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誰說安心食材貴又難推廣,這間大樹下的早餐店這樣做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美食

誰說安心食材貴又難推廣,這間大樹下的早餐店這樣做

誰說安心食材貴又難推廣,這間大樹下的早餐店這樣做
林麗圓(右)與女兒葉開玉(中)在早餐店發起共同吃午餐活動,社區居民高怡澄(左)帶著小一的兒子一起參加。葉開玉高中畢業後就不讀大學了,在家裡幫忙。(拍攝:上下游楊鎮宇)
撰文者:楊鎮宇

「一般的雞蛋蛋黃是黃色,主婦合作社的雞蛋蛋黃是橘色,我覺得主婦的蛋比較好吃。」就讀國語實小一年九班的費聿平下課後,和媽媽高怡澄一起到學校附近的早餐店吃午餐、寫功課,他們吃的午餐,是十多位社區居民一起向主婦聯盟合作社採買的食材料理而成。

標榜非基改豆漿的早餐店 食材很講究

陳麗圓的早餐店沒有招牌,只有寫著「非基改」字樣的看板,還有一個躲在看板後頭的費聿平小朋友。(拍攝:上下游楊鎮宇)

廣告

費聿平常來吃午餐的這間早餐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與三元街交叉口,沒有招牌,只有店旁的大樹、店門的「非基改」字樣看板可供辨識。

「大樹下」早餐店的食材,多數來自主婦合作社,包括麵粉、雞蛋、糖、油等。就連豆漿,也是使用非基改黃豆研磨而成。老闆娘林麗圓的早餐用安心食材,也在店內發起共同購買、共同吃午餐,讓早餐店成了社區居民交流飲食資訊的集會站。

「我們早餐店最熱賣的就是黑芝麻豆漿,使用非基改的黃豆、黑芝麻和糙米,還有燕麥麵團手工蛋餅,都是採用安心食材。」老闆娘林麗圓說,近一年他們早餐店開始改用安心食材,並主打非基改黃豆豆漿,客人反應很好,有板橋的客人專程來我們這邊吃早餐,也有媽媽來買豆漿,覺得豆漿品質很好,又多買了好幾杯。

經營早餐店15年的林麗圓,兩年前罹患乳癌後,除了接受化療,也開始關注食材的來源。治療期間,她四處聽講座,有次聽了主婦聯盟的演講後,便加入主婦合作社,接著她的先生、女兒也成為主婦的社員。

廣告

陳麗圓和有空的社區媽媽,一起料理採買來的各式安心食材,午餐時刻和社區居民一起共餐,平均一個人出六、七十塊。(拍攝:上下游楊鎮宇)

早餐店成了共同購買、共同吃午餐的集會所

社區媽媽開心展示她料理的午餐。(拍攝:上下游楊鎮宇)

「朋友都笑我們是三人成班,不是喔,我們班現在已經有十七位班員了!」林麗圓改用安心食材後,都會跟客人介紹每道餐點的食材來源、料理方法,例如去年下半年發生食用油造假風波,她就介紹她用的油來自主婦合作社,「我很喜歡分享我找到安心食材時那種很愉快的心情。」

除了共同購買,林麗圓這兩個月也在早餐店內發起「共同吃午餐」活動。午餐都是採用主婦合作社的食材,由林麗圓和有空的社區媽媽來幫大家料理,每到午餐時間,早餐店內就充滿了歡笑聲,社區居民也因此更加熟絡。

社區居民一起在早餐店吃午餐,大家因此熟絡了起來。(拍攝:上下游楊鎮宇)

「推廣安心食材,是我回饋社會的方式。」

林麗圓在進行化療期間,早餐店就交給21歲的女兒葉開玉負責。葉開玉認為,他們早餐店雖然改用安心食材,例如以黃豆加牛奶取代奶精、將白砂糖改成紅糖,但也不是一次全換,也保留選擇空間給客人,例如客人可選擇有機雞蛋或一般雞蛋。

採用安心食材後,成本提高不少,不過林麗圓說他們早餐店沒有漲價太多,一般蛋餅一份20元,他們使用安心食材的蛋餅賣35元,「售價不能太高,消費者才願意買單,才有機會吃到好食物。」

林麗圓說她生病期間用健保,享受社會資源,她需要想方法回饋社會:「早餐店改用安心食材,雖然賺比較少,但是推廣好食物,讓更多人領略到安心食材的美好,就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本文獲「上下游新聞市集」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_上下游News&Market

(1) 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 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 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上下游News&Market」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大樹下早餐店 大樹下早餐
上下游News&Market
上下游News&Market
上下游News&Market
展開箭頭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1) 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 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 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廣告
留言討論