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收入5年增80倍!他靠一粒紅蔾 幫台東小村落翻身20億黃金部落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行銷密技

收入5年增80倍!他靠一粒紅蔾 幫台東小村落翻身20億黃金部落

收入5年增80倍!他靠一粒紅蔾 幫台東小村落翻身20億黃金部落
吳正忠(中)帶動部落青年返鄉,如今年收入400萬的他說:「我要讓部落的人看到,不打零工,也可以在部落好好過日子。」
吳正忠(中)帶動部落青年返鄉,如今年收入400萬的他說:「我要讓部落的人看到,不打零工,也可以在部落好好過日子。」 (攝影者:程思迪)
撰文者:商周編輯部
商周管理學 2018/06/25

5年前,這位返鄉打零工的原住民青年開始種紅藜,收入只有5萬元,5年後卻增加至80倍,他的經營和行銷秘訣大有學問...

 

紅藜,有穀物中的「紅寶石」之稱,不止因它的紅色外殼得名,更因它的價格、營養成分是所有穀物最高而得名,一台斤紅藜要價600元,頂級稻米平均一台斤大約100元,紅藜比頂級稻米貴5倍。

為什麼這麼貴?「產量少、營養成分高是兩大主因,」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長王志輝說,紅藜是台灣原生種,是上天賜給原住民的禮物,台灣南迴沿線土地貧瘠,台灣人主食稻米無法生長的旱地,卻是紅藜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每年秋冬,紅藜成熟,紅色、橘色、黃色麥穗在田間怒放,美不勝收,但,它從來不受重視,連原住民部落也少人種植。

台灣紅藜一直被誤認為外來植物,農委會於2006年委託專業團隊研究後,發現它是台灣的特有種,正名為「台灣紅藜」。2009年,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系針對紅藜營養成分的研究報告出爐,發現紅藜的營養成分高,例如,膳食纖維是地瓜的7倍,鉀是燕麥的100倍,鈣是米的50倍,鐵與鋅含量各為燕麥的17倍與10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年來,台灣消費者對它並不熟悉,遲至近兩年,才廣為人知。讓「紅寶石」暴紅,從產地到餐桌連上線,有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排灣族青年吳正忠,一位,是水保局分局長王志輝。

31歲的吳正忠,被稱為「紅藜先生」,9年前他從都市返回部落,靠打零工為生。5年前,他翻開家中舊照片,找到一張他小時候與紅藜的合照,媽媽告訴他:「這是Djulis(音:德朱利斯,排灣族對紅藜的稱呼)。」這是他第一次知道紅藜,是族人百年來的傳統作物。

靈機一動,他上網查紅藜資料,找到前述屏東科大的研究報告,發現原來紅藜的營養價值高,決定當農夫種紅藜。剛開始,部落長輩冷眼旁觀,認為他很快又會回去打零工。紅藜收成後,他賣帶殼的紅藜給盤商,一台斤只賣80元,果然賺不了多少錢;但他上網查,發現盤商加工去殼後,一台斤卻售價600多元,將近8倍的價格。當時紅藜雖還未暴紅,已有少數消費者願意高價購買。

於是,他自己嘗試脫殼、包裝,開車走出部落銷售,落腳台東市著名景點鐵花村擺攤,一方面推廣,一方面提高利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年前,王志輝調到水保局台東分局當分局長,某天晚上,他在鐵花村遇見擺攤的吳正忠,遞上的名片上寫著「熱血青年」,讓王志輝對他印象深刻,當下買了一包紅藜回去。

一位熱血原住民,碰上一位雞婆官員,南迴的紅藜聚落就這樣火紅起來。

「台東縣就剩下南迴沒有產業了,」王志輝說,遇見吳正忠後,他開始研究紅藜,發現台東縣三大區域:花東縱谷、東海岸、南迴,花東縱谷有稻米、熱氣球,東海岸有衝浪、觀光,唯獨貧瘠的南迴沿線沒有特色產業。他詢問了老長官、前經建會主委何美玥的意見,何美玥建議:「把紅藜當成南迴的產業。」要他去串聯更多部落,形成產業聚落。

於是,他召集水保局員工組了「紅藜團隊」,開始在南迴沿線的部落趴趴走,一方面找出更多獨立種植的「紅藜先生」,另方面鼓勵部落農民種植紅藜。大竹村是第一個紅藜示範區,這裡原本以種植小米為主,張金福在同鄉的水保局課長張清晏鼓勵下,半信半疑開始改種紅藜。

兩年多來,部落因紅藜收入倍增,「我們這裡的老人,收入最差的,一年15萬,最好的有5、60萬,」張金福說,以前原住民老人家只能依靠老人津貼,或子女奉養生活,每天閒晃無事可做;如今,老人家因紅藜而忙,年輕人因紅藜返鄉,全村900人,有300人投入紅藜生產;兩年前,紅藜種植面積不到8公頃,如今20公頃,是過去的兩倍多。

提高產量同時,王志輝想辦法打開行銷通路。他採用在地名號的策略,例如三星蔥、麻豆文旦,將紅藜正名為「台東紅藜」。

他並透過知名的農產電商「台灣好農」網站,幫大竹村銷售紅藜,沒想到一台斤賣六百元的紅藜,不到3個月就賣完,還賣到缺貨,雖然因為量不多,只賣了70多萬元。但,初試水溫有這樣的成績,讓紅藜團隊、農民信心大增。

接著,行銷活動一層層展開。2016年3月,台東紅藜官網成立,舉辦紅藜攝影比賽,更找台東縣長黃健庭一起辦記者會,以「台東紅藜紅了,醫生的臉綠了」健康主題來行銷紅藜。媒體報導露出後,紅藜暴紅,種植區域從大竹村擴張到南迴部落110公頃,今年更達200公頃。

吳正忠向村民租下休耕土地,擴大種植面積,假日到以販售農產為主的台北希望廣場賣紅藜,甚至帶著紅藜環島造勢。有一次電視台找他上節目,主持人脫口稱他為「紅藜先生」,腦筋靈活的他,乾脆在臉書上用「紅藜先生」名號賣紅藜,更因此被桃園一家生技公司找上,以「紅藜先生」為品牌,合作生產紅藜面膜、酵素及點心,銷售紅藜系列商品,他去年更成立「都藜氏公司」,當起老闆。

問他現在一年收入多少?「400萬啊,」他阿沙力的說,5年前他開始種紅藜,收入只有5萬元,5年增加至80倍。但他把賺來的錢,又統統投入購買設備、租地,一步一步讓部落土地復耕,「我要讓部落的人看到,不打零工,也可以在部落好好過日子,讓年輕人留下來。」

如今,「紅寶石」在南迴沿線燦爛發光,吸引更多青年,投入這產業。

村落 翻身 小村 台東
商周管理學
商周管理學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精選《商業周刊》之經營管理類深度文章,提供企業領導者必備的管理知識。

 

☛ 訂閱管理趨勢報,掌握第一手消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