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商業趨勢
中堅實力ESG共學圈3》靈活且低碳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即使全球降低碳排的策略與行動,如火如荼地進行,但2023年全球碳排量仍比前一年增加1.1%,甚至比疫情前還要來得高。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企業該如何因應?由中租控股與商周共同規劃的「中堅實力・ESG共學圈」第三堂課,邀請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黃育徵,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介紹企業跳脫線性經濟框架,走向零碳未來的好方法。
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再創歷史新高,但是,為什麼各國政府與全球企業付出這樣多的努力,為何碳排還減不下來?
「那是我們還沒找到會造成高碳排的真正原因,也沒針對這些原因去找出解方。」多年振臂疾呼並推動減碳、循環經濟的黃育徵直言,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類一直生活在線性經濟模式裡面,即使遭遇氣候變遷的挑戰,也很難跳脫出來,換句話說,跳出舊模式、尋找新模式都很困難。
跳脫線性思惟 從三大策略邁向循環
從過去30年來,全球各國在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綱要公約(COP)上,不斷提出研究、對話與承諾,但減碳成效不彰。而且,減碳也「一題獨大」,淹沒了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環境破壞、健康危害、城鄉差距、社會不公的危機,「這些危機的出現,也都是因為經濟模式出了問題!」黃育徵強調。
他解釋,傳統的線性經濟建立在「利潤及利益私有化、成本及風險公有化」的架構,因此唯有反轉這樣的經濟模式,才有辦法反轉危機;然而,從過去以來,「循環經濟下的好主意」被討論許久,不過很多人不認為它是一門好生意,多數人仍延續做線性經濟的好生意(不見得是好主意),造成化解氣候變遷在內的種種危機,形成重重的困難。
因此,黃育徵認為,淨零減碳並非是選擇題,而是必然要做到、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的事,所以針對國內企業轉型循環經濟模式,他提出「好主意、好生意、好治理」循環三部曲的概念。
黃育徵表示,企業在規劃「好主意」時,不能以線性經濟「利益私有化、成本公有化」的會計模式去評估,而是必須從系統性去思考、實行循環經濟模式,從中找到好生意,再透過好治理,讓好生意做得長久。
因此,黃育徵指出,循環經濟要做得成功,必須倚重「產品服務化」、「高價值循環」、「系統性合作」三項策略。
他舉例說明指出,民眾在室內起居、工作,需要照明的亮度,但不見得要購買或擁有燈具、燈泡,因此照明設備廠商想出照明服務租賃模式,設計出耐用、消耗最少能源的燈具、燈泡,出租給消費者,依據照明的用量進行收費,並且還能回收處理故障、毀損的燈具與燈泡,這樣一來,就不用消耗更多資源來製造更多產品,最終也減少了廢棄物,同時也建立產品服務化的獲利管道。
近來,由廢塑膠、舊衣、廢紙等做成的固體再生燃料(SRF),受到國內回收業關注。在歐洲,SRF替代煤炭燃燒發電,且碳排量僅煤炭的1/3,實現提升每一份資源的生產力,並將原本的資源耗損與廢棄物管理問題,轉變成新的商業契機,能發揮高價值循環的效益,是循環經濟模式的新產業。
但是,在台灣,有些業者使用SRF不符合規範與標準,引發戴奧辛、重金屬的空污,為SRF帶來污名化。「SRF本身有很多外部成本,沒被台灣業者納入評估。」黃育徵提出他的看法,並重申系統性合作的重要性。
他指出,系統性合作的模式,有如甲公司的廢棄物,可能是乙公司的資源,兩者可以一起結合,「在台灣200多個工業區裡,都有這樣的合作機會!但我們往往沒有這樣的對話。」
像石化業產生高溫度的廢水,從廢棄物控管的角度,必須花很多能源將水降溫,才能夠排放。「這些高溫度的水,其實可以給隔壁的染整廠使用,但台灣受限法規,無法將這些高溫廢水提供給染整廠,使得染整廠必須用很多能源加熱用水。如果能有一個循環合作、系統性合作,就可以解決問題。」黃育徵說,台灣很多工業區的規畫,往往針對同質性的業者而設,但這樣的系統性合作,需要各種不同性質的業者聚集於同一個工業區,因此他呼籲政府從物質共生共享的概念,規劃新設的工業區,並且將來盤點國內工業區時,可以從中尋找適合的機會點。
再者,黃育徵也以液化天然氣(LNG)為例說明,從美國出口的LNG,為了方便運輸,將氣態天然氣降溫為攝氏零下160度的LNG,而台灣中油進口美國LNG後,必須將LNG氣化,升溫到20~30度的常溫,才能被使用;所以,中油就利用LNG氣化過程所釋放的冷能,用於周邊地區的低溫養殖、冷能發電、冰水空調、空氣分離等用途,是一個很值得鼓勵的應用範例。
「循環經濟的概念,不是『一個點』的想法,但是把它變成『面』的想法,機會就會很多!然後再把這個效益用『3D』角度加入時間條件,效益將會更大。」他解釋,企業關心的財務報表,都是以月報、季報、年報的短期時間來看,「可是我們談ESG、永續的效應,可能是10年、20年後才會產生,不會在年報上出現。所以,經營一家公司,短期有財務壓力,長期則有永續壓力,為了平衡存續與永續,就要重新檢視會計報表。」
永續相關議題:
142兆再生商機一次看!垃圾堆中長出「隱形冠軍」,讓台灣成為世界新強權國
中堅實力ESG共學圈1》認識企業ESG、企業碳盤查起手式
中堅實力ESG共學圈2》可行的減碳策略(碳盤查)、產品碳足跡
運用台灣在地資源 導入服務型、知識型經濟模式
由於,代工製造是台灣經濟的主要命脈,中小企業多以代工為營運主力,業者為爭取國際供應鏈的訂單,須投入經費取得ESG認證。
黃育徵分析,業者在現有的線性經濟模式下,所搶到的訂單,一是即使已經投資了ESG,仍以低價搶單,與過去無差別;二是搶到訂單後,必須製造更多產品,增加更多碳排,所以業者努力節能、節水,但減少的單位碳排,總體碳排依舊會增加,這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沒有減少的原因。
「對台灣業者來講,製造很重要,但是我們必須要超越製造。」他說,台灣業者要成為永續的製造業者,缺乏兩項客觀條件,一是台灣缺乏原物料,仰賴進口原物料才能製造,也因此帶來風險,無法養成韌性;二是台灣缺乏能源,製造業需要能源進行生產,但大部分能源仰賴進口,也同樣具有風險。
因此,他認為,業者從事製造的同時,也需要導入服務型、知識型的經濟模式,像是利用台灣回收PET瓶罐做成的再生塑膠材料(PCR),嚴格講起來已經是台灣在地資源了,業者可以做出最大的使用;另外,未來農業的角色不再是糧食,農產品能再生成為在地資源,展現生質材料、醫療的可能性與價值,是台灣業者能加以運用、發展的焦點。
黃育徵也建議台灣中小企業,務必要上下游團結起來,一起做循環合作。他說,台灣的紡織業就是一個好例子,業者經由互動與合作,找到大家一起做的事情與商機,例如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運用專業的材料技術,加上台灣完整的紡織價值鏈,設計一個可再生循環的封閉系統,讓穿過的舊衣很輕易地回到生產者手上,成為下一件新衣,為國際社會與品牌示範封閉循環紡織系統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