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地方創生
森林如何治癒人心?他:也許無法逃離生活,但你可以回到這裡
- 森林療癒師林家民獲得林業署認證,細數大學時期對森林療癒的研究產生興趣,進而結合自身專業協助人們走入森林、找到科學佐證其療效的歷程。
- 文中介紹森林療癒可進行的場域與條件,並提出實證醫學數據,介紹森林療癒對身心的幫助。
提到森林,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森林浴、芬多精、有益身心健康。事實上,這不但有科學實證,現在甚至有「森林療癒師」可以提供專業服務。這個新興職業應該許多人都沒聽過,實際上目前台灣也僅有40餘人具備森林療癒師的證照,林家民就是其一。
他從小愛跑森林 推動台灣森林療癒認證
森林系?從小就喜歡到森林裡遊玩的他,第一次聽到有這種科系,好奇地上網查詢,國家公園概論、樹木學、森林經營學……,都是高中之前完全沒接觸過的東西,「這太有趣了!」他這麼認為,選填志願時只填了台大、興大兩所學校的森林系,從此開啟他往森林療癒的專業之路。大一時,林家民就參加了林務局的國家森林青年志工培訓計畫,但這必須放棄學校的暑期實習課,他意志堅定地跟老師說可以把他當掉,因為他要去林務局。為此,他延畢了一年,但至今已當了12年的解說志工。
「我從學生時期就已接觸森林療癒研究,並且也以碩士論文改寫之文章登上國際期刊。」林家民說,他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森林療癒,當時台灣對這個領域較為陌生,但他的指導老師余家斌仍放手讓他去做,當他了解了日本、德國、韓國的案例之後,才知道其實國外從2010年開始,就已經有大批學者在做相關的研究。
如何成為森林療癒師?
「森林系的人不該沒有工作,因為台灣有60%的森林地。」2016年,台大當年的系主任袁孝維教授邀請台灣森林系各方學者共組「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向林務局提出「森林療癒行動計畫書」。這是一個10年計畫,前三年的短程計畫就是要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森林療癒師不是只要懂森林就好,在扎實的90個小時培訓課程中,核心課程就包括森林療癒、森林科學、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另外還有活動和實習課程。除了目前的種子教師之外,林務局在2023年底發出第一批34張森林療癒師證照,正式跨出制度化的第一步。
森林如何療癒人們?
「森林療癒」並非隨處可得,要有適合的環境、人員、活動相輔相成。事實上,不是每一座森林都可以做「森林療癒」,林家民解釋要符合三大元素:第一,森林的環境,要大於0.5公頃的土地,有高於10公尺的樹,且樹冠的覆蓋度大於10%,必須是林業用地;第二,要有森林療癒師,或是正在修課的森林引導員,必須能設計活動;第三,療癒活動要有目的性,也就是針對特定的對象和目的去設計每一個活動。
當時舉辦「2022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草嶺風景區的石壁,正是經過他們精心設計的場域。
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竹林有吸附灰塵、降噪的能力,同時竹子的含水率高,可以吸熱降溫,而竹地下莖推疊起來的地面有蓬鬆感,這些都能帶給人減壓的效果。「如果你喜歡溪頭、杉林溪的孟宗竹林,那麼石壁的竹林絕對會讓你更為驚豔。」林家民說。
團隊用五感體驗來設計森林療癒祭的活動,包括頌缽、瑜伽、茶席、芳療與竹餐盒等,更在「大眾區」之外劃設了「寂靜區」,透過入口意象導引想要深度體驗森林療癒的目標族群。
以科學背書,森林療癒不只是一種感覺
林家民指出「森林療癒」得以蓬勃發展,起因於2010年開始的醫療進步,讓他們可以把醫療儀器帶到森林裡面去做檢測,證實了森林療癒的效果。實際上,森林療癒研究出來的結果又是如何?他分享幾個數據:在林間散步20到30分鐘,對於減少心理壓力最有效;每個星期拜訪森林30分鐘,可以降低血壓與沮喪情緒;每個星期拜訪森林2小時,可以提升幸福感;如果在森林裡住上3天2夜,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持續一個月。
由此可知,森林療癒有助身心健康,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20年後,我們才重新開放了這座山林。」林家民形容走進石壁竹林特別有一種重啟、空靈的感覺,因為我們放空了,讓森林得以永續,這就是一種不打擾森林的旅行。
*本文獲「綠媒體」授權轉載,原文為:森林療癒師林家民:設計一場竹林五感體驗
責任編輯:張薰云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