許多人打趣說是被KTV耽誤的餐廳。攝影者:楊文財 10月即將興櫃的享溫馨,是李奇霖拚給父親看的另一道光環。和我們約在享溫馨建國店採訪的李奇霖,站在KTV庭園望著一切,突然轉頭對我說,「你信嗎?我其實無欲無求,享溫馨要興櫃,都是為了員工,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也不在我的人生規畫,這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我笑說,你有這麼宿命論嗎?他緩緩吐出回答,「不是宿命,我是很認命。」 他笑說,以前跑5千公尺像吃滷肉飯。但自從膝蓋受傷後,醫生都建議他不要再跑步了。事實上,羽球選手的黃金生涯也僅止於20到30多歲,現在幾乎已快要從羽球場上退役的李奇霖,改成每天早上游泳。以前球場上重視的是殺氣,李奇霖一張臉眼睛總是瞪得老大。回來後,父親告訴他,你現在做服務業,臉色要好,要常照鏡子練笑。 運動員的彈性不僅在身體,更被他運用在人生歷程當中,羽球不僅伴他走過人生前半場,更給了他自我價值與意義,拚盡全力,把不可能化作可能,過去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決定。 ... 2024.09.12
焦點 房貸災民血淚告白:我們像難民,到處被踢來踢去!限貸令內幕、自救法全解析 台灣史上最火熱的房市,正迎來一連串破天荒的房市冰風暴。 風暴1、央行祭出的限貸令已引爆全台房貸荒,慘烈到連10天內將交屋的民眾,已核定房貸被取消,新家交屋不成,還可能被建商沒收。 風暴2、央行總裁楊金龍祭出史上最強打房政策,約談34家國銀,打房態度是不見黃河心不死,限貸期最少1年,房貸利率應聲上漲、房市交易被急凍,買屋成本恐增百萬以上。 風暴3、偏偏台灣碰上了29年來最大新屋交屋潮、超過50萬戶等房貸交屋,恐怕會被限貸令無辜錯殺,違約、買賣糾紛將層出不窮,衝擊還在擴大,買屋賣屋最好等一等。 2個月前核貸成功,現在卻說不行… 疫期危機入市者,竟面臨房屋被收回惡運! 房貸荒有多慘烈?在桃園市青埔特區,商周遇見這樣一群受災戶,他們有人脈豐富的車商超業、具銀行放款經驗的地產仲介、消息靈通的資深媒體人、收入高人一等的飛行員等中產階級。 他們並非新青安買家,而是COVID-19疫情期間危機入市買房者,後來因有機會幫大家爭取不錯的優惠,於是揪團十多人,跳脫建商整批房貸保護傘,自行申辦貸款,也收到銀行核准房貸通知,準備開心入厝。 誰也沒預期,央行限貸令一出,他們的喜事變慘事,全成了房貸難民。 他們出示手機簡訊與購屋契約書痛罵說,銀行根本毫無信用可言,談好的房貸,竟用「依規定仍可以退件」把他們掃地出門。 更慘的是,再找其他銀行申辦房貸也都四處碰壁,如今只剩臺銀有機會受理,可是無論利率、寬限期等條件都大不如前,例如還款金額會從每月原本3萬元爆衝到7萬元。 臺銀申貸仍在等待中,這些人卻碰上更大麻煩。如果買方逾期不交屋,不僅每逾1日要依貸款金額加付萬分之二的滯納金,超過10天以上,建商還有權解約收回房屋,屆時買屋夢將成了一場空。 「我們沒做錯什麼事,就是買房自住,不知道為什麼會變這樣?明明買房子是好事,我們卻變得很像難民,流離失所,到哪都被踢來踢去。」一位上述的受災屋主說。 為何沒有贏家也要管控房貸? 銀行總座:楊金龍三度提次貸風暴 民眾買不到房、建商賺不了錢、銀行賠了信用、金管會投訴接不完,「這件事沒有贏家。」一位限貸令受災屋主形容說。 那為何楊金龍冒著掉烏紗帽的風險也要做?綜合多方看法認為,楊金龍堅信,這是避免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在台灣的必要之惡。 一位銀行總座向商周透露,楊金龍在約談他時,就至少3次提及美國次貸風暴,顯見他相當在意與擔心,理由就在於新青安,雖然貸款種類上不同於次貸,但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大量借錢給買不起房、繳不起房貸的消費者。 楊金龍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這群人不只5年寬限期滿,可能繳不起,甚至未來升息或是經濟衰退讓房價走跌,都可能出現問題。一旦這類放款占比過高,5年後,就可能引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央行已經嗅到不管控很危險,搞不好是美國次貸的國安級問題。」一位有近40年資歷、近日剛退休的中部銀行高層說。 安心成家政策,如何不變炒房幫凶? 跟愛爾蘭、新加坡學住宅政策 地政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安正認為,政府該做的,不是鼓勵年輕人借錢買房,應該鼓勵年輕人多存錢買房。例如有一套機制讓人連續幾年存錢到一定金額,政府就補助多少或能給更好的房貸條件等。 可惜的是,內政部身為主導台灣住宅政策的核心機關,而且是新青安政策的推動者之一,當我們上門詢問,是否把握央行限貸時機,推出有助於落實人人有房住的新政策計畫?內政部要我們找國土署,國土署又以暫不適合受訪為由,要我們再去找地政司、財政部,無法整合出統一的政策窗口,因此截稿前,我們未獲得任何具體回應。 接下來,房市暫時冷卻成定局,一時的政策失算、輕忽專業,導致人民成家美夢變噩夢,還可能賠上整個台灣金融穩定,這一頁房市啟示錄,絕對值得所有為政者警惕! 針對預售屋主、換屋族、中古屋買家突然被限貸,本刊邀專家就5問題提出緊急自救方案,和4大非銀行申請房貸管道;回顧限貸令成形內幕,公開楊金龍最憂心的台版次貸風暴劇本;同樣房市熱爆,愛爾蘭、新加坡,如何幫人民成家,又不會讓補助美意變成「全民炒房幫凶」? 完整報導詳見本期封面故事「房貸冰風暴」。 一鍵訂閱》新青安惹禍!史上最嚴限貸令、房貸風暴始末解讀・我買不起新家了 房貸冰風暴・限貸令招民怨為何還上路 公開楊金龍最憂心的新次貸風暴劇本・幫首購族成家,怎不變「人人有房炒」?台灣該學愛爾蘭這一招!・62歲換屋自住客:我們最不懂的是,明明核貸成功,銀行怎可說變就變?・曾擁17間房投資客:政府劫富了,卻沒濟貧!首購、換屋、自住全遭殃・預售、換屋房貸卡關?能進場撿便宜?專家5問教你破解限貸令 ...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