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疫情怪象》就算離開中國,韓國企業也不肯回韓國!為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疫情怪象》就算離開中國,韓國企業也不肯回韓國!為什麼?

疫情怪象》就算離開中國,韓國企業也不肯回韓國!為什麼?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方毓 編譯
商周頭條 2020.10.06
摘要

1. 疫情讓企業正視供應鏈過度集中中國的問題,南韓和日本紛紛祭出補貼政策、吸引企業回國,但上千家企業中,韓、日卻各自只有16、87間企業想要把供應鏈搬回母國。

2. 國內高昂的人力成本、中國難以取代的多元供應生態系和物流設施,是企業不願輕易離開中國的原因。

3. 長期來看,疫情的教訓仍會促使企業去中國化,但可能不會回到母國,而是慢慢把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而且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疫情導致各種行業停工、供應商斷貨,也揭示許多企業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風險,供應鏈改革短時間內成為顯學。

美國銀行(BofA)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Global Fund Manager Survey)發現,超過67%的基金經理人都表示,在疫情後的世界,在地生產或是供應鏈轉移將是最主要的結構性轉變。日、韓等國家更趁機祭出補貼資金、減稅等措施,吸引企業「回家」。

然而,即便政府拿著鈔票招手,目前來說,真的把供應鏈搬回母國的企業卻少得可憐。《彭博》(Bloomberg)報導,根據南韓產業經貿研究院的數據,自從南韓於2013推出相關政策以後,上千家在中國有供應鏈的企業中,至今只有80間把部分營運搬回國。即便南韓政府趁疫情加大補貼力度,今年也只有16間企業願意回國。

廣告

母國工資昂貴,企業吃不消

就算從未來意願來看,南韓中小企業聯盟(Korea Federation of SMEs)6月時調查發現,位於中國的南韓企業中,每10間就有7間表示沒興趣回國。一個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已開發國家都不可避免的:高昂的人力成本;63.2%受調查的南韓企業都表示「高昂的製造成本」是他們回國的阻力。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9年,南韓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是3,405美元(約合新台幣9萬8,745元),是2018年越南工人薪水的13倍、2016年中國工人薪水的4倍。南韓總統文在寅任內推動最低工資抬升、較短工時等勞工權益,也給企業帶來不小的營運壓力。

日本召回企業也遇困境,疫情間中國難被取代

不只南韓,日本政府試圖吸引日企回家,其實也不太順利。《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報導,日本政府今年提供多達2,2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599億元)資金,協助企業把供應鏈從中國搬回日本。

雖然比南韓的狀況好,有87個申請補助案,但總申請金額只有700億日圓,更不用提2018年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有供應鏈的日企高達7,400家,不管是金額或是申請的企業數量都很少。

廣告

為什麼轉移供應鏈對各國企業來說都這麼難?原因在於,許多政府最想吸引回國的是高科技產業,而這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金額很大,政府的補助常只是塞牙縫,舉例來說,三星(Samsung)近期在南韓平澤市投資一個晶圓廠,花費80億美元,就遠超日本政府提供給企業的20億美元補助。

或許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實在太難被取代了,尤其是水深火熱的疫情期間。亞洲諮詢產業線上平台Consultancy.asia指出,首先,雖然一些企業選擇轉移到東南亞,當地人力也的確比中國便宜,但仍缺少經驗和多樣性。一位產業設備供應商高管說明:「中國領先15年,所有你想要的,(在中國)都有人在做。」

再來,中國以外的地方缺少專業的供應鏈和物流設施,以科技公司來說,產品往往要求高度安全和品質標準,尋找符合標準的新供應商需要時間。即便找到符合標準的替代供應商,也往往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在地供應鏈。例如,相機公司Canon在越南有175個供應商,其中只有20個是越南企業,其他則找中國、日本和台灣供應商補齊。

疫情中,企業處境困難,願意離開舒適圈的意願更低。《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一位日本貿易公司的高管直呼:「疫情讓成長衰退,我們所有人都看到現金流枯竭...哪個市場能夠比中國有吸引力?哪裡可以達到這麼有效率的製造呢?」

企業仍會慢慢把供應鏈從中國移到東南亞

不過,長期來看,疫情的教訓仍會促使企業「去中國化」,但可能不會回到母國,而是慢慢轉移到東南亞,而且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的數據,南韓企業今年在越南投資的金額達14億美元,十年來首度超越投資中國的金額。其中,三星是參與供應鏈轉移的大企業代表,他們關閉一些在中國的營運地點,同時在越南和印度擴建智慧型手機工廠。

《彭博》指出,大企業領頭,會產生骨牌效應,帶動小企業也往東南亞移動。一位曾替三星供應商清算資產的諮詢公司Samil PwC合夥人李比爾(Bill Lee)表示:「小企業通常會去大企業去的地方。」

(參考來源:BloombergThe DiplomatNikkei Asian ReviewConsultancy.orgCNBC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韓國 東南亞 企業 疫情 中國 供應鏈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