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台灣生醫產業ESG轉型不能等!資誠提出明確策略建議

台灣生醫產業,被視為是新的「護國群山」之一。從2012年開始,至今已有連續9年成長,也有超過128家生技公司進入上市櫃資本市場。然而,面對全球投資人越來越重視的ESG(環境、社會、治理)轉型,台灣的生醫產業是否已經採取行動?
「高達77% 投資人希望了解投資企業在ESG 轉型上的成果,當然也包含生技醫療產業投資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負責人暨合夥會計師林玉寬引述PwC Global《全球投資人ESG 調查報告》說,投資人的重視,促使台灣生醫產業必須加速做出ESG轉型的具體行動。
林玉寬指出,全球生醫大廠,已經紛紛針對ESG做出具體回應。例如,在環境方面,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已經宣布在2025 年前,要達到自身營運淨零碳排、2030年前,則達到整體價值鏈負碳排;而美國藥廠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則是為了因應淨零排放,擬定了各階段目標,目標要在2025年,讓再生能源供應佔全公司電力需求的100%,2030年公司營運達到碳中和,而且,到2045年,整體價值鏈也要達到淨零碳排。

在社會方面,全球生醫產業也已經投入「精準治療」模式,使用患者基因資訊,給予更適當藥品,以減少藥物浪費,同時,也更加注重患者對高額醫療支出的負擔能力,避免患者因重病而陷入家庭財務困境。
另外,在治理方面,台灣健保資料庫釋憲案的判決(111年憲判字第13號),更是讓健康大數據的個資管制議題,受到各界關注。根據釋憲,生醫產業如果持有患者的個資,應該盡到良善數據治理責任,提升公共信任。
台灣生醫產業應該分階段實現綠電轉型
「使用再生能源,往往是許多企業在規劃ESG途徑時所設定的第一個目標。」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產業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指出,綠電交易市場狀況在這兩年漸趨活絡,綠電轉供量從2020年的5,179萬度、成長到2021年的7.5億度,成長達14.5倍;就今年的數據來看,截至九月份,綠電轉供量已近約5.9億度,預估至年底的總轉供量有機會可以超過去年表現,可以看見在此ESG趨勢之下,綠電供給與交易量可望持續成長。
不過,儘管許多生醫企業都希望藉由轉型使用綠電,來做到ESG轉型的第一步,但是,再生能源的規劃與導入,會牽涉到多方的利害關係人,影響到的成本支出也非常高昂,而且購電合約又十分複雜,導致許多企業目前都還停留在觀望階段。
「生醫產業在進行購買綠電規劃評估時,不要想著一次就要達到100%綠電使用。」蔡亦臺說,業者可以將購電步驟拆分成前、中、後期,分階段進行。目前位於前期階段的大多數企業,可以先從盤點目前用電資料與瞭解再生能源市場開始,慢慢接觸潛在的綠電供應商、評估供電的可行性,再來才是中後期的購售電協議簽署,以及實際轉供綠電。

除了綠電,生醫產業可以做更多!
「要做到ESG轉型,生醫產業一定要持續調整營運策略,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同時強化企業的永續發展競爭力。」林玉寬指出,PwC Global針對全球的ESG趨勢,已經分別針對「生技製藥」(包含製藥、醫療器材及應用生技)以及「醫療」兩大領域提出ESG行動的方向與策略建議,能夠協助有意或正在進行ESG行動的業者,持續朝永續營運邁進。
生技製藥業,應該注重藥價透明,讓大眾有能力負擔
林玉寬表示,在社會面,生技製藥應該重新思考定價策略,讓更多患者可以負擔。例如,創新癌症標靶藥物的價格,從2017年到2021年,已經漲了5倍。以CAR-T細胞治療藥品而言,一年患者平均花費,就可能高達50萬美金。資誠建議,生技製藥業者可以改採集團整體產品組合(entire portfolio)為患者帶來的效益來做考量,而不是只關心單一產品的獲利。此外,資誠也建議生醫產業與保險業結盟,讓重大癌症標靶藥物以及精密的達文西手術受到保險給付,以增強保障缺口。
在治理面,生技製藥也可以建立更完善的數據治理環境,和外界分享數據,為疫情的控制和未來新藥的研發做出貢獻。
藥廠改採連續式生產,可減碳七成以上
在環境面,藥廠如果改變生產模式,也能大量節能。林玉寬指出,由於生技製藥業對於產品的製造流程要求嚴格,加上小批量生產,導致能源消耗量大幅提升。近年來全球大藥廠紛紛投入連續式生產(continuous manufacturing),比傳統的批次生產,可以減少七至八成的排碳量,先進行節能,下一步導入再生能源,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醫療產業,首重強化組織內部能量
由於醫療產業的專業特性,更凸顯了人力資源穩定的重要。充足且完整的人力,能確保對患者的照護不中斷。因此,資誠建議,在治理面,醫療產業應投入人才培育,並強化雇用條件,同時活用數位工具分攤工作,進一步提升員工滿意度,以幫助醫療機構強化組織內部能量。
此外,全球的醫療機構也紛紛思考,在評鑑制度中納入達成ESG的效益,例如減少廢棄物、提升綠電使用等環境指標,希望能更全面衡量營運績效。以美國聯合健康集團為例,已經規劃集團旗下醫療機構,在2035年達成無紙化與碳中和的目標。
為患者提供可負擔的醫療,是社會面轉型重點
林玉寬也表示,醫療業的特殊性,是需要整合公私兩大領域的資源,為患者提供可負擔的醫療。醫療業可以採取的行動,包括引入數位科技,把醫療服務帶給偏鄉民眾,以及引入保險業,強化醫療體系的可負擔能力等。透過醫療生態系的建立,將重新定義醫療業的型態,以及帶給社會的價值。
ESG投資與企業發展密不可分
「台灣的生醫產業,除了發展精準治療,也越來越重視ESG議題。」林玉寬說,全球產業發展對於環境帶來的重大影響,促使業者必須將ESG納入經營策略。
以台灣的整體環境來看,行政院在2021年5月核定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已經把「精準健康產業」及「再生能源產業」納入未來重點推動的產業。同時,金管會也正在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與「公司治理3.0」。這些都顯示出,ESG投資已與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唯有永續發展,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資誠認為,在全球趨勢之下,台灣的生醫產業勢必將持續導入ESG思維,並漸進規劃使用再生能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帶動產業發展並切入全球綠色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