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下班、會議少開5分鐘⋯⋯一窺丹麥人高幸福感、高效能秘密
1.為何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揭曉高效率又兼顧家庭身心的秘密,顛覆你對高競爭力國家的迷思。
2.「充實生活」是丹麥人工作的目的,他們將金錢、技能、人脈投入生活,形成工作與生活的正向平衡。
3.不延長會議、不double check、以家為先與珍惜別人時間的觀念,都是其高幸福感的來源。
Y世代的職場夢想, 是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一九八二年出生的針貝有佳,就屬於這個世代的人。自日本移居丹麥的她,以社會學方法觀察社會,發現當地人真的實現了這個理想,在其新書《丹麥式幸福工作法》中揭露丹麥人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秘密:
「世界最幸福國家」只是丹麥的某個側面,以下是丹麥給人的印象:時髦的北歐設計家具及雜貨、安徒生童話出現的故事街景,還是具備社會福利完善的世界最幸福國度。
或許大家也聽過,丹麥語中的「Hygge」一詞代表舒適之意。說到北歐丹麥,大家聯想到的應該都是富裕幸福的溫暖舒適印象。這確實是丹麥,但也只是丹麥的其中一個面向。
現在來看看丹麥在經濟上的排名表現,丹麥在經濟上的存在感也是不容小覷:
國際競爭力第一名(連續兩年,二○二二年及二○二三年)、數位競爭力第一名(二○二二年)、未來五年的商業環境第三名(二○二三年)。
丹麥面積跟台灣面積差不多大,人口僅台灣的四分之一,然而活躍於世界舞台的丹麥企業卻是意外的多。
以樂高積木玩具廣為人知的樂高公司(Lego);由三得利代理進日本的丹麥啤酒大廠嘉士伯(Carlsberg);從事風力發電機設計、製造、販售的世界大廠維特斯(Vestas);世界第一的貨櫃航運巨商馬士基(Maersk);全球製藥的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等。
根據《富比世》(Forbes)調查指出,在二○二三年世界主要城市評比中,哥本哈根獲選為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第一名城市。
關於哥本哈根奪冠的理由,《富比世》做出以下分析:
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人們非常重視「Hygge」(舒適),重視自己也尊重他人,時間用在放鬆及享受人生的快樂。
此外,職場上也尊重每個人的私人生活,每年都有長達五週的假期,並提供彈性上班制,以及夫妻合併共五十二週的育兒假。
看來似乎不需要靠犧牲私人的「生活」,也能產出「工作」的成果;反之,正因為丹麥人重視「生活」,才能在休息時好好充電,之後再把能量投注在「工作」上。不對,不只這樣。進一步來說,丹麥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不剝奪私人時間,而是在最短時間內達成最大效果。
若你跟過去的我一樣,總是犧牲私人生活,而覺得「我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會這樣……」的話,或許在面對人生及工作態度上,有根本性的錯誤。
因為我們是為了生活,所以工作。若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就是本末倒置了。隨著人生電量用盡,就連工作也無法好好做。
工作終究只是充實生活的手段而已,兩者不該是互為取捨的關係。工作和生活必須是相互積極的互補關係。
只要能充分享受生活,就能為自己充飽電,然後投入工作。工作的目的到頭來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能用最短時間達到最大工作效果。
而且,為了讓工作與生活更為充實,正是將工作所得到的資源(金錢、知識、技能、人脈、休假等)投入工作與生活,才能產生愉快的良好循環。
這個正向循環,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
想要充實私人生活,只能提早完成工作,讓工作時間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益。其中,在職場最關鍵的就是「開會」。
就算其他工作做得再有效率,若被迫得連續參加幾個冗長會議,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了。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放大原圖
丹麥人召開會議時,不只擬訂開始時間,連結束時間也會事先決定好。一旦仔細決定結束時間,大家就會迅速討論,不拉長會議時間。
此外,丹麥人也會事先設定會議議程及目的,並盡可能在時間內做出結論。
萬一會議上無法做出結論,也絕不延長會議時間。即便沒有得出結論,也會先打住當日的討論,約定日後時間再議。這就是丹麥式的開會方式。
即便如此,還是有其他問題存在。
丹麥也一樣,當員工越多,成為大規模的企業,組織結構就變得複雜。中間管理階層因為負責各種利害關係人的協調工作,必須參與的會議也變多。因此,就算是在丹麥,中間管理階層一整天的行程也幾乎都被會議塞滿。
此外,就算同屬丹麥的職場,外資企業的丹麥分部,還有推動全球化之丹麥企業的工作文化,也都跟純丹麥企業或組織的文化有些不同。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放大原圖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拯救整日忙著開會的中間管理階層?
經營「Take Back Time」的培尼雷,針對開會的方式提出幾點建議。培尼雷說,丹麥的中間管理階層基本上一整天都在開會,他毫不客氣的說:
早上到公司之後,九點到十點、十點到十一點、十一點到十二點……會議一個接一個開。因為一直在開會,根本沒時間為各個會議做準備。
因此,會議一開始先問「這個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他更指出有趣的一點,只要開會設定一小時就會開一小時的會,設定兩小時就會開兩小時的會。被他這樣一說,我想情況好像的確如此。
所以關於開會的方法,培尼雷這樣建議:「會議時間不用一定要設定為整點。例如,將三十分鐘的會議設定為二十五分鐘,把一小時的會議設定為五十分鐘。這樣做就能讓大家自然注意時間的運用。」
這是有點創意的想法。將三十分鐘的會議訂為二十五分鐘,一小時的會議訂為五十分鐘,確實會讓人無意識的留意時間。
而且,會議與會議之間的五或十分鐘的空檔,不僅可以讓與會者稍微休息,也能快速預先瀏覽下一個會議的議程。
關於議程,培尼雷表示,會議一開始就讓大家了解議程非常重要。不只是會議主持人,若全部與會者都能知道議程的話,當討論離題時,整場會議比較容易拉回正軌。
因為當討論岔題時,不只會議主持人,其他與會者也能指出問題所在,讓會議快速回歸正題。
前面提到海外企業跟日本合作時,最受不了的就是確認程序工作太多。對丹麥人而言,最沒有意義的工作就是「雙重核對」(double check)。基本上,在丹麥完全不做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上司不僅不須仔細確認下屬的工作進度,甚至將此當成「禁忌」。
為了避免錯誤發生、以防萬一,多人重複檢查的流程在日本很常見,一點也不稀奇。確實,這樣做的好處是可避免出錯,日本品牌也因此深獲信賴。
然而,複數員工做同樣的工作所花費的時間,無論對每一位員工或組織整體的成本面向來說,實在太高。
在丹麥,不幫下屬或同事做「雙重核對」。因為大家覺得,與其把時間花在重複確認,倒不如讓每位員工負起全責做到最好,還比較有效率。
當然,隨工作不同,有時一個疏忽就可能導致致命性的錯誤,還是做雙重核對比較保險。但是,如果付出的時間成本比獲得成果還多,可以試著思考自己是否正在做「無用的雙重核對」。
光是捨棄耗時的雙重核對,可運用的時間便會大幅增加。而且,只要想到負責的人只有自己,工作時就會更有責任感,也會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如此一來,工作幹勁自然湧現,減少失誤發生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作者:針貝有佳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年8月15日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