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製藥大廠禮來推「減肥針」騙過你的腦和胃!華爾街估成史上最暢銷藥物
1. 測試期間,美國製藥公司禮來的Mounjaro助節食但難以瘦下來的人減重22.5%。丹麥製藥公司諾和諾德的Wegovy也能減重高達17%。
2. 這種新型減重藥物被稱為GLP-1藥物,是針劑型藥物,一週施打一次。原本是用來治療糖尿病,後來被研發來減重。藥劑模仿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達到抑制食慾,和減弱對食物渴望的效果。
3. Mounjaro預計年銷售額將超過500億美元,比目前最暢銷抗癌用藥物吉舒達(Keytruda)銷售額多6成。
一種新的減肥藥,打破減重一定得靠意志力,少吃多動的邏輯,正在顛覆760億美元的減重產業!
《華爾街日報》報導,北卡州的律師安妮克,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跟體重鬥爭,她曾在不同減肥計畫花數千美元,但成效甚微。直到她去年11月底開始,使用丹麥製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研發的胰妥讚(Ozempic),她至今已減掉大約13公斤,膽固醇和血糖數值都改善。就算一天吃較少熱量,也不會感到飢餓。
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去年也在推特回應粉絲留言,說他保持身材的方法,是「斷食和Wegovy」--後者是諾和諾德另一款減肥藥。
「它們徹底改變現況,」密西根大學內分泌學家羅斯伯格(Amy Rothberg)如此形容胰妥讚、Wegovy、以及另一間美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未來幾個月可能被批准用於減重的藥物Mounjaro。
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
變身史上最強減肥藥
在測試期間,Mounjaro在72週的時間裡,幫助節食但難以瘦下來的人減重22.5%。對於服用最高劑量的典型患者,這意味著減重超過約超過20公斤。Wegovy也能減重高達17%。這打破過去減肥藥溫和卻無效、或是對身體有害的困境。
這種藥物被稱為GLP-1藥物,是針劑型藥物,一週施打一次。原本是用來治療糖尿病,後來被研發來減重。
藥劑模仿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達到抑制食慾,和減弱對食物渴望的效果。
施打藥劑後,胃排空的速度會減慢,代表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人們會感到更飽並且吃得更少;藥物還會影響下視丘,是大腦中控制飢餓的部分;像Mounjaro這種更強的藥物,還能夠幫助身體分解更多脂肪。
「在心理上,你變得不想吃東西,」使用Mounjaro減重45公斤的巴洛(Matthew Barlow)告訴美聯社,「現在我可以吃兩口甜點就感到心滿意足。」
《華爾街日報》指出,2022年減重產業規模高達760億美元--包含減肥和醫療計劃、無糖汽水、低熱量冷凍食品、健身房會員--都面臨新藥物的威脅,因為它動搖人們長期以來認為節食、運動和意志力,才是減肥唯一方法的信念。
製藥公司股價狂飆
Mounjaro預計成世上最暢銷藥物
因為減肥商機極大,華爾街已經預估,禮來的Mounjaro如果被批准用於減重,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藥物,也推動該公司股價飆升。
《華爾街日報》報導,禮來市值5月初已超過4千億美元,過去沒有任何一間純製藥公司可以達到此里程碑。
因為,Mounjaro被預計年銷售額將超過500億美元,比目前最暢銷抗癌用藥物吉舒達(Keytruda)銷售額多6成。
去年,Wegovy等藥物才剛上市不久,就已經締造100億美元的銷售額,最終,整體GLP-1藥物年銷售額預計將超過1千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還指出,就連製藥巨頭輝瑞(Pfizer)開發三分之一美國人都需要用的降膽固醇藥物立普妥(Lipitor),鼎盛時期年銷售額也不過130億美元。
新藥缺點:須長期使用、昂貴、可能加劇體重歧視問題
不過,難道新藥就能夠讓人完全無痛減肥嗎?
事實上,這些藥物也會引發副作用,常見的反應包括腹瀉、噁心、嘔吐、便秘和胃痛。根據美國醫院妙佑醫療國際進行的一項調查,有3%的人因為副作用太嚴重,因此停用藥物。
一個更大的缺點是,用藥的人可能需要終生依賴它們來維持體重,如果停用,體重就會反彈。根據醫學期刊《糖尿病、肥胖和新陳代謝》去年4月發表的研究,人們停用2.4毫克劑量的胰妥讚後,又增回原本減掉的三分之二體重,跟大多數傳統飲食減重法一樣。
但,長期依賴藥物的副作用還未知。除此之外,藥物現在仍然非常昂貴。Wegovy的價格約為每月1,300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9千元);胰妥讚費用約為900美元(約合新台幣2萬7千元);目前用於糖尿病的Mounjaro,起價約為每月1千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元)。
《華爾街日報》指出,肥胖是一種在低收入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症狀,價格可能會加劇醫療不平等。
除此之外,這也很可能加劇身體畸形、飲食失調等社會問題,更糟糕的是因為單純想要更瘦的人需求過大,排擠到真正需要使用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權利。
「不幸的是,這些藥物被不適當地用作虛榮心藥物,」舊金山肥胖醫學醫生帕特爾(Nisha Patel)說,「有些人使用它們只是為了減掉5磅,用來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這不是它們的用途。」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2)、華爾街日報(3)、美聯社
核稿編輯:吳和懋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