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封面故事
一起拚下去》 疫情黑暗時,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光!
故事,從空蕩蕩的校園開始⋯
疫情延燒,全國進入3級警戒、停課,一個正在測試遠距上課的班級家長群組,跳出一句話:「我在救餐廳,小孩先當文盲。」
原來,學校停課了,開餐廳的家長有家要養,他們不能不想辦法!
於是有人幫忙把餐廳菜單連結、自己喜歡的招牌菜,透過貼文轉傳;有人幫點外送、「分流」訂單⋯,漸漸其他學校的家長會,也用同樣的方法「挺家長」。甚至有老師留言:你們救家長,我們來救小孩。
從一所小學,到整個台灣,此刻,在台灣各個角落,無數個一起拚的故事,正在發生。
災難當前,仍有許多吃不飽的孩子、無法上網的學生、不敢回家的隔離者…,但卻有一群人,願意為他們捲起袖子,把手伸向最需要的地方。本刊團隊第一時間深入南北各行各業現場,為你真實記錄一個個人們串聯互助的故事。
全台大停課,「對一般小朋友而言,可在家吃父母備好的飯菜,但對清寒家庭的小朋友來說,『營養午餐』是他們一天中營養最豐富的一餐,甚至是唯一一餐。現在,連這一餐都沒有了…。」
正是這句話,促使長期在全台國小推廣食農教育的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動起來,短短兩週內串聯各路人馬,發起「學校供餐急難互助行動」。
時間倒轉回5月18日,雙北升為3級警戒的第4天。
看到停課新聞的那一刻,黃嘉琳跳了起來:「我們必須做點事情!」隨著疫情升溫,復學日子難以預期,她決定展開行動:「遠距教育絕不只有線上學習。如果小朋友只能連吃一個多月的泡麵,那還學習個屁啊?」
這是救急,也是救窮,她必須聚集起有限資源,送到真正需要的小朋友手中。
時間緊迫,她第一步找上不能外送的團膳「慘業」,食家安總經理陳明信。
全台停課,他們中央廚房全數停擺,加上簽的是「專營學校營養午餐」,公司行號、政府機關與單份零售的餐點,統統不許做。「我入行20年,今年是史上最慘!」兼任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陳明信透露。
5月20日,陳明信接到了黃嘉琳的電話。一開始,她是詢問能否將現有食材做成食物箱,透過超商系統配送,但其產能早就被卡死,只好作罷。
「但她不死心,過幾天又打來:『真的沒有其他辦法嗎?如果你工廠能動,員工至少還有一點收入!』」陳明信坦言,就是這句話打動了他。
考量防疫須減少接觸頻率,又要能妥善保存,雙方最終達成共識:大享食育負責募集食材,團膳廠負責製成冷凍料理包,一次可贈送約10包,給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雙北家庭。
但問題來了——團膳廠的強項,是在極短時間內製作出動輒1萬到2萬人份的熱騰騰飯菜,而非冷凍料理包。加上時間又緊迫,團膳廠勢必無法在短短幾天內調整完畢。
黃嘉琳開始打電話,找到了冷凍食品廠鮮湧總經理劉小菁。
「我們訂單一路滿到6月中,」劉小菁說。接到黃嘉琳的求救訊息後,她直接將產線排開,立刻生產第一批提供給清寒學生的冷凍包,還不忘叮嚀同仁,把餐點的辣椒挑掉,以免小朋友不敢吃,「我也是媽媽啊,這時候就互相幫忙吧。」
搞定餐點,第二步是「怎麼送」。黃嘉琳問過全家便利商店,但超商自有一套運作系統,時間恐來不及,於是推薦她——與全家合作「村里平安箱」公益行動,認識全台超過兩千名村里長的全球定位執行長林攸信。
所謂村里平安箱,就是一個裝滿了罐頭、米、麵與各種補給品的紙箱。林攸信花了超過7年時間,與各地村里長串聯,記錄鄰里內家境辛苦、但又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的「邊緣戶」清單,再請他們到全家領取箱子。
當黃嘉琳找上門,儘管兩人素昧平生,他仍一口答應!
5月27日起,一群人同步展開分工合作。
當黃嘉琳忙著募集食材,劉小菁忙著生產第一批料理包,雙翼、宮保王等另外兩家團膳廠也受到號召一同加入,林攸信則拿出累積7年多的人脈資本,在自己的里長群組內放出消息。
非請里長出馬不可,是為解決第三步「送給誰」的問題。一個里動輒上百個家庭,哪家人生計因疫情嚴重停擺,哪家人已領過補助,里長們都清楚。既然要送,就得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6月4日,首批120箱的冷凍包如期送出。早上8點,車隊由團膳廠出發,9點整,準時抵達第一位里長家中,再由他們分批通知家長領取,以疏散人流。
林攸信透露,第一批冷凍包的份數不多,原本1個家庭可分到10包,但現場居然不少家庭願取出一半分量,分享給沒領到的家庭:「甘苦人就是要疼惜甘苦人啦!」
然而,這項發自善心的行動,也在成員們身上發生改變。
包括物流車司機、團膳廠間的關係。陳明信坦言,過去團膳業者是競爭者的成分大過朋友,然而這次,大家竟走到相互提醒、甚至分享經驗和know-how。
他加重語氣,「我第一次覺得,我們這個業界好像同一家公司,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居然可以互相協助。」
走到現在,業者們的心也變得更柔軟。
第一次送餐照,被林攸信發到里長社群後,湧進大批有意參與的新里長。6月15日第二批送餐,冷凍包數量增近10倍,可供給1千個家庭,6月底時將擴增至2千個家庭。
日夜奔走下,黃嘉琳最終也為這團隊帶來了上游食材商!她透過電宰公會、農糧署等聯繫上卜蜂、碁富等肉品大廠及農會,獲得了免費食材的支持。黃嘉琳坦言,她從沒想過,一個想讓孩子吃飽的心願,竟能讓團膳廠、冷凍廠、公益平台、里長、學校到食材商,每一個角色都伸長手接力,不過短短兩星期,就能創造一連串奇蹟。(一通通電話,怎說服團膳、冷凍食品業者、里長伯大串聯,撐住清寒生?「如果我不做,什麼都不會發生!」 他們為何憋尿、挨餓,也要接病患南北跑?不顧業績低潮,他拆封上千台新機也要幫這群遠距中輟生?「歡迎來我家上架!」看東稻如何揪團共度難關?接連停水、停電、失火,餐廳老闆想歇業,員工竟拒絕還要打閃電戰?…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53期《商業周刊》)
我在救餐廳,小孩先當文盲!
一份冷凍包、14天大串聯 他們的「雞婆」餵飽兩千個家庭
爆汗防護衣下的80個運將:我要送最後一個確診者回家
自己營收剩2%也要幫!上萬台Wi-Fi機搶救遠距中輟生
要賺錢,等活下來再說 家具電商幫人賣牛排、爆米花
直播共學堅持一整年 擴散台大、哈佛全球61校
燒肉名店憑信任存摺度難關:員工自發挺你,才撐得住公司!
部落老人、印刷廠、花農都出力!365行抗疫應援團出列
商管、企業界KOL集氣:我們也能打造奇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