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全球影響力投資AUM的年複合成長率只有14%?GIIN的年度調查是否揭露了發展真相
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IIN)年度影響力投資調查報告:2024 影響力投資市場 – 趨勢,績效,及投資方向
STATE OF THE MARKET 2024 - Trends, Performance and Allocations
八月五日在商周導讀》GIIN與FT合作,首度發佈影響力投資機構名單及2024影響力投資調查摘要,筆者提出兩大疑問:
- 最令筆者傻眼的是:報告指出整體影響力投資的資金規模過去5年的CAGR為14%。這與GIIN過去調查報告數據動輒3-40%有巨大差異。
- 另外一個讓我大失所望的「發現」:74%投資者追求市場利潤(這與過去接近),但是除了兩個資產類別外,其他都無法達成其利潤目標。這裡並未仔細說明是哪兩類別,也無具體數據。並且也與過去的結果大相徑庭。
第一個討論的是影響力投資市場規模的成長,第二個則涉及影響力投資核心概念:雙底線,亦即投資報酬與影響力績效是否並存的問題。
我們只好拭目以待9月份的完整報告,再對上述兩項做評論。
--------------------------------------------------------------------------------------
10月第一天終於等來GIIN的正式年度調查報告。迫不及待地率先查找全球影響力投資資產(AUM)的成長數據,發現報告的確說「年度複合成長率」(CAGR)為14%。
但是細看內容,發現這是指「重複回答問券」的71家影響力投資機構,他們所管理的影響力投資資產(AUM),從2019年的1,288億美元,成長到2023年的2,486億美元。
這裡面可能有一個錯誤,以及一個誤導:
- 錯誤:2019-2023只有四年的成長,而非報告裡說的五年。因此,根據相同數據重新計算,這「四年」的CAGR應該接近18%(17.7%),而非14%。差很多。
- 誤導:這次報告多處地方說全球影響力投資AUM這五年的CAGR為14%。然而這個數據並未包括這幾年大量新進的影響力投資基金。
這數字也可用,但應更明確說明:這是重複答題機構本身的成長,而非整體市場的成長。否則誤會很大,筆者已經看到國內外若干地方開始引用14%這個數據。
翻開以往數據,2019重複機構為79家,其CAGR接近19%。2024重複機構為71家,CAGR接近18%。兩者差異不大。
2019數據:調查294家,他們合計管理影響力投資資產(AUM)為4,040億美元,均值14億。GIIN推估全球影響力投資的AUM為7,150億美元。根據GIIN 2015-2019數據,筆者推算全球影響力投資這幾年AUM的CAGR約近40%。
2021數據:調查1,289家,其合計AUM為6,250億美元,均值4.85億(差異有點大,因為家數多)。GIIN推估全球影響力投資的AUM為1.164兆美元。2019-2021的CAGR約為28%。可能由於Covid19略有放緩,但仍近30%。
2023數據(這次):調查305家,他們合計AUM為4,900億美元,均值16億。GIIN這次並無推估影響力投資全球市場的AUM。
然而根據這些數據,加上近年新成立了許許多多的影響力基金,筆者相信全球影響力投資依然成長快速,其AUM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應該遠高於18%。14%的說法恐有誤導。
第二,本次報告摘要中強調:儘管沒有達標,但對財務表現仍感到滿意。後面(p39)又說只有兩種資產類別投資利潤超過預期。似乎在傳達影響力投資的投資利潤並不理想的訊號。
細看各個資產類別的投資利潤,可以發現:
- 未達投資目標的資產類別有二:未上市股票,目標利潤19%,實際利潤17%。上市公司債,目標7%,實際6%。雖未達標,但雙雙表現亮麗。
- 剛好達標的資產類別也有二:未上市債權,目標及實際利潤都是7%。類股權債務,目標及實際都是9%。
- 還有兩個資產類別達成超過預期的利潤目標:上市公司股權,目標10%,實際11%,實體資產,目標9%,達成11%。
整體來看,有15%的利潤超過預期,79%達成預期,只有3%不如預期。影響力績效呢?則有18%超過預期,76%達成預期,只有1%不如預期。這些數字多年來的差異都不大。由此可見,影響力投資的核心「雙底線」(利潤績效&影響力績效)完全有可能同時達成。
本調查報告是個全球數據的搜集與整理,每年都會有若干分類或著重的變動與進步。以下先簡單列出幾個我們經常關注的要點,未來有機會或許再深入探討:
- 資金來自哪裡?
接受調研的305家機構裡,73%是資產管理業者,10%是基金會,4%是各國的發展金融機構。並且87%的總部都在發達國家(2019:77%)。家數較少以外,也有更集中的趨勢。 - 投資在哪些地區?
70%投資在發達市場(美國&西/南/北歐),2019這個數字為45%。原因在於近水樓台?發達過家環境&社會問題也多?科技&氣候&醫療的解方多在發達地區? - 有哪些挑戰?
主要來自影響力衡量工具的多元,以致同儕間不易比較績效或交流。眼花撩亂的法規法令也令業者難以適從。 - AUM的大小之間也逐漸更為分歧:
305家機構裡,前5大,管理AUM為1,970億美元,占全部的40%。大型機構數目為30%,但管理著92%的AUM,小型機構數目為43%,但只管理1%的資產。 - 追求著不同的利潤率:市場利潤及讓步利潤
74%的機構追求市場利潤,比起2019的67%有顯著增長。然而在71家重複答題的業者中,追求讓步資本(低於市場投報率)的資金卻有大幅成長,從2019的28億,成長到2023的217億。這也代表這幾年催化資本(catalytic capital)及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的大幅發展。 - 讓步資本是誰出的?
來源多元:包括13%的資產擁有者(如保險,退修基金),16%的資產管理業者,50%的發展金融機構,68%的慈善基金。想做混合金融的金融機構其實不缺催化資本的來源。 - 誰來參予混合金融?
62%的讓步資本及35%的市場資本都參與過混合金融項目。(GIIN這次有大篇幅討論混合金融,以後找機會延伸探討)延伸閱讀:混合金融是什麼碗糕? - 投資在哪些主題?2024數據(2019數據):
21%(16%)在能源,14%(8%)在社宅,14%(20%)在金融服務,包括微型金融,12%(7%)在醫療,糧食農業5%(9%),教育5%(3%)。社宅,醫療,及教育等社會面的投資增加讓人特別高興。而降幅最大的是:森林1%(10%),WASH潔淨用水及衛生環境1%(6%)。這兩個主題都很重要,這麼大的降幅倒是讓我相當意外。
- IMM影響力衡量與管理工具的應用:
70%的影響力投資機構使用通用的IMM工具,例如IRIS+,5-Dimension等,其他也有不少用自己發展的工具。40%的投資人會做獨立第三方驗證。此外,除了上市公司股票投資外,大部分投資人都會思考如何負責任的出場,甚至57%的投資人在投資前就先擬定好責任出場策略。 - 影響力激勵Impact incentive的應用:
62%的機構把對影響力績效的要求放在投資合約中,並有26%的投資人以被投資公司的影響力績效作為繼續投資的前提條件。另外,35%的投資人把影響力績效當作員工績效評估的一部分。
整體來說,影響力投資正在健康有序的大步向前邁進,雖然還有難題要克服,但也預期未來會帶來更多的解方與利潤。這份60幾頁的調查報告還有很多細節內容,值得關心影響力投資的朋友細讀。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