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永續投資
未來買房,也要看「節能標章」?歐盟報告:建築節能升1級,房價增加4.3%!
1.隨著國際淨零排放的壓力,以及歐美碳關稅號角響起,我國政府繼《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後,也趕著提出修正草案,積極研擬臺灣淨零排放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的「近零能建築政策」也即將上路。
2.目前研擬的近零能建築政策,是以我國綠建築制度啟動之2000年為近零能建築之計算原點。建築物想要獲得綠建築標章,必須達到20%的節能水準;想要獲得近零能建築認證,住宅類建築必須節能至少40%,非住宅類建築則要達到50%的節能水準。
3.歐盟統計了執行建築能效認證後各國的房價,房價增加2.9-8%不等、租金則提升1.5-4.4%不等。
前兩個月因為疫情大家宅在家時間多了,白天冷氣用電量也隨之增長,不少人收到電費後晴天霹靂,明顯感受到溫室效應造成的生存壓力。
隨著國際淨零排放的壓力,以及歐美碳關稅號角響起,我國政府繼《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後,也趕著提出修正草案,積極研擬臺灣淨零排放計畫,我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的「近零能建築政策」也即將上路。
誤會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王不是工業、運輸而是它?
根據我長年輔佐政府推動建築節能政策,以及建立建材碳排資料庫、建築碳足跡評估法的經驗,我敢說建築要達到碳中和是非常嚴峻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的UNEP報告指出,2019年建築耗能佔了全球總耗能35%,溫室氣體排放更高達總量的38%,甚至高於工業部門和運輸的總排放量。因此降低建築產業的碳排與耗能,是達成淨零排放必經之路。
邁向淨零排放,建築耗能怎麼計算?
然而,建築碳排、耗能怎麼計算?辦公室空調、廠房裡的生產機具、屋頂加裝的太陽能板,這些設備的碳排或耗能,是否也要列入?打開綠建築研究報告,思緒卻被近零能建築、淨零能建築、超低耗能建築、零碳建築、碳中和建築等五花八門的名詞帶到雲深不知處。
為了幫助大家釐清自己在這張零碳路徑的差異,我收集了目前流行於市與「零能建築」、「零排放建築」相關的專有名詞,並列出通用的定義,大家可以從下表中理解這些相近的名詞,在定義與計算的基礎上,還是有些差異。
儘管這些專有名詞令人頭昏眼花,且常常被張冠李戴,但其實這些新名詞是由NZEB近零能、ZEB零能兩大類別再細化延伸,因此接下來我會帶大家理解NZEB、ZEB在概念或是政策上的差異,幫助大家理解當今全球推動建築節能減碳的浪潮。
「近零」與「零」的距離
從全球之發展時序來看,乃是NZEB (圖二)首先起源於歐盟,接著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則改換更鮮明的ZEB旗幟以發展其零能路徑。但目前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如臺灣、日本、中國大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還是沿用較保守的NZEB為政策,踏實地迎向零能建築的潮流。
然而我認為,儘管NZEB、ZEB的口號不同,但除了法令的強制度,在政策與執行方法上卻無兩樣。歐洲建築能效法令EPBD要求歐盟會員國「盡其所能」將建築耗能降至很低的水準,再「盡其所能」導入再生能源量以達接近零能之水準而已,其中再生能源並無強制規定,只是「盡其所能」各自解讀,量力而為了。
以美國、加拿大為主的ZEB (圖三)宣告,建築必須先以「高能效」設計縮減其能源需求,再以「綠能」來達成零能之境界。ZEB雖可強化建築節能法令,強制要求建商提出高於當前建築的能效設計,但法令須顧及現實考量,難以一次到位。若希望2030後的新建築能實踐近零能建築,仍須借重政府或民間環保機構以自願性、宣示性行動,要求建商、建築設計師,積極超越節能法令規範,設計更低耗能的建築。
ZEB雖然以「建築基地內生產綠能大於建築使用能源」為口號,但綠能科技是獨立於建築外的技術與投資,在建築行政上還是以建築的高能效設計為焦點。
我國即將上路的建築能效標示制度:住宅類建築必須節能至少40%,非住宅類建築要達到50%節能水準
為了因應我國政策之需,我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採用歐盟的建築能效標示制度。
目前研擬的近零能建築政策,是以我國綠建築制度啟動之2000年為近零能建築之計算原點。建築物想要獲得綠建築標章,必須達到20%的節能水準;想要獲得近零能建築認證,住宅類建築必須節能至少40%,非住宅類建築則要達到50%的節能水準。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同時仿效歐盟EN 15217(2007)標準,設立1~7等級的建築能效標示。此外還有「1+」,作為近零能建築NZEB的標示。評估時會先算出建築物平面的「耗能密度(EUI)」介於哪一尺度,接著依建築物的節能技術計算出能效得分,綠建築的最低標準為50分,想獲得近零能建築認證,得分必須達90以上。
經過評分計算後,就可得知建築能效層級,我們將標示分為新建建築(圖四)與既有建築(圖五)。從「新建建築之能效標示」可得知建築完工時的節能效率,但效能評估只採用理論模擬,不需驗證實際耗能數據,目的是讓建管單位管理新建築的節能設計效率。「既有建築之能效標示」則公告了實際節能效率。在計算上必須綜合建築外殼、能源設備、使用行為、營運管理等因素,並統計實際耗電量,這些數據也有助於政府未來管理、改善舊建築的耗能。
能效升1級,房價增加4.3%!
自從家電產品的「能源效率分級標示」上路後,不少民眾願意多花錢購買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冰箱等家電,除了環保的理由,長遠來看省下的電費甚至高過產品的金額。待建築能效標示上路後,我相信透過消費者的力量,將可帶動建築節能市場發展。
歐盟2013年出版的一份報告(European Commission 2013),統計了執行建築能效認證後各國的房價增幅。奧地利房價平均增加8%,租金增加了4.4%;比利時的房價提升了2.9-4.3%,租金也增加了1.5-3.2%;在法國的Marseille、Lille區的獨立住宅,能效每提升一級,房價增加4.3%、租金增加3.2%。
預計2022年起,綠建築標示評估與認證將分階段啟動,我衷心盼望新制度可加速提高新舊建築的效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讓我國也能儘速提出2050年的碳中和承諾。
林憲德
國內綠建築發展的開山始祖
30年前因為受到里約會議的啟發,義無反顧走進建築環保這條小徑,為台灣訂立建築節能法規與世界第一的綠建築標章。2011年成立低碳建築聯盟,發展獨步全球的建築產業專用的碳足跡評估BCF法,建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與低碳建築產業平台,期待建立台灣低碳建築產業鏈。自認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以誠實之心面對環境議題,並把學術專業簡化為清楚的行動指南,希望無忝於所學。同時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本文獲「綠學院」授權轉載,原文:建築能效分級即將上路,房屋增值潛力看好!
責任編輯:易佳蓉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