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3分鐘完成1/3車體!豐田公開電動車新產線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3分鐘完成1/3車體!豐田公開電動車新產線

3分鐘完成1/3車體!豐田公開電動車新產線
豐田公開電動車的新產線,該產線生產的電動車,都將分成前段、中段、後段3大部分,其中前後段皆採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可快速生產。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撰文者:矢尾隆行、野口和弘
日經中文 2023/09/20
摘要

1.豐田日前向媒體公布一體成型的新技術,3分鐘就能造出三分之一的車身。將製作後段車身所需的86個零部件、33道工作流程,濃縮為1個零件、1道工作流程。

2.豐田設計出新的電動車產線,採用自走模式。完成裝配的車輛,會自動駕駛到檢查和出貨的作業區。這種方式能移除傳送帶設備,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

3.豐田在2030年目標銷售350萬輛電動車,預計有170萬輛將來自「一體化壓鑄」及「自走生產線」的新平台。

電動車很難依照傳統汽車的製造方式實現盈利,豐田(Toyota)正在引進新興企業的技術,進行生產改革。豐田日前向媒體公開一體成型的新技術,3分鐘就能造出三分之一的車身。也致力於減少一半的組裝工程,以達成2030年年產35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

在豐田位於愛知縣的明知工廠,高約6公尺、寬約7公尺、縱深約15公尺的大型設備,正冒著白煙運轉。這是一台能將巨大鋁件一體成型的「一體化壓鑄」(Gigacast)設備。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熔化的鋁注入模具,從700℃迅速冷卻到250℃,凝固後再取出。只需要1個零件,以及1道工作流程,就能完成三分之一的後段車身。豐田更計劃進一步縮短時間,將工作流程縮短至3分鐘。對比過往,製作後段車身需要86個零部件、33道工作流程,並耗費數小時。

前段車身的生產過程,預計也能從91個零件、51道工作流程,減少到1個零件、1道工作流程。

電動車龍頭企業特斯拉(Tesla)已經引進一體化壓鑄技術。豐田也正積極引進這項技術,預定2026年出產的電動車,車身製作時會分為前段、中間、後段3個部分,前後段都會採用一體化壓鑄技術。

2022年9月,豐田製造出第一個一體化壓鑄的試製品。但用來注入鋁的模具太重,更換時間需要1天。因此,豐田將裝卸部分縮減到最低限度,現在只要20分鐘,就能更換模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豐田公開新的生產線

豐田還自主開發出可分析最佳鑄造條件的軟體,並提出「生產效率比其他企業提高20%」的目標。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豐田如要擴大電動車的量產規模,必須建置新的電池生產線、提高工廠的空間使用效率。要達成這個目標,關鍵是豐田公開的自走式生產線。

在豐田元町工廠,有無數台無人搬運車(AGV),以秒速0.1公尺自動行駛、輸送汽車組件;機器手臂則負責安裝運來的座椅部分。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完成裝配的車輛,能自動駕駛到檢查和出貨的作業區。這樣可以將傳統生產線的傳送帶移除,更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工廠的配置,還能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豐田的目標,是將目前10小時的車輛組裝時間減半。

生產一台電動車,電池成本較高,如果只是將傳統的汽車工廠改造,很難實現獲利。對此,特斯拉採取的方式,是鎖定個別車型(Model-3、Modle-X等)進行大量生產,以提高成本競爭力。

但對於車款眾多、擁有大量生產設備,也累積深厚生產技術的豐田而言,這種模式完全不適用。不過,豐田CPO新鄉和晃表示,「我們從電動車廠商學習到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向改革挑戰。」

豐田電動車的生產線目標是將「工做流程、工廠投資及生產準備時間」全部降到傳統生產線的一半以下。

豐田的TNGA平臺與新平台

豐田計劃在2026年,將電動車產量提高到每年150萬輛,這個數字是2022年的60倍。需要透過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平臺,以及新公布的電動車專用平臺,2種管道生產電動車。

日本中西汽車產業調研公司的中西孝樹認為,在2個平台中,TNGA的比例佔4成、60萬輛左右。

TNGA平臺也有兼顧汽車高效開發與乘坐舒適性的目的,但還無法依靠電動車盈利。豐田在2030年目標銷售的350萬輛電動車,預計有170萬輛將來自「一體化壓鑄」及「自走生產線」的新平台。

2022年,豐田電動車的銷量為2萬4000輛,與特斯拉的131萬輛有很大差距。新技術將擴大豐田電動車的量產能力,打造出具備競爭力的「豐田生產方式」。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豐田與「創新者的窘境」
特斯拉是豐田最難應付的對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電動車 一體化壓鑄 生產線 豐田 新技術
日經中文
日經中文
日經中文
展開箭頭

日經中文網是日本最大財經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的中文網站。日經中文網洞悉東亞經濟動態,聚集政治、文化、國際關係熱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