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冷靜卻越焦慮?看懂「儀式」怎幫你超常發揮
1.你生活中處處充滿「儀式」嗎?為什麼高壓下別說「保持冷靜」?研究發現,儀式不只幫助頂尖表演者、巨星,凡人也能靠它克服焦慮、發揮潛力。
2.從主持會議到應徵工作,儀式能助你保持冷靜、減輕失誤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快從挫折中恢復,但得當心,錯用或過度依賴它,恐放大你的焦慮。
還有五分鐘就要演出,你站在後台,燈光昏暗。很快布幕就要拉開,聚光燈會聚焦在你身上。你可以聽見觀眾的嗡嗡聲,像波濤一般起伏。
整場劇院座無虛席,觀眾準備隨時將你捧上天──或一下子壓垮你。再四分鐘,你就要走出去,觀眾會爆發掌聲,然後又恢復寂靜,彷彿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現在只剩下三分鐘,你的背後已冷汗淋漓。
你為此做了許多準備,現在你想著:「我練習夠了嗎?」還有兩分鐘,劇院燈光熄滅。再一分鐘布幕就要拉開,現在你必須抑制心臟的怦怦跳,並吞下從喉嚨裡溢上來的恐慌。
你要如何保持冷靜?
對世界公認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斯維亞托斯拉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來說,答案很簡單:記得龍蝦就好。
每場演奏會前,這位大師會把一隻粉紅色的塑膠龍蝦放在一個絲帶綁著的箱子,他會帶著箱子走上台,確保龍蝦就在伸手可及之處,他相信這隻龍蝦能影響他的表演。「他一定要帶著龍蝦上台嗎?」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在他撰寫的李希特專訪中寫道。
儘管李希特有驚為天人的音樂天賦,他卻覺得自己沒有龍蝦就什麼也不是,每當表演時刻來臨,他從不敢忽略這個儀式,對他來說,那隻甲殼動物就如他的鋼琴一樣重要。
不論在個人和專業領域,儀式都是可讓我們充滿力量、鼓舞、提升自己的情緒催化劑。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已站上顛峰的人?莫里斯的描述精準抓到了答案:「能完成某件事意味著你有在思考,並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光有彈琴的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技能是基本要件,但要把技能用正確的方式應用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上完全是另一回事。
表演前的儀式目的就是給我們那種難以捉摸的「更多」──幫助我們克服焦慮,發揮我們的潛力。不只是頂尖表演者需要這種「更多」,我們凡人也很依賴表演儀式,在日常生活的無數場合中使自己平靜並準備好:主持會議、應徵工作、在談判上陳述觀點,或其他需要走向聚光燈的場合。
無論是面對挑戰、突破極限,還是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這些儀式都在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更多」。
而且觸發這些儀式反應的不僅是高壓力的關鍵時刻。有時,是因為更平凡的情境。
對某些人來說,在酒會上閒聊、在火車或辦公室小聊一下,就像在音樂廳獨奏一樣可怕。有一份研究,請受試者在公開場合講話,結果發現受試者隨著心率上升,會自然進行具體和重複性的手部動作模式。
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不管是優秀或表現一般,都會仰賴其個人的演出儀式。他們坦承,如果沒有這些儀式,會覺得迷失方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對的嗎?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為真的幫助我們,還是說,有些儀式沒有成效,反而妨礙了我們的表現呢?
儀式之所以這麼普遍,不僅出現在比賽當天,還有應對我們日常壓力時。你有沒有試過告訴自己要冷靜?也許你盯著鏡子自言自語?或試過在對方情緒激動時告訴他要冷靜。
結果如何呢?
乍看之下,直接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似乎有效──或至少有一些正面效果。我們周圍充斥著讓我們保持平靜的激勵格言和陳腔濫調。
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二戰時期的標語:「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不過,對於已經驚恐的市民來說,這句標語是愚蠢且無效的,因此他們把海報都銷毀了。近年研究浪潮證明英國政府放棄這個口號的決定是正確的。
除了行為認知方式的研究外,心理學家丹.韋格納還研究了我們無法控制思想的問題。韋格納請受試者不要去想像白熊,這看似簡單的任務,但當我們試圖不去想時,腦海裡浮現的反而都是白熊。
如果我們無法抑制隨機出現的白熊想法,又怎麼能認為自己可以抑制演出焦慮呢?焦慮這種體驗被認為既是一種狀態也是特質──我們可能會對表演感到焦慮,也有可能自己平常就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告誡都不會有幫助。
當我們告訴自己要冷靜時,我們不僅是試圖壓制我們的思維,也在試圖壓制「喚醒」(arousal)的興奮感,這是研究人員用來描述心理和生理皆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儀式通常在感知雷達下默默運作,讓我們得以品味日常生活的所有經驗。
我在哈佛商學院的同事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研究發現,以這種方式告訴自己要冷靜下來是行不通的,有時甚至會使我們更緊張:「我不但依舊對演出感到焦慮,現在更因為自己冷靜不下來而感到更恐慌。」你現在可以想像這種可怕的負向循環會帶來多大的困擾。
大家都知道這些表演前的緊張不安不見得總是帶來負面影響。適度的緊張和壓力能提升我們在面試、考試或比賽中的表現。這些情緒可促使我們在能量激增時保持最佳狀態,提高動機和耐力。
不過這還是有個轉折點,當這些緊張感或情緒激動變得過於劇烈時,就會阻礙我們,影響我們發揮潛能表現。
儀式並不能保證成功,就像即使做了最好的準備,也無法絕對讓我們免於失敗一樣。
不過儘管計畫趕不上變化,再怎麼精心排練,表現仍不盡人意時,儀式可發揮不同的作用,幫我們調整沮喪和挫敗感。如果緊繃壓力促使我們採取儀式,那麼在表現失敗後的強烈失望似乎會促使更多的儀式出現,因為儀式可以幫我們調整因為失敗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實驗結果顯示,儀式有助於減輕我們對於失誤的負面回應──也就是類似搞砸了的感受。儀式似乎能調節大腦對於失敗的反應,讓我們能夠更快的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儘管表現儀式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我們過於依賴這些儀式,最終可能會讓自己在失去它們後迷失了方向。
當我們的儀式被打斷時,這種經歷可能會引發更劇烈的焦慮。還有那些過於複雜的儀式,變得如此錯綜複雜,以至於干擾了我們的準備工作。
沒有任何一套儀式能讓我們像巨星或天才一樣。我們還是得面對才能、技巧,以及例行事務的現實挑戰。但,儀式可幫助我們管控緊張情緒,發揮努力提升的技能。就如莫里斯說的,儀式提供了那種難以捉摸的額外加持──讓我們走上舞台,發光發熱。
作者:麥克.諾頓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24年7月9日
麥克.諾頓 簡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和媒體實驗室任教,目前擔任哈佛商學院研究總監及哈佛行為洞察小組的成員。他被《連線》雜誌評選為「將改變世界的50人」之一。他定期為媒體撰稿,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等。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