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揭密計畫靈魂人物:永詮機器林建佑

兆元機械業投入東部育才 「老師CEO」開的頭!

熱血小頭家,領青年大軍拚轉骨

永詮機器總經理林建佑(前排中)認為,年輕腦袋互相激盪出的創意,是該公司能完成轉型升級的最大關鍵。(攝影者.陳宗怡)

資源、財力都比人差的小企業,就沒辦法做大事?那可不一定。喊動兆元機械產業揪團,一起到東部打造永續人才基地的「後山計畫」,關鍵發起人既非產業公會理事長,也非營收百億元的企業大老,而是一家去年營收僅約兩億元的企業主。

走進這間工廠,機械業普遍的員工老化問題,在這裡完全看不見;放眼全廠,逾九成員工年齡都低於四十歲,甚至就連攸關機械廠競爭力命脈的業務與研發兩大部門,分別由二十六歲女生、三十歲的男生主導,照樣搶下四千五百萬元大訂單,打造出台灣規模最大風電車床加工機。

它,就是坐落在台中太平工業區的永詮機器,而帶領這群青年軍團的靈魂人物,則是今年五十四歲、創辦人兼總經理的林建佑。

出生:1967年
學歷:中興大學EMBA會資組碩士
現職:永詮機器總經理、工具機公會理事、修平科大助理教授、機械公會監事

他年收兩億的工廠
用26歲女生和30歲男生搶四千萬大單

過去五年,藉由年輕人的腦袋激盪,讓這家公司成功轉型,帶來設計與品質升級,使產品單價從原本約三百萬元,攀升到逾五百萬元。就算面臨新台幣升值、原料飆漲等衝擊,依然靠著年平均達兩位數的毛利率成長幅度,成為營收、淨利同步成長的疫情贏家。

「包括我自己,這家公司的員工,幾乎全是各類產學或建教合作方案結束後留下的學生員工,所以老闆在這裡,更像是學校老師。」該公司人資主管林珮玄說。

但廠內的白髮老廠長告訴我們,這家成軍三十年的企業,過去也曾經都是老師傅,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

他的學界朋友比業界朋友多
瀕倒時回學校學理論,解除財務警報

兩場創業危機,讓他體會知識的威力,變成教育魔人,帶動企業轉骨。

「我相信,教育是解決貧窮最好的方式,企業經營也是這樣。」林建佑說。

他的第一次危機是在二○○三年,當時樹德工專畢業的他,在全年級一百零三位畢業生中,是唯三取得技能檢定合格的機械工匠之一。他自認靠著手藝就能贏得訂單,卻完全忽略財務管理也是企業經營的重要一環。

創業前十二年,他一味追求滿足客戶需求,完全沒意識到,當客戶下單訂金五萬元,尾款開十二張的期票,就是每月攤提,分一年付款的概念。而客戶三個月後拿走產品,開始賺錢,自己卻還在幫客戶代墊原料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收成本,手邊現金花完,就向銀行借貸週轉。

最慘的時候,銀行融資負債高達一億元,是全年營收的一倍以上,讓企業隨時可能因現金流卡關,面臨倒閉關門的高風險。

他在妻子王麗娟找娘家金援勉強撐住企業同時,考上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的在職進修專班,回學校念書尋找調整企業財務體質的解方。

「回去念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這才知道合理的成本怎麼算,什麼是有效的資源投入與有效的產出。」他說。

之後他一邊學財務理論,一邊在公司調整實驗,歷經「每次遇到困難,都回學校找到解決方案,讓我的學界朋友,遠多過於我的業界朋友」的請益過程,最後花了兩、三年,才將負債比降下來,讓財務危機解除。

他相信年輕人才是企業的未來
老師傅集體抗命,師生救援度出貨危機

然而好景不常,二○一六年,他再度遇上經營危機,這次他被全廠老師傅拋棄了。一個來自歐洲、單價高達三千五百萬元的客製化車床加工機大訂單,成了關鍵引爆點。

當時,產品因加工良率無法提升而卡關,老師傅知道有問題,卻無法有邏輯的解決,林建佑從學校學來的語言,老師傅聽不懂,而老師傅憑感覺做事,他又無法接受。隨著交期逼近,無法準時交貨的違約壓力,讓雙方衝突越演越烈,最後老師傅們串聯起來,拒絕溝通,集體抗命。

「我沒有要放棄老師傅,是所有老師傅,五點時間一到,下班就走了,完全不理我的命令,讓我決定,一定要想辦法換血。」他說。

孤立無援的他,僅剩老廠長願意力挺,但人單勢孤不足以成事,他再度回校園找解方,老師帶著學生前來幫忙,靠著大量的科學量測設備數據,分析找出問題與解方,讓永詮順利出貨。成功度過危機後,讓他更相信年輕人才是企業的未來。

他開始積極參與各類產學合作,甚至進大學擔任講師,一邊分享經驗,一邊尋找志同道合的年輕戰力加入公司。

問題是,就算年輕人願意來,但他們始終缺乏現場經驗,到底該怎麼幫助年輕腦袋理解企業產品?

念機械製圖科的王麗娟,再度扮演關鍵角色。當先生外出找人才時,她就翻出三十年來所有的設計圖資,有系統的一筆筆建檔,並大量採購量測設備建立數據,製作方便年輕人查詢與比對的資料庫,藉此讓新員工能更快上軌道並發揮戰力。

靠著夫妻同心,五年間,他們不僅成功換血,讓年輕人練出更勝老師傅的技術力,還引進工業4.0的先進知識,帶動自家產品的升級轉型。

「現在產品研發不是我主導,是我們的年輕人在整合數據帶領我們。」林建佑說。

熟識林建佑的雲科大教授廖年淼印象深刻的是,別說是特別租賓士車去花蓮接應屆畢業生,就連只待兩、三週的短期實習生,林建佑也會開實習成果發表會,並專程找學校老師當評審,幫他找出更好的內部教學方式。

林建佑下一步布局仍在人才上,「把每個孩子當潛力股,我們都來投資就對了。」

林建佑下一步布局仍在人才上,「把每個孩子當潛力股,我們都來投資就對了。」(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他培養學生是瘋狂、不計代價,無所不用其極的做到底。」廖年淼說。

一路走來,學校一直都是這家企業最忠實、最給力的戰友,讓他更熱中回饋學校與學生,並持續進修,成為一位「老師CEO」,甚至是「學生CEO」。近年,他又繼續取得中興大學EMBA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目前攻讀台北科技大學製造科技研究所博士班,預計兩年後畢業。

就如同國際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所言,「受教育,不是把知識運用在現在而已,更重要的是要鑄造未來。」當企業主越勇敢投資學生時,其實也深化自家企業的未來競爭力,有充沛能量度過一次次難關。

訪談的最後,問他企業下一步布局,他的回答依然圍繞人才,「我從小的願望從來不是當老闆,而是當老師,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潛力股,我們都來投資就對了。」他說。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