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除了蘭姆酒...中國、立陶宛報復之戰,一次看懂!
1. 立陶宛同意台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在歐洲國家第一個以「台灣」之名成立的代表處,讓中國氣得跳腳,施加一系列外交與經貿制裁。
2. 2021年12月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額,比2020年同期大降91.4%。北京甚至施壓歐洲跨國企業,以中國龐大市場為誘餌,要他們與立國斷絕經貿關係。
3. 中國惡意報復讓歐洲工業界損失已達數億歐元,德國-波羅的海商會要求立陶宛向中國低頭,但美、德、法政府都力挺立陶宛,台灣也加大對其投資,展開半導體、雷射等技術合作。
立陶宛與台灣友好關係不斷升溫,惹怒中國,北京的報復甚至波及全球供應鏈。這個人口不到300萬人的歐洲小國,如何槓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為什麼立陶宛槓上中國?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導火線
根據俄羅斯智庫卡內基莫斯科中心(Carnegie Moscow Center),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惡化的最初跡象,出現在2019年,當時立陶宛國家安全部首次點名中國,把其列為國家安全威脅。約是在同時,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公開反對中國投資立陶宛的港口建設發展。
2021年,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立陶宛不只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國會決議並譴責中國對境內新疆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政府還因資安疑慮,呼籲民眾丟掉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手機。
而引爆兩國衝突的最大導火線,是同年7月,立陶宛同意台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在歐洲國家第一個以「台灣」之名成立的代表處,這讓聲稱台灣是一部分的中國氣得跳腳,雙方就此開啟一系列外交與經貿爭端。
中國施加哪些制裁?
外交經濟雙重夾擊立陶宛
北京當局指責立陶宛干預內政,隨即祭出外交報復作為回應。11月,中國將兩國外交關係,從大使級調降為代辦級,除了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也驅逐了立陶宛駐北京大使;至於立陶宛一方,則是在年底關閉駐北京大使館,並以安全為考量撤離外交使團,以遠端方式對中國居民進行領事工作。
不僅如此,中方經濟制裁動作頻頻,進一步惡化衝突,引發全球關注。先是「一帶一路」計畫中的中國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CRCT),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線,接著中國海關又把立陶宛從系統資料庫中移除,讓立陶宛貨物無法通關,等於是對其實施貿易禁令,在中國市場經營的立陶宛企業則被調降信用額度...等。
立陶宛受到什麼衝擊?
對中出口額暴跌9成,被跨國企業施壓
《南華早報》報導,種種報復行為造成的影響已經快速發酵。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年12月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額,比2020年同期大降91.4%,尤其對立陶宛經濟重要的商品,「幾乎從中國市場消失」。另一方面,中國出口到立陶宛的商品量卻是「不減反增」,出口年增率高達27.1%。
例如:前一年立陶宛出口最大宗的未加工銅鋅合金,以及前五大出口商品之一的冷杉等木材完全消失。對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高科技雷射,出口額驟降95%,診斷用試劑大減98%,農業仰賴的泥炭也下降92%。
然而,受到衝擊的不只有立陶宛本國。儘管中國僅佔立陶宛總出口額的1%,是貿易上最不依賴中國的歐盟成員國之一,但,《路透》報導,北京把魔掌伸向跨國企業,以中國龐大市場為誘餌,利用他們施壓立陶宛企業,拖入政治爭端之中。目前,德國、法國、瑞典等國企業都通報貨物在中國港口被攔截、無法通關,原因是內部含有立陶宛製造的零件與機械。
中國敦促企業與立陶宛斷絕關係,據知情人士指出,目前工業界整體損失已達數億歐元,其中屬德國汽車產業受害最重。德國-波羅的海商會(German-Baltic Chamber of Commerce)因此寫信給立陶宛外交與經濟部長,要求立國對北京讓步,否則將不得不撤資與結束生產,這使經濟仰賴國際貿易的立陶宛,面臨企業外流危機。
「立陶宛已經成為中國的禁區,」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說,「歐洲企業不能把要賣到中國的商品來源國,登記為立陶宛。它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
台灣做了什麼撐立陶宛?
加大投資、展開技術合作
立陶宛挺台遭中國霸凌,歐洲與台灣關係專家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認為,台灣本身就是主要的世界經濟參與國,因此是立陶宛商品的可靠替代市場。《BBC》報導,本(1)月,逾2萬瓶立陶宛蘭姆酒被中國海關拒收,滯留中國港口,台灣菸酒公司馬上全數購入;還有一個貨櫃的立陶宛奶水被中國拒收,漂浮海上數個月後,也由台灣甘田食品科技買下。
此外,1月5日,台灣國發會宣布將設立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5.4億元)規模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初步鎖定半導體、生技、雷射等領域的技術合作與關鍵產業的對接,協助強化兩國合作競爭力。11日,國發會再加碼10億美元的融資基金額度,提供給台灣與立陶宛的合資企業。
全球搶晶片之際,各國喊出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身為半導體大國的台灣,並將助攻立陶宛半導體業發展。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表示,相關計畫將由經濟部主導,包含協助立陶宛訓練半導體相關人才、提出發展評估報告書等。
各國怎麼反應?
美、德、法都力挺立陶宛
《南華早報》揭露,中國報復他國,卻否認官方主導禁令,反稱是企業不會向「侵害中國主權」的國家購買商品,惡意行為甚至波及全球供應鏈。
在美國,雖然,《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指美國外交官員為了緩和中國對波羅地海國家施加的壓力,曾建議立陶宛更改「台灣代表處」之名,但立陶宛與美國官方皆否認該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已經向立陶宛,正式重申華盛頓對其強力支持,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也強調尊重立陶宛主權決定,並支持台灣與立陶宛深化雙邊合作。
至於經貿被嚴重連累的歐洲,企業雖然敦促立陶宛向中國低頭,但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聲明,該國不會退讓。立陶宛與歐盟正在收集中國施壓的證據,準備呈交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提起訴訟。20日,歐洲議會高票通過《關於香港侵犯基本自由》緊急決議案,其中特別新增條文聲援立陶宛,譴責中國對其施加經濟脅迫,呼籲全歐盟出手捍衛「歐盟單一市場」。
德國綠黨籍外交部長貝爾柏克(Annalena Baerbock)更是重話批評,指中國的報復目的不僅僅是限制立陶宛出口,而是「分化歐洲」,她喊話歐洲企業不要因為害怕中國而外移。為了保護歐洲單一市場免受干擾,德國也派出官員向立陶宛聲援,同時努力確保德商對其繼續投資。
不僅如此,2021年成為歐盟輪值主席的法國,在為期的這半年內,承諾正加快推出新的歐盟貿易防禦措施,以協助立陶宛。法國外貿部長里斯特(Franck Riester)說:「如果任何一家立陶宛企業需要中國零組件,卻因北京阻擋拿不到,那法國很樂意牽線法商或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公司來協助它。」
參考來源:Reuters、FT、South China Morning Post、VOA、Carnegie Moscow Center、BBC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