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全聯撒錢動員掃街拚全支付 為何就是不放手綁中信、富邦卡?
1. 全聯全支付用戶突破200萬,其中,逾8成來自門市店員走出店外的推廣。
2. 全支付綁定的信用卡不如消費者預期,網上甚至喊「如何換回PX Pay」!它與銀行談判僵持關鍵點,在於雙方對信用卡收單費率談不攏。
3. 合作通路同樣有大通路缺席狀況,全聯擬用「客群差異化」做談判武器:全支付用戶平均分布各縣市,有助形成遍地開花的生態圈。「我們(指全支付)短短10天100萬人、50幾天200萬,比PX Pay速度快一倍以上。」全聯總經理蔡篤昌在記者會上大力讚賞全支付團隊很厲害,也不諱言,「全聯當然很大的力量幫全支付在推。」
推廣全支付拿重賞!全聯店員走進夜市、台東海邊
推得多用力?全聯除了拉高全支付消費回饋,更厲害的,是讓門市店員走到店外,展開全面掃街作戰。「你看不管山上、海邊或者選舉造勢或夜市,我們很多員工穿著制服去推全支付。」蔡篤昌說。
全支付總經理游金榮也直呼「集團執行能力很可怕。」他表示,就連台東海邊,遊客在看海,也會看到穿著全支付背心的人去推廣用戶申請。更經典的例子,是門市人員陪客人一起排隊買阜杭豆漿,一邊做推廣。
如今全支付逾200萬用戶中,至少8成來自全聯門市的地推。
這個超強執行力的背後,是「重賞」。蔡篤昌直言:「我們給他們獎金非常高。」甚至有員工的推廣獎金已經高於本薪。
全聯砸重本幫全支付造勢、推廣,當然也少不了有所期待。蔡篤昌提出年底用戶數破300萬人、電子支付交易金額坐二望一,以及明年外部通路數突破20萬點這三大目標。
信用卡、通路拓展卡關?守利潤,不願向「賠錢合約」低頭
但即便設定積極目標,全支付至今卻仍在「信用卡」和「通路」這兩大要素上,踩緊商業條件的底線,絲毫不退讓。
以信用卡為例,迄今全支付可接受綁定的卡片列表中,中國信託、台北富邦、花旗這幾家消費金融大行的卡片依然缺席。據了解,持續僵持的關鍵點,在於雙邊對銀行收單費率談不攏。這,限縮了消費者的選擇,也造成客服成本增加。
全聯內部人士透露,因為過往PX Pay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需求,如今力推全支付,功能沒有太大改變,反而很多信用卡不能使用,引來消費者抱怨,也造成全聯營業單位的不滿。網路上更有不少人問:「要如何換回PX Pay?」
全支付在通路拓展上也遇到類似問題。行動支付業界人士指出,早先幾家支付業者為了加速拓展使用場景和交易量,甘願對大型通路祭出極優惠的賠錢費率,自然,這些通路如今也希望全支付能比照辦理。
然而,即便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曾表示,願意虧五年拚當台灣支付領頭羊。但虧錢是一回事,對於做生意的原則,卻也有所堅持。
蔡篤昌提到,全聯早年不接受信用卡,主要就是考量到以全聯的利潤空間來說,根本沒有餘裕支付2%以上的信用卡收單手續費。他們認為這種破壞成本結構的做法不符合企業經營本質,所以當年儘管也會收到客戶抱怨,林敏雄始終堅守這個原則。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今天的全支付。
支付的利潤比零售業更低,游金榮在行動支付業界多年,當然清楚這點。不論是商店交易手續費,或銀行信用卡收單費率,一旦退讓,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比撒行銷補貼更難以逆轉的長期副作用。
因為一旦與商家和銀行分別簽下低手續費率和高信用卡收單合約,就可能破壞成本結構,出現每交易一筆就賠一筆的狀況。
換言之,這麼做雖然可以爭取到更多信用卡與通路合作,帶來更多用戶和交易量,但當用戶數越多,交易量越大,虧損,也會跟著放大。
而且不同於行銷補貼可以隨時喊停,這些費率無法機動調整,更會造成後續與其他通路和銀行夥伴洽談時,缺少談判籌碼。
資深行動支付業界人士指出,目前檯面上幾家比較大的行動支付業者,即便近年補貼已逐步減少,但仍無法獲利的原因之一,就是當年簽下的這些賠錢合約。而這正是全支付不願意步上的後塵。
用戶遍布各縣市成優勢,以門市為中心打造生態圈
如蔡篤昌所說,他們還是期許全支付可以成為台灣第一家獲利的電子支付機構。
當然,不退讓的背後,全支付也是有一些底氣的。「有些通路會看上我們用戶特性不一樣。」游金榮說,這樣的客群差異化在商業條件談判上,有明確的幫助。
同時他也說,「這邊不能通,不代表其他不能通。」
雖然有些大通路一時半刻談不下來,但他們從數據上已經看到,不同於多數行動支付業者的用戶集中分布在大城市,甚至是北台灣,全聯的用戶則是在全台各縣市分布得非常平均,而全支付現在的策略就是要以每一個全聯門市為核心,先把全聯周邊店家談下來,形成一個一個小生態圈,以此放大全支付的力量。
另一方面,全聯現在拚命幫全支付衝用戶數,也是試圖透過做大用戶基礎和整體聲勢,反過來讓銀行和通路端感受到「沒有進入全支付」的壓力。
最終哪一方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又是哪一方可以撐到最後一刻?
至少就現階段來看,全支付還沒有投降的打算。游金榮說:「可能有一天真的不行,我真的要接受。但現在還沒有到那個程度。」
核稿編輯:黃懷霈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