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提離職⋯主管3步驟幫同仁釐清問題,留人又留心
1.許多主管聽到同仁說「我想離職,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會認為這個理由是鬼扯,但這句話很可能是真的。
2.想讓同仁放棄離職的念頭,主管千萬不能叫同仁「回去想清楚再來」,因為這樣完全無法幫助迷茫的同仁找到方向。
3.此時主管該扮演不是管理者,而是能和同仁談心的對象。先認同同仁的想法,再和同仁聊對工作的感受,最後,引導同仁找出熱情所在。
在某家知名銀行上課的空檔,熟識的副總來打招呼,敘舊中他突然聊到:「河泉老師,最近有個狀況變多,同仁要離職的理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隨即有些生氣的說:「現在的人怎麼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樣的離職理由真的很誇張!」
我笑著安慰副總:「副總先不要生氣,因為這個理由很可能是真的!」
副總不可置信的說:「真的嗎?為什麼?」
為什麼同仁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以前的人離職原因說「不知道要什麼」,很可能是藉口,或者是不傷感情的說法。但現在年輕人如果這樣說,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這句話很可能是真的。原因有兩點:
1.如果從小無憂無慮,長大可能欠缺拚命的勇氣
過去許多的人家庭生活困苦,為了改變現狀,許多人從小就會有「未來志向」,希望後能讓家裡的經濟狀況有所改變。
如今背景已經改變,許多父母不希望讓小孩吃苦,優先滿足各種物質期待,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不需要有太多拚命的勇氣。
2.可以選的工作太多,看來看去、無法做出決定
以前的我們挑選工作,心目中覺得好的工作有限,挑來挑去只有幾種產業或公司,很容易做決定,並且努力、長久的待著。
目前世界已改變,可以選擇的工作類別,可說是史上最多。除了一般的傳統職場以外,更多了傳統職場外的「非典型工作」,因為選擇太多,年輕世代一時不知道如何下決定,絕對是合理的事情。
主管們別急著當「管理學家」,請先扮演「心理學家」
許多主管只要聽到同仁說「我想離職,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會先暴怒,因為主管認為這個理由根本是鬼扯。
不過如同上文所說,這些話的確有可能是真的。可惜許多主管為了讓同仁放棄離職的念頭,很容易沒多想就直接回應說:「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趕快回去想想,想清楚再告訴我!」
只可惜,這樣的說法,不管等多久,同仁還是會再告訴你說:「我已經想清楚了,我的確想離職!」因為同仁不是沒有想,而是不知道「該怎麼想才是真正的清楚」,當然會維持原本的想法。此時主管該扮演的就不是管理者,而是能和同仁談心的「心理學家」。
主管扮演「心理學家」的3種做法
1.認同:無論同仁怎麼想,第一時間認同他的看法
同仁:「我想離職,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主管:「來,坐下來聊,年輕人會這樣想是難免的,我以前也會⋯⋯」也可以說:「我以前比你更糟糕,一開始以為知道自己要什麼,後來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2.聊感受:別執著於要不要離職
扮演心理學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協助當事人客觀分析,而不要主觀的批評好壞。
主管:「最近工作的狀況如何?能不能讓我知道,哪些地方對你造成困擾?哪些地方是你覺得比較有成就感的?」
不論年輕人如何回答,都不要急著給答案,引導他正面的思考、往工作有成就感的地方深入擴大,讓同仁覺得,「好像沒那麼糟糕!」
3.聊興趣和偶像:別執著在工作上
假如同仁真的說不出在工作上有哪些成就感,主管不妨拉出另一個話題。
主管:「其實你在工作的表現不錯,跟我聊天不用太拘束。我們來聊聊,如果當初你沒有做這個工作,有沒有什麼其他想做的事?」
也可以說:「在上班以外,平常對哪些事情感興趣?有沒有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像誰一樣,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以上聊天的目的,都在於幫助年輕人「找回對某件事的熱情」,或者找出「將來希望成為的人」。只要能說出比較具體的內容,主管就可以找出槓桿,建立「工作外的共識」,再設法拉回工作內。
心理層面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耐性
許多主管有強大的專長,但是常欠缺的是「溝通的耐性」。傳統的主管總認為效率重於一切,所以不用跟同仁說太多,只要直接給結論就好。
可惜現在年輕世代,最抗拒的就是「別人直接給我不想要的結論」,許多主管應該慢慢的會發現,這反而成為年輕人想離開的理由之一。
主管有一天終會了解,在磨練年輕同仁的過程中,最終也是在訓練自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台灣跨世代溝通千萬首席講師
博客來、誠品雙榜冠軍《別逼貓啃狗骨頭》作者
商周CEO學院《經營三學》王牌引導教練
台積電、鴻海、IBM、賓士、三星、SONY、華碩、中國五大銀行、台灣十六家金控指定金牌講師
澤鈺智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